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以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为例

2022-02-13安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4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新建基地

安璐

(北京科技大学 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北京 100083)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大学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大学的根与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生动力,大学承载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高校愈发重视文化建设。国内一流高校纷纷对标“双一流”建设目标,在原有院系的基础上,新建教学科研单位,努力实现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突破。对于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来说,文化建设理应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协同融合,这是新时代做好高等教育的普遍共识。因此,以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为研究对象,开展其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发展的协同性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的内涵

1.1 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本质上讲大学也是一种文化,它能够通过传播知识的方式涵养人的心智和灵魂。大学文化是教师及学生的精神家园,我国高校基于其办学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并以“虚”“实”结合的方式体现其文化内涵。论其“虚”,因其存在于该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办学理念实践、规章制度文件及各个方面的校务之中,很难用工具测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论其“实”,因其存在于大学人的观念及行为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大学日常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育人作用,大学文化时时在、处处在。

1.2 教学科研业务的内涵

众所周知,高校的两项重要职能是教学和科研。同时,高校教师的两项日常工作也是教学和科研。新时代,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教学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交流并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科研是高校教师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探索,是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解决之道,对知识进行创新创造的过程。缺乏科研的教学是低水平的教学,只有坚持教学科研相统一,才能激发高校教师队伍活力,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

2 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协同发展重要意义

大学肩负着新时代开展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加强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使命,还承担着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使命[2]。当今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发展迅猛,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4]。大学是传播社会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平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处于 “快速发展”“文化承启”“定位探索”等建设起步期,必须坚持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自信,坚持文化建设自觉,坚持文化建设与其教学科研业务发展的协同推进,以文化建设带动师生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推动教学科研业务快速发展。北京科技大学于2021年8月新成立教学科研单位——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以负责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监管监察能力建设的重大项目,建设地点为北京科技大学昌平创新园区西区,基地建设是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本文以该基地为研究对象,探索在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的建设初期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并汇集新教学科研单位核心价值理念,凝聚师生共识,充实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通过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的协同,实现高校新时代高质量内涵发展。

新建教学科研单位的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协同,这是新时期能否建好新建教学科研单位的关键。推动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的协同,提升二者之间的黏合力,以文化建设助力教学科研业务发展、教学科研业务发展促进文化建设,这不仅是新建教学科研单位建设初期的重要探索内容,也是新建教学科研单位管理稳步高效推进的组织保障。继承和发扬高校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找到新建教学科研单位促进文化建设和教学科研业务发展协同融合的路径,进行集成创新,以推动教学科研业务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3 当前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文化建设的现状

3.1 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开展文化建设的优势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致力于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具有两方面优势[5]。其一,新建教学科研单位建设起点高、人员综合素质强。新建教学科研单位的师资一部分来自校内骨干教师,由学校内部调转而来,另一部分是面向社会招聘。以基地目前师资队伍情况为例,校内调转人员多,校外招聘人员少。校内调转的教师多为原院系骨干教师,师德师风表现良好,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业务素质。校外招聘而来的教师均为硕博以上学历,学历高、年纪轻、基本素质过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二,新建教学科研单位文化建设是在高校原有校园文化基础上的延续。北京科技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近年来开展“星火北科”文化育人计划,各院系都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实施方案[6]。

3.2 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开展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

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开展文化建设也面临一些困难。第一,新建教学科研单位不同于大学原有院系,缺乏历史的传承。以基地为例,其师资队伍由学校十余个学院的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既有教学科研本领高强的教授,也有初入高校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来自不同学院的教师受原二级单位教风文化的影响,对新建教学科研单位的组织文化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第二,基地专兼职教职工因完成基地建设任务的教学科研业务而聚,存在重教学科研业务忽视文化建设的现状。脱离了基地文化,只知道以教学科研业务谋划教学科研业务,“就事论事”不善于从整体的高度看待教学科研业务,在教学科研业务中开展文化建设的主动意识不强,不善于运用文化建设凝心聚力,提高认识,推动教学科研业务。第三,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融合度低。虽然了解文化建设和教学科研业务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具有的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4 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基地以项目建设任务为核心,遵循“边建设、边科研、边服务”的原则,抓顶层设计,抓资源整合。以“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专家决策、协同创新”为机制,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努力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联合攻关。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探索多门学科联动模式,探索出适合基地建设需要的科研方向。在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出新招、出实招,探索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协同发展之路。

