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边界”生态教育视域下班级“室外桃源”特色生态课程的实施策略*

2023-01-25刘思宁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班本番茄劳动

刘思宁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 江苏南京 210000)

“无边界”生态教育理念突破了生态教育空间限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合理的整合学校、社会等周边生态教育资源,调动起学生的生态保护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为顺应“无边界”生态教育趋势,各小学积极探索与创新,逐步加大了特色生态课程建设力度。以下内容结合南京某小学五一班“室外桃源”特色生态课程实践,对特色生态课程实施策略展开了分析。

一、“无边界”生态教育、特色生态课程、劳动教育、生态素养概述

1.“无边界”生态教育

“无边界”生态教育是在项目化的教学形势下,合理开发校园、社区等学生熟知的场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态实践机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拓展生态教育边界,并有效融入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点,同步开展生态教育、劳动教育,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生态素养。生态教育的“无边界性”,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室场域的局限性[1]。

2.特色生态课程

特色生态课程突出了生态课程的独特性,赋予了教师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便于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学校场域情况等,适宜开发班本生态课程,全面提高特色生态课程的针对性与合理性,为同步开展生态教育与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营造便捷条件。比如,南京市某小学积极开发班本特色生态课程,为学生在“室外桃源”项目化生态教育中积极营造“教学菜园”“厨房体验馆”“绿植生长室”“环保走秀T台”“AR/VR体验馆”等教育板块,实现了走出教室、在行动中践行生态教育的目标(图1)。

图1 菜园教学

3.劳动教育

所谓劳动教育是指,学生在接受劳动理论教育与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与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教育。教育部已发布了2022年度新课标,并拟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课标中将劳动教育内容细化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涵盖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10个任务群,要求教师分学段完成不同的课程目标。相较于之前的劳动课,2022年版新课标赋予了劳动课更加完整的概念,涵盖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强化了劳动技巧、劳动技能与科技实践活动等多元化教学内容间的融合。

4.生态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是生态教育的重要指标。生态教育是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教育。在教学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与生活,合理享用自然与生活,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2]。

二、“无边界”生态教育视域下,班级“室外桃源”特色生态课程的实施策略

1.注重整合生态教育资源,实现特色生态课程提质增效

“无边界”生态教育为班级开展特色生态课程指明了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优化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生态教育模式下的教室教学局限性,积极开发教室外生态实践场域,高效整合生态教育资源,借助现代化新兴技术,积极拓展生态教育边界,为开发与创新生态教育课程提供实用参照,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的班本生态课程。南京市某小学教师合理运用学校内空地打造班级“室外桃源”(图2),为班级学生创造校内生态劳动机会,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室外劳动中。在劳动实践中,教师因势利导,适宜开展生态教育与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番茄种植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顺利完成翻土、平地、施肥、栽种番茄棵苗、浇水等一系列操作。尽管劳作辛苦,学生们却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栽种幼苗只是开始,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课余时间认真照看幼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以及认真负责的生活态度。通过全面参与到栽种番茄、照看番茄、收获番茄环节,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皆来之不易,并在番茄动态化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与赠予,引导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图2 “室外桃源”

2.注重生态教育与班本特色生态课程相融合,提高学生生态素养

现阶段,可将生态素养细化为欣赏与爱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与社会生态知识体系、养成正确的生态保护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处理生态问题的技能。生态素养内容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从情感、认知水平、理念、生态能力与行为习惯几个维度对学生的生态素养进行全方位衡量,且生态素养将成为现代公民的核心素养。积极开展生态教育,便于为学生成为“生态公民”营造良好条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小学生态教育需与班本特色生态课程紧密融合,最大程度挖掘特色生态课程的生态教育价值。

南京市某小学五一班积极打造“室外桃源”特色生态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番茄、黄瓜等蔬菜种植实践,潜移默化中开展热爱自然、热爱劳动教育。以番茄种植为例,学生在栽种番茄苗、为番茄施肥、浇水的过程中,体会到动手劳动的乐趣,并在养护番茄苗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持续性与艰辛性。为番茄苗施肥与浇水时,均需遵循适量原则。若肥料过多或者浇水过量,均会破坏番茄种植地养分含量的平衡性,继而不利于幼苗成长,且会降低最终的果实质量。这有助于引导学生认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师结合种植番茄的劳动实践,引领学生从生态文明视角深度理解人类与生态环境间的共生性。在特色班本生态课程中,积极传输生态保护理念,方可高效地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共性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注重新型技术与特色班本生态课程相融合,提高生态教育质量

