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家训文化助力社会治理的机理和路径

2022-02-13申亚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4期
关键词:家训家庭传统

申亚雪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以教家立范为宗旨的传统家训,是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家庭空间的深化,其中包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管理经验和模式、德育思想和道德内涵在调试传统社会家族内外关系及地方社会治理方面有深远影响[1],也是推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独特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在当前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充分发扬传统家庭美德号召下,构建传统家训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系,理顺其在推进社会治理方面的逻辑通路和现实路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特征

家训是一个家族内部有关家规族法的文字记载,是对家族成员的劝诫规训,是维系宗族发展的要素之一,在传统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训族规常以“谱法”形式记录于家谱之中,用以约束族人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实践,其内涵是多层次、多手段的价值导向体系和行为规制体系。

1.1 传统家训文化是围绕个人、家庭、宗族形成的多层次约束体系

宗族关系是古代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家训族规围绕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宗族发展三个方面形成内部规制体系,维系了宗族发展,体现出古代家庭伦理的特点。传统家训既重视家族个体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也重视和谐家庭关系的引导,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同时还强调宗族观念,宗族观念深深体现在家族日常活动之中,以此将同一姓氏或血缘相连的族群结合为关系密切的整体,并对个人行为和伦理关系加以约束和教化。

1.2 传统家训是以训诫、榜样和宗教轮回为手段的多样教化体系

尽管封建礼教社会的伦理特点赋予家法一定的强制性,但传统家训文化具有明显的德治性质和教化功能,通过教导指引、规劝训诫、榜样引领等手段实现个体对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自觉遵守。例如,清代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通过引用寿张公艺、饶阳李昉、疏广仲郢、昌黎董生、江州陈氏等先贤名士语录和美德懿行引导族人崇德尚贤。此外,宗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也是传统家训的教化手段之一。家训家规把传统社会对善的信仰以及积善得福的因果报应观念,转化为约束家族成员日常行为的一种内在力量,不少传统家训中都包含了宗教因果报应观和生命轮回观,如广为流传的《颜氏家训》中有许多荒诞的迷信故事,所宣传的就是佛教因果报应说[2]。值得警惕的是,尽管封建社会所宣扬的因果报应和轮回观念主观上是劝善的,但其内容却是唯心主义下的封建迷信。

1.3 传统家训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价值导向的内容体系

传统家训文化中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反映了以血缘、姓氏为连结的族群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传统家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和纲领,将纲常礼教作为对子孙的基本要求,强调“仁”“和”“善”等观念,重视礼教。一方面,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谦恭宽和、忠信守礼等无不体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践行;另一方面,也须摒弃其中所包含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封建迷信等思想糟粕。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载体,家训家规以社会文化和价值约束为核心,借助独特的约束体系、价值体系及教化体系,客观上辅助了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宣扬的仁孝慈义、积善助人、读书为本、患难相顾等积极的价值观念,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传统家训文化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机理

传统家训作为家族内部规制是道德伦理权力在家族层面的使用,其社会治理功能是对子女教化功能的延伸和转化,基于家族家法与国家礼法之间的相通性实现了从家庭教化功能向社会治理功能的转化,将家族制度中生成的族权转变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辅助力量。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家训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由于时代认知的局限以及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封建官僚迷信等糟粕,研究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功能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可盲目继承,须在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的延续性和差异性予以审视的基础上,探索传统家训文化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与实现。

2.1 传统家训文化发挥现代社会治理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文化视角解读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学术倾向起源于梁漱溟、费孝通等社会学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基层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文化参与社会治理已具备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其跨时空价值的实现既有赖于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家国同构、德法合治的治世传统,也契合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1.1 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

不同于西方家庭——国家对立的二分理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强调“家国一体化”,即“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私密空间,而是作为社会公共空间中的特殊形态而存在。以传统社会家族祠堂为例,既是宗族内部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又是用于商议要事、举行仪式性活动的公共场所,既发挥了维护家族建设的功能,同时也承担了推动以家族为单元的村落政治运行的作用[3]。尽管现代社区的生活模式强化了家庭空间的私密性,但个体、家庭和国家的紧密性传统始终存在。家庭是公共空间的起点,家庭空间秩序的建构是公共空间秩序建构的基础,在公共空间需要遵守的秩序规范往往都能在家庭空间中寻得源头[4]。家训、家规、家法是维护家庭空间秩序的有效手段,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训文化承载的家庭教育与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及社会化结果密不可分,这为传统家训文化发挥社会治理功能提供了合理性。

2.1.2 德法合治的治国传统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崇尚德性文化。“礼法合治”的治国法则不仅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稳定,也是当代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方略的历史来源[5]。德法合治的治国传统赋予传统家训文化在辅助社会治理层面的现实功能和意义。法律和道德是构成社会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前者作用直接有效,后者作用潜在深远,两者互为补充,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承担重要作用。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给人们以重要启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6]。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作为国家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

