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城市图书馆互融互通的探索实践
——以“长三角公共图书馆网借图书服务联盟”为例

2022-02-13顾杰尉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图书图书馆

顾杰尉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 上海 200433)

1 引言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积极承担新文化建设,探索转型发展之路,相继推出了“O2O”网借图书新模式,为读者提供了公益、便捷、多元化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2020年,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战略部署,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响应上海图书馆长三角“城市阅读一卡通”倡议,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联合长三角地区11家公共图书馆率先共同发起成立基于网借服务的“长三角公共图书馆网借图书服务联盟”(以下简称“网借联盟”)。作为国内第一家有影响力的图书网借联盟,为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2 网借服务发展概况

2.1 读者阅读行为

受在线阅读量快速增长的影响,近年来纸质图书阅读量增长放缓甚至有所降低,也影响到了图书馆行业整体文献借阅量。根据第1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3%,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2020年有43.4%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比2019年的36.7%上升了6.7个百分点[1]。

依据该阅读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总体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大于电子书阅读量,纸质阅读倾向出现了回升。相对于图书馆行业借阅量的下滑,要从图书馆的地理位置以及传统到馆借阅方式等层面去思考问题。

2.2 网借服务开展

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根据阅读环境变化情况,相应推出了“图书馆+互联网+信用”的“O2O”服务模式。网借服务将线上互动与线下体验完美结合,实现信用免押金借阅办证,通过线上预约图书,线下物流系统把图书配送到读者指定服务网点的借阅方式,打破传统的到馆借阅的单一模式,使图书资源和阅读需求高度融合匹配,有效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2.2.1 实现手机借阅

网借服务通过公众号、APP、支付宝和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入口,实现读者手机借书,简化了读者在去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手续烦、距离远、时间紧等难题。平台提供活动资讯、主题荐书、活动预告、馆藏检索等功能。读者可以在线上体验借书服务并了解线下读书活动,进而促进了线上资源和线下服务的有效融合,让网借服务应用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前台[2]。

2.2.2 融入信用机制

以诚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文明时代,完善、有效的社会诚信体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一直采用收取押金的方式,即使在公共图书馆实施免费开放服务以来,收取借书押金的做法仍然普遍存在。网借模式联合社会信用机制,只要读者支付宝芝麻信用分达到550分,即可享受无差别的免押金办证。信用借书模式的融入,不仅进一步规范了读者的阅读行为,同时为提升公民素质、规范社会道德、搭建社会诚信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2.2.3 构建服务网点

网借自助服务网点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是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关键点,能够很好地推动社区全民阅读,通过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借力公共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务。

网点的智能借阅柜主要是将自助终端设备和手机应用(如APP、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小程序)有机融合,实现物流送书到柜、现场自助借还书、现场图书查询、公益文化信息发布等功能。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图书信息,真正做到“24H智能阅读”。随着自助服务网点在城区的合理分布,不但丰富了公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居民的综合素质,而且在城市形成了文化亮点,扩大了图书馆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力。

2.3 网借服务成效

随着网借技术和模式的逐步形成,各地区图书馆根据地方文化特点和读者需求与优质社会资源相融合开展“O2O”网借服务,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网借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了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智慧阅读体验。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图书馆“书香苏州”网借业务,陆续在苏州全市范围内建设100多个投递服务点,同时结合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现智能立体书库与网借系统成功融合,实现城市“十分钟阅读圈”。宁波图书馆的“天一约书”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物流网络,实现了线上选书、线下配送,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零门槛开启“网购式”借阅,被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评为10个最富创意的项目之一。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书界”网借业务陆续在全区范围内建设50多个自助借阅服务点,实现了与书店的“你选我买”合作,与科技园区、校区、社区、商圈、企业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截止到2021年2月,全国网借服务覆盖150余个城市,140余个图书馆1 000多个借阅服务点,网借服务读者总量近600万,累计借阅量达1 000万册,且仍有巨大借阅需求尚待发掘。

3 “网借联盟”的探索实践

3.1 成立“网借联盟”

随着图书馆网借平台服务人群范围扩大,根据平台的共性,以及跨地区资源共享的发展需要,2020年9月15日,由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倡议,“长三角”地区昆山市图书馆、吴江图书馆、吴中区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六安市图书馆、鄞州区图书馆、武进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六合区图书馆、南京江北新区图书馆、无锡市锡山区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公共图书馆网借图书服务联盟”。

网借联盟以“联动互利、共同发展”为目标,在数据开放与共享、品牌价值、阅读推广、智慧平台、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解决馆际合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旨在打造“优势互补、功能复合、智慧互联、开放共享”为原则的图书馆生态圈,通过对联盟服务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图书馆在凝聚共识、优化资源、创新服务、引领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2 借阅服务共融

联盟各馆通力协作打通信用认证,实行信用免押金借阅服务,有效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互联互通、共用共享。鼓励成员馆在构建本地区网借服务网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网借服务向整个都市圈辐射。

