APP下载

南宁市居民对心肺复苏与自动除颤仪的认知度调查▲

2022-02-13黄霜霞黄翠青侯璐蒙卢莉颖

广西医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心搏目击者对口

梁 政 黄霜霞 黄翠青 侯璐蒙 卢莉颖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广西南宁市 53002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2018年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心血管疾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近年来,我国心搏骤停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心源性猝死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死亡原因[2]。我国每年发生心搏骤停的人数约54.4万人,而抢救成功且神经系统预后良好的患者仅占1%左右[3]。80%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发生了室颤[4],第一目击者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快速识别、尽早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快速启动当地的应急反应系统,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5]。欧美国家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占比为30%,而我国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占比不到1%,我国公众的急救意识及急救水平较差[6]。有研究报告,仅有25%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获得了心肺复苏急救[7]。随着“健康中国2030”的提出及“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的落地实施,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推动我国公众心肺复苏科学和技术的普及推广,帮助公众掌握应对心搏骤停的防治方法。为了了解“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实施后公众对心肺复苏与自动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认知度,为今后制定心肺复苏及AED操作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现场微信推送问卷的方式对南宁市1 879名居民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9年3月至1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且知情同意并配合调查的1 879名南宁市居民进行调查。其中男性605名、女性1 274名,年龄17~69(22.79±7.45)岁;学历为小学及以下8名,中学/中专24名,大专/本科1 653名,本科以上194名;在校学生1 573名,企事业单位员工134名,医护人员67名,教师63名,自由职业/无业42名。受访者均在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前完成问卷填写。

1.2 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心肺复苏与AED认知调查问卷,均为封闭式问题,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第一目击者首要措施,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AED的知晓情况,AED的布局地点,人工呼吸的意愿等。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01,内容效度指数为0.636,信效度良好。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问卷调查的方式、时机、目的及问卷题目讲解,避免对调查对象使用暗示性或指示性语言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882份,回收有效问卷1 879份,有效回收率为99.84%。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2019版),采用双人录入核对的方法录入调查;采用Python 3.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1 879名居民学习心肺复苏的主要途径 1 879名居民学习心肺复苏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急救知识普及活动(63.70%)和健康教育讲座培训(62.85%),其次是电视(34.59%)、书本(30.92%)、网络(27.83%),也有少部分(7.88%)通过报刊、广播学习心肺复苏知识。见表1。

表1 1 879名居民学习心肺复苏知识的主要途径

2.2 1 879名居民对心肺复苏的认知情况 1 879名居民中,有近一半(920名,占48.96%)的居民认为心搏骤停的第一目击者首要采取的措施为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对胸外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及人工呼吸时需要捏鼻子的答题正确率分别为56.20%(1 056/1 879)、57.69%(1 084/1 879)、86.70%(1 629/1 879)。

2.3 1 879名居民对AED的知晓情况及认为必须配备AED的场所 超半数的居民(55.14%)不太清楚或者完全不知道AED,知道AED者相对较少(44.86%);公众认为必须配备AED的场所主要为运动场(65.03%)、地铁站(57.96%)、学校(57.96%)、机场(48.54%),其次为住宅社区(36.51%)、景区(29.38%),有少部分人(5.11%)认为AED必须配备在其他场所。见表2。

表2 1 879名居民对AED的知晓情况

2.4 1 879名居民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 假设培训合格后遇到亲朋好友发生心搏骤停的情况,近一半(50.08%)的居民表示非常愿意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较多(33.37%)居民表示有些愿意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较少(12.24%)居民表示一般不愿意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还有少部分(4.31%)居民表示完全不愿意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见表3。

表3 1 879名居民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

2.5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心肺复苏认知情况比较 不同性别居民对第一目击者首要措施认知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居民对需要捏鼻子的认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的居民对按压深度的认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职业的居民对按压频率的认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心肺复苏认知情况比较[n(%)]

2.6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AED认知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的居民对AED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表5 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对AED认知情况比较[n(%)]

2.7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意愿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居民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意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6。

表6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对口对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意愿比较[n(%)]

3 讨 论

3.1 居民获取心肺复苏知识的途径 本研究结果显示,居民学习心肺复苏的主要途径为急救知识普及活动(63.70%)和健康讲座培训(62.81%)。而2007年王玉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公众获取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电视及报刊(38.2%),部分(37.3%)公众间接听说过心肺复苏,仅7.4%的公众直接从专业书籍或专业人士处获取信息,而17.1%的公众缺乏心肺复苏知识。本研究结果与王玉等[8]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其原因可能为自2016年“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实施以来,在红十字会、各级医疗机构及社会团体的多方努力下,公众学习心肺复苏的途径在发生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公众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然而,网络途径却并未成为公众学习心肺复苏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建议未来进一步拓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多元化心肺复苏培训模式,通过录制心肺复苏公开课、制作心肺复苏动画小视频、开展线上心肺复苏大讲堂等形式,将心肺复苏培训引流到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使更多人能更便捷地参加学习培训,掌握心肺复苏相关知识[9]。

