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脱贫攻坚纪录片《跑好最后一公里》的创作模式
2022-02-13郑耀豪
郑耀豪
脱贫攻坚系列纪录片《跑好最后一公里》共7集335分钟,由广东卫视马志丹工作室出品,是一部扎根在曾经是相对贫困村的深度田野调查纪录片,是一部对广东地区全面开展精准扶贫、推进到脱贫攻坚阶段跑好最后一公里的总结性影像文本。
2020年6月,马志丹工作室兵分五路奔赴广东不同地域,调研、拍摄、剪辑,历时半年成片,于2021年1月10日起每周日晚21:10在广东卫视首播。笔者任粤西地区故事的编导,兼任主摄像、主剪辑。本文主要以粤西组的创作过程为例,从踩点调研、前期拍摄、后期剪辑三方面分析纪录片的创作实践。
一、踩点调研
研读政策材料,形成调研思路。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作为一部脱贫攻坚主题的纪录片,扶贫产业应当是节目调研和拍摄的重要抓手,并且在成片中占有相当的分量。扶贫产业的落地和推进主体是谁?是以第一书记为核心的驻村工作队。而扶贫产业的参与者和最终受惠者,首先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其次是贫困村里的普通村民。
由此,提炼出调研的三大故事要素:第一书记、扶贫产业、贫困户,这三者在一般情况下相互依存,有时候矛盾对立,踩点调研紧紧围绕这一链条展开。
以粤西三市(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中的湛江市为例。首先,广泛获取相关材料。摄制组对接湛江市扶贫办,提出具体调研要求,让下辖的各县镇扶贫办推荐一批典型的贫困村,各村围绕三个故事要素(第一书记、扶贫产业、贫困户)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其次,研读材料,选定第一批踩点对象。最后,对选出来的贫困村,一个个实地调研,认真考量。
怎样的贫困村会成为摄制组的踩点对象?以湛江市吴川市黄坡镇稳村为例。
第一,第一书记的故事具有代表性。第一书记汤旭希从2016年5月开始投身稳村精准扶贫工作,连任两届,跨度5年,扶贫故事丰富,与村民的情感连接细密。
第二,扶贫产业具有普惠性,稳村驻村工作队从2016年开始,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稳村番薯品牌化、产业化。经过4年发展,稳村番薯知名度不断提升,扶贫产业让全村受益,脱贫效果显著。
第三,贫困户故事具有传奇色彩。工作队进村伊始,吴日来与哥哥同为贫困户,两户13口人,挤在同一屋檐下。搭上了脱贫攻坚的快车,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吴日来就实现了脱贫。第二年,吴日来通过卖番薯苗净赚三十多万元。吴日来从贫困户逆袭为致富带头人,带动本村乃至邻镇的村民一起赚钱,是脱贫攻坚故事中不可多得的传奇励志案例。
吴川市稳村番薯种植能手吴日来
值得注意的是,“最难啃的骨头”是另一类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茂名市丁堂村“墨镜书记”阮传孟,2017年带动村民种植辣椒。因市场原因导致辣椒滞销,辣椒卖不出去就要烂在地里。贫困户于佳明扛着一袋辣椒找到阮传孟,要他赔化肥钱。马志丹工作室另一位编导朱磊负责的韶关组的故事中,有一位贫困户叫区新民,平日里,干农活1个小时、休息2个小时;工作队送的鸡苗,区新民养大了不去卖钱,先填饱自己的肚子,被工作队形容为“最难啃的骨头”。
纪录片摄制组不应主观地筛选某一类型的故事,刻意回避某些故事,它们都是脱贫攻坚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最难啃的骨头”恰恰最能反映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和复杂,也往往成为纪录片中出彩的片段。
