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监测价值分析
2022-02-13潘太娟
潘太娟
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山东济南 250022
近年来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显著增加,且预后较差,较高概率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疾病监测尤为重要[1-2]。目前,临床中多运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获得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发作频率低,该监测方式呈现较低的疾病检出率[3-5]。而长时间动态心电图可充分保证疾病检出率,应用效果显著。因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 例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诊断研究。旨在探讨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后获的临床效果,为达到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疾病早期确诊以及早期治疗目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 例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诊断研究。男60 例,女40 例;年龄55~85 岁,平均(69.29±5.39)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完整;②患者接受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③对于本研究自愿配合者。排除标准:①存在沟通、认知等方面异常患者;②对于心电图检查不配合患者。
1.3 方法
对患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合理展开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主要采用单极体外动态心电监测仪完成。合理保存患者监测数据,并且通过相关医务人员读取监测数据,合理完成对应分析,有效诊断疾病。对于24 h 动态心电图而言,主要完成患者24 h 内数据分析。
1.4 观察指标
①对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心律失常疾病类型主要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早、短阵室速、频发室早、窦性停搏、房颤、频发性房早短阵房速、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观察患者实际情况,比较结果;②对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心律失常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窦性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窦性停搏、频发性房早短阵房速、短阵室速、预激综合征、频发室早、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偶发室早,观察患者实际情况,比较结果;③对比两种方法检测各类疾病发生率,主要包括脑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分析
对患者完成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后,偶发室早患者48 例(48.00%),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4 例(4.00%),短阵室速患者4 例(4.00%),频发室早患者8 例(8.00%),窦性停搏患者4 例(4.00%),房颤患者4 例(4.00%),频发性房早短阵房速患者20 例(20.00%),心室颤动患者4 例(4.00%),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 例(4.00%)。患者以偶发室早发生率最高,达到48.00%。
2.2 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分析
对患者完成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后,窦性传导阻滞患者4 例(4.00%),交界性逸搏患者4 例(4.00%),窦性停搏患者8 例(8.00%),频发性房早短阵房速患者24 例(24.00%),偶发室早患者20 例(20.00%),预激综合征患者4 例(4.00%),频发室早患者8 例(8.00%),房颤患者4 例(4.00%),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 例(8.00%)以及短阵室速患者16 例(16.00%)。患者以频发性房早短阵房速发生率最高,达到24.00%。
2.3 两种方法检测各类疾病发生率比较
对患者完成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后,脑血管系统患者25 例,心血管系统患者13 例,呼吸系统患者7例,总计为45 例;对患者完成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后,脑血管系统患者15 例,心血管系统患者10 例,呼吸系统患者2 例,总计为27 例;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疾病发生率高于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检测各类疾病发生率对比[n(%)]Table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types of diseases detected by the two methods[n(%)]
3 讨论
在社会快速发展情形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显著增加。此种疾病作为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临床检测期间12 导联心电图以及24 h 动态心电图获得广泛运用[6]。针对患者在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中,要求其需保持静息状态,合理完成心电检测活动,即使可同步12 导联,但呈现出的信息量较少,患者漏诊风险高[7-9]。对于疾病频繁发作患者,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价值显著。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效运用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方式,准确率较高[10-13]。分析原因为,应用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方式可获得患者系列信息,但是对于部分患者而言,24 h 仍然属于有限时间,并且因为心律失常发作呈现出间隙性特点,无规律可循,从而无法对患者实施有效监测,导致部分患者疾病难以监测,从而无法保证判断准确性。此外因为电极、设备、导线等影响,需对患者展开反复监测,从而导致其监测依从性降低[14-15]。在此种情形下,有效运用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方式,无需采用导线,便操作捷。日常生活中,患者佩戴后便能够获得监测效果,提高依从性[16-18]。此外有效运用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连续记录患者数据,全面反应其心电活动,充分提供系列数据支持,提高患者诊治水平。有效运用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脑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系列疾病检出率,获得显著监测效果[19-21]。
本研究发现,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偶发室早发生率最高,达到48.00%;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频发性房早短阵房速发生率最高,达到24.00%。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各类疾病发生率,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总计45 例(45.00%),明显高于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27 例(27.00%)(P<0.05)。曹张一[22]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得出,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偶发室早发生率最高为48.00%,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频发性房早短阵房速发生率最高,达到24.00%,长时间动态心电图检测各类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P<0.05),与本文所得结果一致,充分证明长时间动态心电图运用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长时间动态心电图,同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效果比较,表现出更高疾病检出率,可为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疾病早期确诊以及早期治疗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