目前,网借联盟在长三角地区已设立近150个图书自助借阅服务网点,信用读者达35万,累计借阅量达70万册,年增长率达到40%。杨浦区图书馆的“书界”、昆山市图书馆的“书香鹿城”、扬州市图书馆的“扬图速递·悦读书房”、鄞州区图书馆的“网约书”、南京共享图书馆的“书服到家”、吴中区图书馆的“书香吴中”等项目品牌都成为城市文化亮点。

3.3 阅读平台共建

3.3.1 跨区域阅读推广

网借联盟积极创新阅读推广内容与形式,优化整合成员馆线上阅读活动资源。通过网借平台系统的多个入口,引导读者参与了形式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

网借联盟成立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跨区域联合开展了“借书包邮”“网借专宠刮刮乐”“幽幽书香,最美读书笔记”“阅读天团活动”“不平凡的2020读书笔记征集”“新年有书有伴儿”“牛转乾坤 元宵大作战”“2021年人文藏书票”等有影响力的阅读推广活动15场,参与读者近9万人次。网借联盟通过跨区域的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提高了长三角全民阅读的覆盖范围,延展了图书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3.3.2 创新文旅融合

网借联盟紧贴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大趋势,扎根地域特色,以民风民俗为基,精选优秀传统文化,为城市的文旅发展增添新亮点[3]。网借联盟成立之际开展了文旅融合的尝试,共同推出了体现联盟馆特色的纪念版藏书票一套。杨浦区图书馆以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建筑门楼为票面,昆山市图书馆选择昆曲《牡丹亭》,以及代表其他联盟馆特色的金陵图书馆的玄武湖,鄞州区图书馆的阿育王寺,吴中区图书馆的洞庭东山,武进图书馆的春秋淹城、宝林禅寺,六安市图书馆的大别山主峰景区,南京六合区图书馆的桂子山,扬州市图书馆的二十四桥,吴江图书馆的同里古镇,南京江北新区图书馆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无锡市锡山区图书馆的荡口古镇等都跃上了纪念藏书票的票面。在“打卡长三角旅城,际遇最美藏书票”活动中,读者通过线上借阅,有机会获得这些具有当地人文特色的单张藏书票。读者互换互赠换藏书票,参与度空前高涨,参与读者达2万人次。

网借联盟还共同开展了“最江南学识大晒”“我和图书有张合影”等阅读活动,读者参与达4万人次。活动融入了长三角各地民俗特色的文创元素,探索智慧化与民俗特色结合,构建了形式新颖、注重体验的长三角文旅“悦读”模式,活动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文旅融合活动开展情况

3.3.3 共建分享读书会

网借联盟积极推动长三角文化交流交融和协同发展,打造长三角图书馆联盟读者汇集群,成立“阅读分享读书会”。通过互联网媒体方式开展活动,构建了以“搭建读书平台、推进读书交流、营造读书氛围”为宗旨的知识分享交流的文化阵地。

网借联盟依托读书会打造“阅·享”直播间,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开展如文学作品赏析、读书体会交流、专题讲座、文旅交流、创业分享、旧书驿站等读书会活动[4]。2021年10月,网借联盟邀请知名作家、千万级畅销书译者做客联盟“阅·享”直播间。此次直播通过上海市杨浦区、南京、长沙、杭州、苏州、昆山等198台智能借阅柜电子屏介绍活动、吸引读者参与。开播仅仅1个小时,全场直播点赞超过1.1万,各联盟馆6千多读者同步观看直播。

4 网借联盟的未来发展方向

“长三角公共图书馆网借图书服务联盟”通过网借模式、活动运营、大数据应用、馆际信息共享等业务手段,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成为可能。未来,网借联盟可以发挥引领作用,融合社会文化资源,实现大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共建城市间一体化的文化服务。

4.1 加强大数据的共享和应用

网借联盟的网借系统应该走在图书馆的技术应用前沿,加强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从大量读者行为数据中得出有规律和潜在的结论,实现精准的阅读大数据分析,从而掌握图书资源情况和市场趋势,准确定位读者需求。

加强网借联盟成员馆数据开放与共享,建设开放的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搭建良好的大数据采集、储存、知识发现和用户体验等平台,有效推动图书馆业务的科学化和数据化。

4.2 尝试社会化的融合互通

在以文化融合和产业升级为方向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应打破社会服务资源的城乡、区域、行业和人群壁垒,以服务、品牌和口碑作为发展的着力点,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把优质服务项目和活动品牌融合到社会资源平台上,打通图书馆与用户间存在的信息交流断层,使阅读服务获得更广阔的受众面。

网借联盟各成员馆应积极开拓业务领域,扩大阅读服务范围,通过服务网点的延伸与相关社会组织展开线下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实现社会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长三角图书图书馆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图书推荐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