另外,影像转瞬即逝,好镜头可遇不可求,调研时务必带上摄像机。遇到季节性的画面,比如秋收,要及时记录下来;遇到好天气,也要多拍一些空镜头,以备后期编辑使用;遇到突发事件,更是机不可失。港门村的扇贝收获场景就是在调研时完成的,因为扇贝收获有季节性,错过就要等来年。
总之,粤西组前期调研共18天,踩点29个村,其中,湛江市20个,茂名市5个,阳江市4个。走访了第一书记13位,贫困户39户,致富带头人12位,其他15人(普通村民、村干部、支教老师等)。充分而扎实的调研工作,为纪录片的前期拍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前期拍摄
依托调研材料,再经过团队内部反复的头脑风暴,纪录片拍什么(哪一个村)的问题基本明晰,接下来就是怎么拍的问题了。与调研思路可以一贯到底不同,前期拍摄必须差异化,否则就会陷入同质化表达的怪圈中。以扶贫产业类型的差异化为例,同为粤西地区,因地制宜的扶贫产业难免雷同,比如很多贫困村都种植番薯、养鸡、养鹅,同一类型的扶贫产业的故事,只能留最优的一个。评价的标准除了故事本身的精彩度,也要考虑该故事在媒体上的曝光程度,已被多家媒体报道过的故事,建议回避,这是在更高维度上避免同质化。带着整体意识和差异化意识,筛选出要拍摄的贫困村,进一步细化,明确每个贫困村的拍摄重点是什么。拍摄重点可以是“第一书记、扶贫产业、贫困户”三个要素中的两个或三个,要素之间也有笔墨轻重的区别。
以湛江市港门村为例,将扶贫产业和贫困户这两个要素定为故事主线,第一书记的故事作为副线。理由是:港门村瑶柱扶贫车间独具粤西沿海地域特色,扇贝收获、撬扇贝、晒瑶柱等在视觉呈现上会大大加分;贫困户的故事感人,时年76岁的贫困户梁华清和老伴一起拉扯大孙子、孙女,为脱贫故事融入了生命的坚韧和亲情的温暖。而雷州市军营村,党建工作是最大亮点,第一书记邱颖忠成了军营村故事的主心骨。圣女果产业落地和丰收两个关键阶段的及时跟拍,也让扶贫产业的成果凸显出来。稳村是为数不多的三个故事要素并重的村庄。除了扎实拍好第一书记和贫困户的故事,摄制组在稳村扶贫产业上也给予了较多笔墨。为解决番薯销路难题,稳田香番薯加工厂应运而生,摄制组三赴湛江,分阶段记录了一个现代化食品加工厂从一张图纸到试生产再到正式投产的过程。时间的积累是影像沉淀的基础,也是纪录片的魅力之一。
总体上看,前期拍摄期间,粤西组在踩点调研的29个村中选择了14个村进行拍摄,进入镜头的扶贫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种植业类别包括番薯、水稻、龙眼、桑树、有机蔬菜、有机火龙果、圣女果、秀珍菇,养殖业类别包括鸡、鹅、蚕、扇贝,此外还有食品加工厂和光伏发电等。从影像的生动性来对比,动物优于植物,观众喜欢看动物多于看植物,这是从节目收视分钟曲线图中得出的结论。
另外,此次拍摄,粤西组采用相同机型(广播级高清摄像机松下P2)的两部摄像机同时拍摄。双机提高了拍摄效率,也为后期剪辑提供了更多的剪辑空间。相同机型带来画面的匹配度更高,也减少了后期调色的工作量。
前期拍摄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此次五个摄制组在不同地方,同时推进拍摄,各组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的内容,比如粤西组和梅州组都拍摄了五黑鸡养殖,粤西组和韶关组都拍摄了秀珍菇。后期撰稿阶段,从全局考虑,粤西组把相同的内容都忍痛放弃了。
三、后期编辑
《跑好最后一公里》依据不同的主题分集,每集45~53分钟不等,由2~6个贫困村的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不同的摄制组。分集的主题大体上也以“第一书记、扶贫产业、贫困户”三要素为依据。下文分别以单独一个故事和整集故事来阐述单个故事的编辑思路和多个故事的内容布局。