2021年,由生态环境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6部门联合编制《“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并将生态文明素养作为衡量公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为积极推进生态教育,学校需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将现代化新型技术与特色班本生态课程相融合,拓展生态教育路径,突破教育空间限制,从过往单一化的线下教育模式过渡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将单纯传递生态知识教学目标过渡到传输知识与发展心智为一体的更高教学目标。

南京市某小学在“室外桃源”特色班本生态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生态场域,在开展“教学菜园”“厨房体验馆”的同时,借助现代化技术积极组建“AR/VR体验馆”,丰富了学生的生态学习体验,便于学生获取到先进的生态知识,并积极探索未知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大幅度提高了生态教育成效,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4.注重同步开展生态教育、劳动教育、生态素养教育,挖掘班本特色生态课程最大价值

在班本特色生态课程教学中,往往生态教育、劳动教育、生态素养培养工作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教师通过三位一体同步开展生态教育、劳动教育与生态素养教育,便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资源下,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生态意识,继而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从本质来看,生态素养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合理认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间的矛盾。积极开展生态教育,便于引领学生形成生态意识,在日常实践中注重生态保护,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劳动教育则注重向学生传输劳动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并端正学生的劳动行为,积累丰富的劳动技能。通过运用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行为,来防止学生对大自然实施破坏性行为。生态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为生态素养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便于学生从情感、认知、理念、生态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生态素养。

在“室外桃源”特色班本生态课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番茄、黄瓜等多元化的生态课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融入大自然,锻炼学生的动手劳作能力,使得学生在种植、养护、收果等各个环节,体会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妙,继而深刻理解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

5.注重刺激学生感知觉系统,丰富学生的生态教育经验

“无边界”生态教育视角下,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生态教育场域的同时,需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元化角度,使得学生体会到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继而引导学生对所处的生态环境产生直观且强烈的感受。

“室外桃源”特色生态课程中,“教学菜园”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大自然孕育果实的乐趣。学生在培育番茄的过程中,目睹了番茄果实由小变大、由青变红,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与劳动的乐趣。“厨房体验馆”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美食、享受美食的机会,继而丰富学生的嗅觉与味觉体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并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6.优化教育形式,积极践行班本特色生态课程项目化

在班级特色生态课程中设置一个个具体性与针对性项目,来有序组织生态教育、劳动教育,并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在项目化的活动形式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熟知的场域入手,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组织一系列生态实践活动,继而在行动实践中积极践行生态教育,充分挖掘班本特色生态课程的价值。

在“室外桃源”班本特色生态课程中,教师将教学细化为“教学菜园”“厨房体验馆”“绿植生长室”“环保走秀T台”“AR/VR体验馆”等多个项目。仅从“教学菜园”来看,教师合理应用学校空地,为学生分化出番茄、黄瓜、空心菜等不同的种植地块,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得学生在整治土地、栽种幼苗、播撒种植、施肥浇水、除草防虫害、收取果实、加工制作美食等各个环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大自然中,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从思想层面深刻地体会到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并在生态劳动实践中形成爱自然、敬畏自然、爱劳动、懂创造、注重生态保护的生态核心素养。

在突破了生态教育的边界性后,打破了过往单一的教室场域教学形式,实现了各项教学资源间的融合,使得生态教育能够与劳动教育紧密融合,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劳动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继而实现生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的统一,全面提高生态教育成效。

结语

总而言之,“无边界”生态教育视角下,为教师开展生态教育指明了新方向。因各个地区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具有差异性,教师积极开发班本特色生态课程便于挖掘学校、社区等学生熟知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生态教育实践。学生在亲近大自然、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教学相长,并强化生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间的联结,实现生态教育的提质与增效,助力学生成为具备生态核心素养的“生态公民”。

猜你喜欢

班本番茄劳动
构建适宜性的幼儿园班本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番茄炒蛋
秋茬番茄“疑难杂症”如何挽救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番茄果实“起棱”怎么办
幼儿园班本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晚清报刊中的粤剧班本及其创作群体探考*——以《时事画报》为主要考察对象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