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2022-02-13郭静
郭 静
(文山州高级技工学校 云南文山 663000)
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来,工科教师对如何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是因为专业课程知识点较多,作为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深度和广度的掌握不够,对于思政点的把握还存在表面化现象。其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作为技工院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大部分的课时目标仍然集中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上,而思政教育的融入与落实还有待加强。如何在理实一体化要求较高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培养学生高尚的个人品德、正确的三观方面需进一步探索[1]。
一、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包含模电与数电两部分,知识点繁杂,理论知识抽象。同时,该课程实践性强,应用广泛,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主要有:①授课方式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也就是“单向输出”。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下,面对繁杂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根据教材章节知识点进行授课,注重知识讲解,脱离实际生产,不能把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有机融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②实验环节更加注重巩固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领域缺乏一个总体的认识,造成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与创新。③知识引领与价值引领对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价值中立”的错误思想,忽略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重要作用。因此,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硬技术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二、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之一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技工教育改革过程中,有效教学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模式一直被认为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参考案例教学法,根据认知发展层次模型,结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对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做生产案例教学法改革,并在实施过程中引入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生产案例教学法通过生产案例提供教学内容,以案例为基础,从实际问题出发,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和分析,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请学生相互进行评价。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后,教师根据案例布置子任务,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子任务的实训操作部分,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2]。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评价体系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之二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评价体系。电子技术经过3年的OBE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获取了一些经验。在学生获取知识评价方面,形成了以学生毕业要求和就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并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数据(学生受企业的欢迎程度)来进行反馈,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技能技术掌握情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上QQ、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受到了学生的青睐,部分技工院校网络中心现在已实现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并给每位学生分配了上网账户。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后台数据的分析,了解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浏览内容、网络发言等,并通过及时和学生约谈等形式来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改进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3]。
3.重新修订教学大纲,针对每次课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之三是重新修订教学大纲,针对每次课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为了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在课堂上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授课教师要结合授课计划,针对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背景,挖掘思政元素,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目的就是通过课程思政,传递正能量,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首先,是讲到电路的分析方法时,由于题型很多,单一的解题方法不能适合所有电路。在每次讲新的解题方法时,先把要讲的电路图在PPT上演示出来,让学生用学过的解题方法练习一下,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用原来学过的方法求解该电路很麻烦,有时甚至解不出来。此时,教师再引出新的解题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可将思政元素适时地贯穿其中,告诉同学们遇到问题别退缩,方法总比困难多,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同时引导学生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同学们在学校的学习,其实是在不断积累知识,为自己的未来充电,厚积薄发。学生只有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在人生的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4]。另外,在讲到电路设计时,教师还需要讲解一些综合性很强的例题。教师可以通过例题讲解,引出课程思政内容: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要学会与人合作,在集体中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告诉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并且,把每次教学内容挖掘到的思政元素写入教学大纲,严格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师通过改变教学大纲原有的考核方式,由原来单一的考核方式改成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新意识、知识获取能力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使得学生们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爱国情怀,从而实现将知识传播与价值导向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原有的教学大纲变成育人大纲,有效地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
4.优化考核方式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之四是优化考核方式。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只会考核课后作业、实验与期末考试,而缺乏对学生的课程思政、综合素质等能力的考核。因此,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优化,既要检验学生的最终成绩,还需要增加日常道德评价、创新能力评价。在实验过程中,还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规范性、协作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考核学生的日常道德水平、创新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一些爱国主义和人生价值观相关类型题目,考核评价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与崇尚科学的精神。
5.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之五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授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设计者,提高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上课班级多,往往由多位教师共同负责,而且教师年龄层次差别很大,且多年来一直专注探索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对该课程教法进行研究,很少考虑课程思政内容以及其中的内涵。另外,课程思政面对的是学生,但设计者是教师,由于每位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要想真正贯彻执行下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教师只有课程思政意识提升了,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心中。教师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提升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互相交流线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并引入课程思政的案例中,共同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要素,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在课堂中嵌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目的[6]。
6.创建“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之六是创建“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以“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展开教学评价,形成包含老师(授课教师和辅导员)总评、学生自评、互评和企业专家点评以及大数据评价的“5评”评价模式,构建了师、生、企三方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机制打破传统的考试方式,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着力于全视角检验人才培养效果,充分体现“全方位、多维度、全过程”的考核评价理念,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评价体系全方位涵盖知识、技能、素质、思想素养等方面。考核过程中,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成效考查,还关注到思政教学是否达到了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目标。对于思政主线的考核,一方面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实践维度的评价;另一方面,在试卷中,融入结合思政元素的考题,从理性维度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实现学校内全员、全方位育人,力争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真实全面。
7.教学实施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之七是教学实施。精选课程内容,突出知识系统性和应用性,将课程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有机融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引入慕课、微课、软件仿真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手段。强化“四维”育人体系,教学环节设计中注重学生知识层面、认知实践能力、思维方式、职业素养四个维度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思政教育为主线,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牢记于心的电力安全意识,引导学生以精工致品质,用细节致匠心,从而实现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7]。
8.课程思政的线上教学融入课程思政过程
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之八是课程思政的线上教学融入课程思政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端或PC端上传一些扩展性的学习资料,学生在线上随时随地预习,互动答疑完成预习,教师可以通过后台预习数据随时掌控学生预习情况。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比对出学生兴趣较高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比如,上传一些学科前沿内容,如半导体前沿的探索,芯片技术的发展概况、弱电技术在传感器上的应用等,既能丰富学生们的视野,又能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8]。
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基本实现了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与课程思政的完美结合,在实施课程思政道路上迈出了扎实的一步。为解决技工院校教师所面临的引入课程思政切入点不好选择这一问题,提供了实际例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现实教学中,由于每门课程性质不同,课程知识技能传授和课程思政的融合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也不是唯一的,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引进课程思政内容。另外,引入现代信息化技术教学方法的同时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线上线下,各取所长,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专注课堂的同时,课下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创业的工程实践,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觉悟、有责任、有担当、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