4.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新建教学科研单位团队文化

秉承科学求实精神,心怀“国之大者”,以更高站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基地把育人元素有机合理地设计到项目建设环节之中,努力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7]。基地一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于2021年成立基地党支部,党员带头钻研教学科研业务、解决发展初期遇到的各类问题,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北京科技大学70年校庆来临之际,组织“迎校庆,学校史,爱母校”主题党日活动,从老一辈“钢院人”身上体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基地努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文化建设贯穿本硕博人才培养各环节。基地通过构建全员育人大格局,引导高校教师及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把自身小我融入基地大家庭之中,担当历史使命投身到基地建设中,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基地凝聚力、向心力。

4.2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强化建设世界一流的金属冶炼防控技术支撑基地目标任务

本质上说,国家级金属冶炼基地的建设任务是一项工科范畴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组织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是以完成国家要求的基地建设任务组建的教学科研单位。基地建成后,可显著提升金属冶炼领域的新装备、新材料和关键技术的安全性条件论证支撑能力;提升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支撑能力;为金属冶炼领域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制修订、安全监管、事故调查等提供辅助支撑能力;强化金属冶炼领域重大事故应急疏散路线、应急设备数量、设施布局合理化条件论证能力。基地的建设对杜绝重大安全事故,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完善监管监察技术支撑体系,服务首都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助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基地形成了在全校范围内选任教职工的机制,学校统筹资源提供政策保障,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围绕完成基地建设任务,推动全校层面师资资源共享,以完成国家重要基建任务为牵引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实践平台。基地的建成将成为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平台,为师生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广阔舞台,更是学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又一科技增长点。

4.3 以协同配合为重点,不断树牢规范意识

德国著名科学家哈肯经过研究发现自然界里的各类事物元素,当达到某些条件时,可以从无序的状态,转化为有序的状态。他是第一位提出系统协同学思想的学者,事物相互协同,互相拉动可助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各个事物都受益于协同而产生的有序结果,促进并达成事物整体协同健康发展。基地是以项目制的方式承担建设任务,教职工因任务而聚,它与传统高校学院的建制不同,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以阶段性建设任务为主线,不同的平台研究室负责不同的建设任务,按照基地整体任务的时间安排,各研究团队相互协同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项目进展。基地的管理层,搭建起专兼职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框架,制定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制度体系,重视师生日常情绪、情感的变化,树牢规范意识,充分尊重规律,创造条件实现协同配合。

4.4 注重过程评价,做好激励与鞭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以及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莱曼·波特提出的综合激励理论,综合这两个理论,我们发现教职员工对于相互之间薪酬的对比认知、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联度、绩效与工资酬金的感知综合决定了教职员工对待工作的努力程度。多项复杂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影响员工的绩效表现,这些影响因子中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最为重要。金属冶炼基地建设项目是国内首家围绕冶炼安全领域建设的国家级基地,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师生员工克服困难,创造性加以解决。一方面,基地师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身基地建设,然而基地建设中的时间管理进程、项目管理进展以及新冠疫情防控等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也对师生的抗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地建设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到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整体架构,每一次的技术方案设计、设备论证过程中都有许多节点。适合于组织和个人的激励措施本身应当具有可调整性,它有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地文化建设中重要的制度文化建设包含合理的激励政策及措施。激励措施一般包括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正视和理解教职员工的合理诉求,并给予足够的尊重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先决条件,更是设计激励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若错误理解了教职员工的诉求,那所设计的激励措施就会成为镜中月、水中花。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激励,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认可。建立基地集体荣誉感,关注每位教师的个人成长需求是推动教师有效协作、不断创新创造的动力之源,理应摆在激励措施的首位。合理且适度的物质激励辅助精神激励有助于教师之间良性竞争。

4.5 以队伍建设为纲,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高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高校以学生为本、教师为纲,在高校培养精通专业知识、涵养德行品格、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一流师资队伍。在高校内部,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打破“一人划桨难独行”的局面,着力营造“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第一,弘扬师德师风建设,以之作为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深化教师队伍对《新时代教职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理解与认识,持续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育“大国良师”。第二,推进教师岗位和职称改革,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破除“五唯”弊端,分类分层细化教师职业发展渠道,转变思维做好教师评价改革。第三,着力完善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制度,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引育并举,着力完善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制度,加强高端智库建设。

5 结语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冶炼基地依托国家级基地优势,通过分析高校新建教学科研单位文化建设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困难,尝试开展新建教学科研单位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建立起以打造团队文化、促进学术交叉、树牢规范意识、做好激励与鞭策、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有效地促进了新建教学科研单位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业务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新建基地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我的基地我的连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简介
探秘心战基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