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2-02-13杨婉霞辛尚龙杨智凯
李 璐,杨婉霞,胡 冰,辛尚龙,杨智凯
(甘肃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积极开展工程认证实践,于2015年4月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hina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简称CEEAA,以下简称“协会”),并于2016年正式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协会致力于通过开展工程认证,提高中国工程教育质量,为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工程教育适应政府、行业和社会需求服务,为提升中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服务[1]。工程认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产出、重视目标导向并要求持续改进,此发展特征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课程以此为导向,调整课程模式及教学方向,实现工程认证创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整体的高水平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工程认证背景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工程认证理念、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密切相关。高校及课程教师如何精准把握教学质量的提升方向,在课程教学中深度融入工程认证,已成为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向
在工程认证背景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需深入分析工程认证的要求,探索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
1.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实践,契合工程认证要求
工程认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高校及课程教师应转变自身传统教学观念,以工程认证为引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教学实践,确保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全面契合学情实际,以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和环境氛围。例如,青岛农业大学的“粮油食品工艺学”课程,便在工程认证背景下,以“采用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课程教学引领,调整设计原有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参与,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积极研究的兴趣,如此既符合工程认证要求,又能通过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促进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2]。
1.2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动态化监控课程教学与工程认证的契合度
工程认证强调持续改进。对高校而言,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需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在契合工程认证持续改进要求的基础上,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必要参考和有效保障。一方面,高校应针对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动态化监控课程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其中与工程认证不相符的因素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求教师以此监控结果为依据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以促进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硬件设施的完善、软件配置的健全等途径,面向教师开展工程认证培训,以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3]。
1.3 面向产出改进课程目标,工程认证引领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发展
合理的课程目标是教学的基础[4]。工程认证强调产出,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值,所以在工程认证视域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还应关注教学目标的调整优化。为此,首先,教师应在工程认证特色的引领下,面向产出设置课程教学目标,以强调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值。工程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更应具备全面性,应要求课程教学既能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又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应密切关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以《标准》的要求为参考和导向,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例如,同济大学的“土力学”课程便以工程认证为导向,在明确学生毕业要求的基础上,重构了课程教学目标,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专业认知能力等层面对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展现出课程目标与《标准》之间的契合度,能在有效对接工程认证要求的基础上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5]。
2 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阻碍因素
在工程认证背景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都提出了一定要求。而现阶段,部分高校在上述层面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无法精准对接工程认证要求,阻碍其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2.1 工程认证理念尚未深入课程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转变
在工程认证提出及落实的过程中,多数高校虽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并积极推动工程认证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融入,但工程认证的落实对高校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部分高校及教师尚未形成对工程认证的深入研究及充分认同,或不具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工程认证要求的技能,阻碍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当前,部分高校教师仍未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导致其在工程认证背景下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受到阻碍。此外,部分高校受限于设施及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认证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这都影响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水平提升,导致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工程认证要求,高校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2.2 教学内容与工程认证要求存在差距,提升教学质量缺乏必要基础
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基础。尤其是在工程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能否体现《标准》具体规定,是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阶段,高校推进工程认证、强化课程教学质量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契合专业发展实际的经验参考,阻碍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部分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仍更多地关注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对大学生学情实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工程认证等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教学内容与工程认证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2.3 课程教学方法不符合工程认证标准,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度不够
在传统模式下,高校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体,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体现,而且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学生内心,高校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从工程认证视角来分析,传统课程教学方法不符合《标准》要求,无法完成全方位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目标。例如,阜阳师范大学的“有机合成”课程在实验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实验原理、目的、装置、步骤及注意事项时学生没能充分参与,无法保证每位学生的实验质量,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6]。
