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①
2022-02-13董凌燕
董凌燕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历史中积淀的精神财富,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民族延续发展的血脉。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基石。公安院校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光荣使命,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着重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加强公安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建设公安特色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公安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民警察队伍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公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公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文化传承和价值导向功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铸警过程中承担不可或缺的责任。公安特色校园文化主要是以公安院校为主体,在校园文化这一特定文化环境和氛围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被师生认可的价值体系。公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忠诚可靠、竭诚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高素质警务人才为核心,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根本属性,必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二)公安院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文化自信是个体精神成熟的标志之一,表现为能够对国家民族文化进行了解,充分理解文化的内在价值,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肯定、欣赏、崇尚、坚守和珍惜,对弘扬文化、发展文化的认同和信心,并能够付诸实践。公安院校在文化自信培育中要加强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解其中蕴含的深远价值;要渗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教育,拥护党的领导,塑造爱国、忠诚、英勇、奉献等精神;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意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渗透公安文化教育,加强职业认同,培养警察意识。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公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一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来源,是民族的“根”和“魂”,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公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内容,丰富学警文化内涵,涵养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甘于奉献等民族精神,积累文化厚蕴,提升文化修养。
二是要以革命文化为重要支撑。革命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革命指导思想、革命初心、革命理想信念、革命精神、革命伦理、革命价值,以及各种优良作风等等”〔2〕,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培育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资源。公安院校培养的预备警官是公安队伍的战斗生力军,要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预防犯罪、打击犯罪进行顽强斗争。通过学习弘扬革命文化,培养新时代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锤炼坚强英勇、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使其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为中心。“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公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政治坚定是其根本特色,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校园文化,使政治担当真正内化为学警的政治品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安文化为重点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新时代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反映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态度和认同程度,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人民的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产生积极引导。公安院校学生是公安队伍的预备力量,是公安一线的主要警力来源,理应肩负起保卫国家、社会、人民安全的重任,因此公安院校学生理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安文化的尊崇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弘扬公安文化体现出公安院校的文化担当。公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公安事业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成果,体现了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在党的领导下,保卫国家、社会和人民安全,忠诚于党、公正执法、严明纪律、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和职业道德规范。〔3〕将公安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公安特色,也体现了公安院校为警育人的职业担当和文化担当。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公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文化自信融入物质文化建设,虚实结合,注重内涵
物质文化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寻,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丰富物质文化内涵,是培育文化自信的现实载体。一是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在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宣传栏、展览馆、陈列馆、战训馆、警体馆等建设上应为公安教育和文化传播提供基础支持,应凸显公安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色。二是完善生活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建设有利于为学生打造舒适、便利、愉悦的生活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需求出发配置、设计生活设施,使学生学习训练之余能够放松身心、丰富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增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价值体验〔4〕。三是优化校园环境。使其符合公安院校办学特色,彰显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兼具整洁和美感的环境有益于熏陶学生的美感,契合新时代青年的心理特点,与时俱进,使主流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能够得到新时代青年的认同。
(二)文化自信融入精神文化建设,坚持政治建警,锻铸忠诚警魂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也是融入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凝练办学特色,传递大学精神。公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秉持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凝练公安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路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使命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价值引领、能力建设、“三全育人”为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加强精神文化的教育传授。要注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思政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性、教育性导向作用。三是通过优化校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通过优化校风,凝练办学特色,使学生对学校精神产生认同并积极践行公安使命;通过优化教风,使教师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本任务,端正教学态度,提升职业素养,以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通过优化学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积极的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向上、认真担当的学习精神,真正激发学生文化自信的内驱力。
(三)文化自信融入制度文化建设,科学管理,规范执行
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公安校园文化建设及文化自信培育提供必要的措施和保障。将文化自信融入公安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充分体现制度的教育导向、价值导向和文化导向。一是在制定制度规范过程中要科学调研。使制度规范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公安教育特点、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制定制度,加强学生对制度的理解度和接受度。二是建立制度运行长效机制。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教师学生全员参与,使制度育人、文化育人的效应充分体现。三是促进制度认同。注重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打造制度文化的感召力,教育学生严格、依法执行规章制度,保证公正性,同时要奖惩结合,注重制度的激励性和价值导向,使制度的执行能够引起师生的价值认同,并对师生活动产生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规章制度真正内化为自觉行动〔6〕。
(四)文化自信融入行为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丰富形式
将文化自信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需要有意识地对文化行为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并在实施中体现人文关怀和公安特色。一是规范教学科研行为,强化师生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反思、价值判断和理性审视,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通过规范教学活动,塑造教师良好师德,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充分发挥科研的教育功能,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以此使学生在文化自信培育中能够激发文化自觉,加强对各种文化的反思、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二是丰富行为文化内容形式,加强公安特色行为文化建设。充分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等。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节日开展丰富有意义的纪念仪式,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感受和认同。三是打造公安特色的行为文化。根据区域特点和公安实战特色,打造公安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活动,突出思想引领、实战引领和学术引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塑造。创新校局合作,加强公安实践行为文化建设,创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警务研究、实战训练、资源共享等为内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富有区域特色的校局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