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2022-02-13孙洪芬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意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孙洪芬

(德州市第十中学 山东德州 253000)

引言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曾经就学习和思考问题这一课题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以分析,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地能够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内化、吸收,就需要其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所学知识,并且对于学习过程中尚不清楚、模棱两可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提问,这样才能够解答内心的疑惑,从而将知识点内化吸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孔老夫子提出的这一教学理念有效地契合现代教育教学中大力普及和推广的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的养成,以问题为导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在初中语文的阅读课上,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自我阅读,让他们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并从中发现一些更多的东西,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1]。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认识

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须要树立如下认识:第一,问题意识要在学习目标上得到充分反映。要养成问题的觉悟,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还需要教师牢牢把握好教学目标,掌握好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精神所在。二是注重“授之以渔”的教育手段。老师要善于以问题激励,以问题激发学生,使他们在文本中更深入、更深入地探究,从而使他们的自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多元交互作用的教育。语言学科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它的“共鸣”达到了它的最高层次。在有效地实施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认识来取得师生的感情和思维的“大碰撞”,是实现有效的课堂教育的关键环节。要使问题意识在语文教育中得到全面反映,我们要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在语文教学的任何环节[2]。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原因有多种。具体来说,第一,教材方面的因素。就拿现在的语文课本来说,教科书的编写者会在课文的开始就文章主旨进行提问,课后的练习也会围绕着文章的主题进行,而不是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如果长期采用这种学习模式,就会导致学生一看到文章就会下意识地先看课前提示,然后在开展课后训练,从中找出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话,就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的问题意识就会下降。第二是教师方面的因素。从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来看,中国教育比较重视“尊师重道”,即教师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学习的标准都是看学生是否能够“听话、照做”。长此下去,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被严重遏制,很多学生就会主观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不但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性,而且还会慢慢地消磨掉学生的求知欲。另外,一些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往往是单一的,不够深入,经常会用“是不是”“对不对”“怎么说”等词汇向学生设置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难以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第三,除了老师和课本,也是因为考试制度的原因。我们国家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是由命题者发文,让考生根据问题找到答案,对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理解性的题目答案过于狭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结果是,不管学生怎么思考,都无法得到标准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丧失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这也会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第四,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具备提问的能力,他们所问的问题都是肤浅的,没有创造性的。当老师和同学们向他们提供消极的反馈时,他们的提问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会严重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3]。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敢问的意识

初中生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很多学生在提问时,都会担心自己的问题太过幼稚,会被人嘲笑,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保持着沉默,时间一长,问题意识就会被掩盖。而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可以让学生们完全抛开一切的顾虑,专心地投入到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分析、探究中去,把自己的新想法、认识、新感受实时地分享出来,以此获得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切实地增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通过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深入剖析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达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同时,在这种和谐、民主、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会逐渐产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意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逐渐过渡到更为宽泛的认知领域,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深度培养[4]。

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教学时,教师可以就文章标题和学生展开互动研究:桃花源是个地名吗?桃花源记讲的是游桃花源的感受吗?“世外桃源”这个词汇和这篇文章有什么联系?在这些看似平淡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和学生展开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想象力。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教师可以层层设问:文章中隐居于“世外桃源”的人们为什么会在听到武陵人的所见所闻后,皆叹惋,又为什么会向武陵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能说一说,这些隐居于世外桃源的人们心中想法吗?在逐层深入、不断延展的问题引领下,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被有效地调动起来,语文课堂真正地“鲜活”起来。在此阶段,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敢问”的意识,以此来实现对教学生态的活化,教学模式的优化。

2.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有效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旨在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问不仅只是学生敢问,而是会问、善问。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问”问题,有效培养问题意识,不仅可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在问题中更加清楚自己疑惑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巩固。具体而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强调学生在提出疑问之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与同学探讨都没有得到相应答案的情况下,再进行提问的情况,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价值;其次,“问”问题需要学生主动地表达,所以应当强调表达清楚、明白、清晰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清晰明了;最后,确认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相符,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理解、分析、总结得到相信答案的。这样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作用。总之,指导学生学会“问”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使他们在提问中提高学习效率[5]。

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但在教学体制方面,其改革程度和规模似乎并没有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凸显,在课堂学习中多是被动参与者,这也严重遏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彻底改变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状态。教师作为课堂纪律的组织者,就应协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予学生方向性的引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主体,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塑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不断寻找新的问题意识培养方法,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提高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6]。

例如,在完成《春酒》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设置以下问题:①文章中主要写了哪些事?②文章中母亲、乡亲、阿标等人物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③通过具体的事和人,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总结课文,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去自主探讨这些问题。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并且在参与讨论和自主思考中学生的问题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拓宽,最终促进其问题意识的进一步与强化和提升。

4.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初中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和经验,但是相对来说还很欠缺,光靠自己找问题、问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激励,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质量和内涵都很低,学生很难找到作者的情绪和更深层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教师也必须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在具体实践中,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地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去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再由老师来解答,最后老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汇总起来,让学生们尝试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良好的问题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如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等,以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思考、体验和感悟的平台。在遇到某些高深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教学中设置探究平台,加强团队协作[7]。

5.以教学评价优化问题意识训练

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应采取正面的激励措施,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高水平的同学制定较高的评价标准,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要以鼓励、肯定评价为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法也要多元化。例如:在学生完成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激励,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诗词时,学生可能对诗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杜甫身居茅屋,心忧天下,能够感受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格;相反,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杜甫老而无力,任孩童欺负,需要改变自身的处境,改善自身的生活,才能做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否则只是有心无力。针对学生这些不同的观点,教师都需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诗人人生阅历来总结这些观念,进而使得答案更具全面性和多元性,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深入思考,不断完善自己,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

结语

问题意识的养成是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任务。同时,对于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他们的认知潜力、健全人格塑造和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在问题意识的驱动和引导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也将朝着精准化、高质量、深层次方向发展。所以,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问题认识的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持续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命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更加丰富、多元、科学、高效的教学环境中,主动探索和剖析语文内涵,通过发问、敢问、乐问中不断提高发展自我,以此来有效助力学生问题意识提升。

猜你喜欢

意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