2.4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不足,无法全方位契合工程认证要求
当前,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表现在评价主体的单一化、评价指标的片面性及评价方法的固定化等方面,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教学过程,无法综合体现课程教学质量,更无法契合工程认证要求。部分高校仅以教师为课程教学评价主体,作为课程教学主体的大学生无法直接参与评价,易导致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部分高校评价指标中《标准》的融入尚未深入,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反映课程教学与工程认证之间的契合度,或直接以此结果为依据进行工程认证,其认证无法取得应有效果。此外,部分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要方法,既不符合工程认证持续改进理念的要求,也无法动态化检测课程教学过程,评价结果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3 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
为有效解决各类问题,扎实推进课程教学质量在工程认证背景下的有效提升,高校及教师应共同努力,从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优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全面实践工程认证对课程教学的引领,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3.1 转变课程教师教学理念,重视工程认证对课程教学系统化引领
教师的理念及教学能力对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教师自身而言,其在日常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之余,应自觉学习研究工程认证发展及要求,重视新时代背景下工程认证对课程教学的影响,并以工程认证为导向,调整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引领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教师应积极参加工程认证相关培训,系统化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工程认证理念的引领下开展高质量课程教学。对高校而言,其应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视教师队伍的优化,为工程教育各专业课程配备具备工程认证理念、能运用工程认证开展课程教学的教师。一方面,高校应对教师开展系统化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工程认证要求,以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的人员组成,立足本校工程教育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实际,结合工程认证要求,不断引入具备创新能力、认同工程认证理念且具备高水平教学技能的专业教师,并关注校外专业人才的引进,在校企合作中丰富课程教师队伍组成,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2 以工程认证标准改进教学内容,奠定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容基础
在工程认证背景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内容不容忽视。高校应以《标准》为总体导向和系统参考,结合专业课程发展实际和目标要求,有差异地选择教学内容,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教师要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为依据,明确课程应有的教学内容,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差异性,坚守课程教学的根本方向。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工程认证整体要求,将《标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或以《标准》为导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在持续调整和不断改进中提升教学内容与工程认证之间的契合度。例如,甘肃农业大学的“工程材料”课程教师,便结合工程认证要求,系统化整合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构。“工程材料”课程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课后思考题,对其中第八、第九章中关于“零件失效分析与选材原则”“典型工件选材”中的知识点与第一章中“材料的结合键”“金属材料的结构与组织”等相关知识点进行重构,帮助学生在实践选材的过程中理解影响工程材料选材的微观机制,引领学生构建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又如,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传递过程原理”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符合工程认证与国标的相关要求,密切跟踪化工传递过程中相关的案例及科研成果,体现化工传递过程的前沿知识,增加了“限域传递过程”一章,不断更新教学内容[7]。
3.3 创新课程教学具体方法,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契合工程认证要求
工程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产出,不仅要求高校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而且要求教师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面向产出的过程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契合工程认证要求。一方面,高校及教师应在工程认证理念的引导下开展创新,重视工程认证特征对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标准》的具体化引导设计教学方法,以助力课程教学更有效地完成认证、实现进步。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师应在创新教学方法时保持对专业课程的差异性认知,立足学生主体学情实际,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教学方法,在契合工程认证要求的基础上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例如,阜阳师范大学的“有机合成”课程便面向工程认证改革了传统教学方法,在慕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中开展混合式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强化课程教学质量[6]。
3.4 面向工程认证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评促教提升教学质量
工程认证强调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在此背景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还需关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以发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评促教的作用,为课程教学的系统化调整和工程认证的实践提供有效参考。首先,高校应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引领系统化评价。高校应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及家庭、企业等纳入评价主体,发挥多元评价主体客观真实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作用,明确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其次,高校应与教师密切协作,以《标准》引领评价指标的准确化发展和全面性推进,确保针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能精准反映工程认证要求,切实反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最后,高校应关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工程认证持续改进为导向,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融合,同时规划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计划,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例如,甘肃农业大学“工程材料”课程便以工程认证为导向,以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的有机融合系统落实,全方位考察课程教学过程,对课程教学目标值的达成度进行监控,结合评价结果及时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4 结语
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及课程目标面向产出的优化与改进,以适应工程认证的要求,贴近新时代对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在当前阶段,部分高校课程教学仍存在教学理念相对传统、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法落后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不符合工程认证要求,阻碍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高校及教师应深入探究各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深度融入工程认证理念,以《标准》为引导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在适应工程认证要求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教学实践,以此为支撑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