第五集《且看山花烂漫时》的故事主体是贫困户。开篇用5分04秒,讲述了脱贫攻坚政策帮扶下,北莉岛一对残疾人夫妻自强不息的故事。第一,由于篇幅所限,内容宜聚不宜散。北莉岛是广东省唯一一个海岛上的省定贫困村,摄制组前期也拍摄了驻村第一书记的故事,但是该集主题是“贫困户”,只能把第一书记和其他帮扶措施的内容全部舍去,故事高度聚焦在吴妃卓一家。第二,讲故事的角度创新。从拍摄到剪辑,撇开靠“残疾”博取同情的表达,紧紧围绕两个关键词——“自强”和“平等”来谋篇布局。“自强”是故事的内核,开篇第一个镜头开门见山交代了吴妃卓的身体情况和职业特点:独腿,以客运营生。吴妃卓一句“做人应该靠自己,靠自己才是有力量的”更是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平等”既是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关系,也是讲述故事的语态。吴妃卓妻子出场时,摄像机镜头以和她身高持平的高度,随她一起走进菜市场,通过买菜这个寻常的生活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一个小儿麻痹症妈妈持家的不容易:身高只能勉强看到档口的肉菜,站在海鲜档前,一不小心贝壳喷出的水就溅到她脸上。第三,镜头语言简洁,力求没有一个废镜头。买菜回家之后,只用了三个镜头,表现了这位妈妈的勤劳和井井有条:1.妈妈用手一撑,坐上了摆在煤气炉前的一张凳子;2.炒菜;3.一桌子做好的饭菜,等待家人用餐。
第六集《红土地上翻热浪》共46分钟,讲述了6个贫困村的故事。单看数字,平均一个故事时长近8分钟。当然,实际布局不能平均用力。全片最长的稳村的故事时长约15分钟,军营村的故事近9分钟,最短的南河村的故事仅2分30秒。
例如,第六集以具有鲜明湛江特色的瑶柱扶贫产业开篇,同时讲述了受益人梁华清的故事。过了4分钟左右,切入稳村的故事,以两地空间关系来实现两个故事的自然过渡。解说词是这样的:“从港门村出发,自西往东横穿雷州半岛,就来到了粤西沿海最大的河流:鉴江。稳村,坐落在鉴江下游西岸。”接下来,稳村的故事讲到番薯滞销,该怎么办?戛然而止,留下悬念。镜头切换到港门村的后续故事,约3分钟讲完,又切回稳村,驻村工作队克服重重困难,推动了食品加工厂落地,解决了难题。如此交叉切分,营造出故事的悬念感,形成叙事的节奏感。稳村的故事以“番薯大王”吴日来和儿子的对话同期声收尾:吴日来和他的儿子、女儿趴在番薯地边的栏杆上聊天,航拍镜头越过他们。吴日来说:“以后想跟着爸爸种番薯吗?不想是吧?种番薯很辛苦的,以后还是要读书。”接着,出场的是阳江市南河村支教老师,航拍镜头带出南河小学,镜头切到教室内,邓建萌老师正面对孩子讲课:“在月光的照耀下,小山村是那样的安宁、祥和,阿妈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此处,黏合上下故事的同一个关键词是教育。教育扶贫也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纪录片通过时空关联、逻辑关联、内容关联等手段,把一个个故事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对比、并列、递进等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从时长的搭配上考虑,两个长故事之间插一个小故事,使整集布局长短相间、详略有别。短故事以影像新奇、事物新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长故事以故事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脱贫攻坚主题的纪录片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有连续几年蹲守一个村庄,以时间纵深度为优势的纪录片;有空间跨度从市到省到国家,以空间广度见长的纪录片。无论何种记录形式,也不管是单一故事层层推进还是多个故事交织并行,共同点都是要扎实做好前期调研,积累大量鲜活生动的一手影像,用严谨而巧妙的叙事结构和引人入胜的讲故事手段,把脱贫攻坚的故事讲好,为时代、为国家留下一批批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影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