2.1.3 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家法家规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之间的一致性是家训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传统家训文化当中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优秀文化因子为新时代继承和发挥传统家训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提供了可行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指出家训文化是我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之一[7]。继承和发展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契合时代发展的优秀因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传统家训文化保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

2.2 传统家训文化发挥现代社会治理功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2.2.1 传统家训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不同

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礼治”基础,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是现代社会不断改进治理方式的基本保障和思路,即依靠法律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运用法律法规化解社会矛盾。在依法治国原则下,政府、社会、公众依据宪法和法律参与社会治理,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尽管传统家训文化是“自律”的教化体系,而非“他律”的惩治体系,但就其内容而言,只有建立在现代法律法规框架之内,与之保持内在一致性,家训承载的家庭规范体系才能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并保障伦理道德功能的发挥。

2.2.2 传统家训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形式不同

当代中国家庭在结构、功能和价值伦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2021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国家监委、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8]。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要求强调改变一元主体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多元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家庭组成的社区和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随着家族概念的消散和现代社区生活模式的转变,家庭教育成为家训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场域。

2.2.3 传统家训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导向不同

当前社会践行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精神引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为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也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价值要求。传统儒家礼法既有正向的价值引导,如讲宽仁、重孝道、尊礼仪、辨是非,但同时也有消极负面的价值导向,如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纲常礼教、因果报应、独善其身、重农轻商等封建迷信糟粕和消极观念。因此,只有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实现传统家训文化助力当代社会治理的功能和价值。

3 发挥传统家训文化社会治理功能的实践路径

尽管传统家训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和意义已十分确切,但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剧烈变革,源于宗法社会的家训文化在近代受到批判和打击,改革开放之后,其社会服务功能才逐渐回归。当前,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号召下,家训文化虽然重新焕发了生机,但面对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已发生显著改变,加之现代家庭形态和家庭伦理观念的转变,传统家训文化式微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创新传统家训文化体系,激发当代活力,充分发挥其现代社会治理功能尤为紧迫。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重塑新时代家训文化

深厚的文化根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无法脱离传统历史文化的支撑,社会的治理与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髓[9]。以传统家训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作为内在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导向,在社会治理中作用独特而深远。中国家训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累和沉淀,深受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家训文化独具时代特色和历史烙印,共同构成了繁复多样、丰富混杂的内容体系。家训家规是道德信念与道德权威在家庭空间的强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的体现。只有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求,审慎辨析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思想内容,与时俱进地加以批判和扬弃,才能真正发挥传统家训文化的特色优势,为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3.2 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训文化在蒙养教育中的优势

家庭是家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社会主体。端蒙养、重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与国家治理之间有紧密的关系。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初始社会化是人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又为预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家风家训在青少年培育中的独特优势。面对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利益与道德等价值观念的尖锐对立,必须注重社会个体的蒙养教育,警惕青少年道德意识缺乏、道德失范现象。传统家训文化强调 “正养于蒙”,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塑造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强化家庭教育,完善家训家风建设,将道德教化与规约统一起来,培养个体内生秩序,有助于充分发挥家训文化在行为规范和是非观念养成方面的实际作用。

3.3 完善制度化建设,将家训文化的行为规制功能落在实处

发挥家训文化的行为规制功能则要加强传统家训文化传承中的法治思维,完善制度构建,提升正当性和规范性,使之成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治理体系中的有效环节。城市社区和地方乡村已取代传统家族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物理空间和组织形式,从家训族规演变而成的社区公约和乡规民约也成为同一地缘范围内规范社会个体的具体行为准则和价值导向。家庭行为准则、社区公约、乡规民约等文明公约或不成文的规则是传统家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运用,也是基层社会内生性的文化规范[10]。前者制度化水平代表了后者在当代社会的规范化程度。将传统家训中的道德规范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乡规民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介于道德和法律之间独特的“软法之治”,成为文化治理视域下的柔性治理手段之一。

3.4 创新现代形式,构建自觉主动、全民参与的社会传承氛围

关于如何处理传统家训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11]。激发利用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功能,一方面要避免拿来主义,不可一味承古、复古;另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充分运用现代文化形式和媒介手段,赋予家训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以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多样的文化表达形式促进社会成员间的共识共信,利用当代互联网、短视频、大数据等新媒介形式,加强传统家训文化的宣传、普及和创造性转化,调动主体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公众接纳、认同和自觉实践的社会氛围,使家训文化在当代社会“活”起来。

4 结语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生动载体,蕴含了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治理的经验和智慧。面对当前新的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重新审视传统家训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批判性地予以扬弃,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度契合,是探索传统家训文化助力当代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也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家训家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家庭“煮”夫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恋练有词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