3.2 居民对心肺复苏的认知情况 有研究表明,心搏骤停1 min内开始实施心肺复苏,3~5 min内实施AED电除颤,可使患者的存活率达到50%~70%[10]。2008年温汉春等[11]的研究显示,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普及率仅为0.82%。而本研究结果显示,56.20%的居民能正确掌握胸外心脏按压深度,57.69%的居民能正确掌握胸外心脏按压频率,86.70%的居民知道人工呼吸时需要捏鼻子,与邓见欢等[12]的调查研究结果相似。这说明近年来南宁市居民对心肺复苏的认知情况有较大提升,但仍未达到《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所要求的遇到呼吸、心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的标准[13],因此南宁市公众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仍有提升空间。本研究结果显示,仅近一半(48.96%)的居民认为心搏骤停的第一目击者首要采取的措施为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这说明公众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技能仍较欠缺,未能意识到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建议整合心肺复苏培训资源,开发适合公众的心肺复苏课程,依托红十字会、医疗机构及社会团体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将心肺复苏和急救培训纳入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和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同时将公众心肺复苏纳入社区管理内容,提升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管理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形成规范、系统、广泛、持久的心肺复苏培训、教育、监管体系[14]。

3.3 公众对AED的知晓情况及认为必须配备AED的场所 有研究表明,有80%的院外猝死患者发生了室颤[4],而快速电除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电除颤每延迟1 min,患者的存活率则下降7%~10%[15]。曹秋野等[16]的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AED的知晓率并不高,能正确回答AED名称和用途的被调查者未超过50%。本研究结果显示,知道AED的居民仍较少(44.86%),27.35%的公众不太清楚AED,27.78%的居民完全不知道AED。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一是AED配备不足,研究显示,我国除上海、深圳、杭州等少数城市配备足够的AED外,国内大部分城市AED的配备均不足[17];二是公众接受的AED培训较少,目前AED操作培训仍是由全国各地的红十字会、医疗机构等专业机构承担,AED教学模型机较少,培训覆盖面较局限。本研究中,居民普遍希望将AED布局在运动场(65.03%)、地铁站(57.96%)、学校(57.96%)、机场(48.54%)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其原因可能是公众认为上述场所人群密集,意外事件发生率高,AED需求的概率较高。也有部分居民希望除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外,住宅社区(36.51%)、景区(29.38%)也应该配备AED,这也充分体现了公众对AED广泛布局的诉求。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国公众启动除颤项目的落地实施,早日实现第一目击者能够在3~5 min内获取AED并赶到心搏骤停患者身边的目标意义重大[15]。

3.4 居民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 有学者发现,与单纯按压相比,接受30∶2按压通气比的心肺复苏的患者存活率更高[18],说明人工通气在心肺复苏中十分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假设培训合格后遇到亲朋好友发生心搏骤停的情况,近一半(50.08%)的居民表示非常愿意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较多(33.37%)的居民表示有些愿意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较少(12.24%)的居民表示一般不愿意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还有少部分(4.31%)的居民表示完全不愿意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有学者建议,有条件的单位或区域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时,可同时配置“AED组合包”[15]。“AED组合包”内配备简易呼吸面罩、心肺复苏膜、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可减少公众实施人工呼吸时的顾虑,增加其实施人工呼吸的意愿。此外,在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时,同时讲解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和益处,可能会增加公众实施口对口或口对面罩人工呼吸的执行率。

3.5 不同特征居民的心肺复苏和AED相关知识以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意愿的差异 不同性别居民对第一目击者首要措施、人工呼吸时需要捏鼻子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男性对在遇到心搏骤停患者时应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且正确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要领掌握得更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对人工呼吸时需要捏鼻子、按压频率、按压深度的认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17~<31岁的居民、学生或有固定职业的居民对人工呼吸、按压深度及按压频率相关知识的掌握相对更好,这可能与年轻人更容易从不同途径学习到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更容易领会记忆,且学生及有固定职业的居民有更好的条件和资源去获取心肺复苏知识有关。不同学历的居民对按压深度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第一目击者首要措施、人工呼吸时需要捏鼻子及按压频率的认知,差异却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可能与按学历分组后小学及以下的调查对象太少导致的统计误差有关。

此外,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的居民对AED相关认知情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不同性别居民对AED认知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年龄、学历、职业可能影响公众对AED相关知识的认知。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居民对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性别、年龄及职业可能影响公众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

综上所述,南宁市居民对心肺复苏及AED的认知度有所提高,相关的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较前提升,但整体水平仍较低。今后应加强相关的急救培训,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和培训面,丰富培训形式,以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此外,本研究的抽样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将进一步按区域分层抽样,并扩大样本量,使得结论更具代表性。

猜你喜欢

心搏目击者对口
目击者隔街相望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谁是目击者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突然倒地怎么办?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电梯吃人”事件后,目击者可这样消除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