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乳山民间文学的传承与经济发展研究

2022-02-13何兵王一骏夏传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4期
关键词:乳山乳山市民间文学

何兵,王一骏,夏传丽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威海 264504)

乳山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有着“东方夏威夷”和“母爱圣地”的美誉。民间文学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来自民间、影响民俗、历史悠久等特点,是宝贵的本土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同时也承载着人民群体的记忆与智慧。乳山市作为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民间文学资源丰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大乳山的传说”“牛郎棍的传说”“木头鱼的传说”“圣水宫的传说”“贡品册梨的传说”及“岠嵎山的传说”等,分别被列入乳山市与威海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是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外来文化的浸染、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乳山民间文学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众多流行的文化热潮中,其传承与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民间文学的未来境遇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角度出发,分析乳山民间文学在传承、传播及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多元化的保护路径,为促进乳山民间文学的经济价值转换提供创新对策,进而扩大地方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1 民间文学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工作。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自2003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实施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8年,乳山民间文学中的《大乳山的传说》被确定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乳山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头叙事艺术,是一种动态的讲述活动行为,因此在传承保护机制上面临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难点。

1.1 民俗场的衰落:传承空间的受限

民间文学的传承需要特定的文化空间、讲述场所、讲述人和听众,其中任何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到故事的延续。民间文学的讲述活动所需要的文化空间和讲述场所,如庙会、劳动场合等,将这种场合称之为民俗场[1]。集市庙会、节日庆典及婚丧嫁娶等礼仪民俗成为人们聊家常、讲述民间故事的场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加快,民俗场的衰落使得民间文学的传承空间受限,民间文学正在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壤。民间文学故事的讲述环境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在现代农业机械化普及之前,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依赖人来完成的,许多农民在劳动的间歇,常聚集在田间地头或村口的树荫下把讲述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娱乐休闲方式。“民间文学不仅是民众单纯的故事讲述,更是抒发情感、记忆过去、阐述观念的一种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是由生活本身提供的。”[2]当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依托于乡土环境的民俗场也就逐渐衰落,乳山民间文学的传承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使得农业的生产不再单纯地依赖于人力劳动,人们在劳动间歇聚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也失去了讲述民间故事的机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的建设,让许多农民变成了城里人,住上了楼房,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同时也使许多跟农事生产相关的民间文学,如劳动歌、谚语、谜语等也随之消失。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使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减少,也阻碍了其传播。当原有的传承方式不能够适应新的文化传承环境时,传承就失去了内在和外在的动力,民间文学的传承也就成为一纸空谈。

1.2 文化生态的变迁:传承人的缺失

乳山民间文学作为活态的一种文化形式,故事主要存在于讲述群体的记忆里,因而讲述主体是民间文学最为重要的承载体。近年来,故事讲述主体数量急剧下降及传承人出现断层是导致文化生态的变迁的重要原因。所谓文化生态是指人类创造文化的环境,或者是某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3]。大多数民间故事都是以乡村文化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讲述主体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讲述成熟、发展起来的,文化生态的变迁使得许多故事讲述人没有了讲述的机会,故事的传承也就失去了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甚至认为民间文学是“下里巴人”的文化。手机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成为现代农村年轻人娱乐的首选。笔者从乳山市民俗专家辛明路老师访谈中得知,乳山市乡镇的现代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有关乳山的民间传说,也不愿意去倾听老人们讲述民间故事,他们在闲暇时间更愿意去玩手机或上网,这就使得民间文学失去了原本的传播路径。另外,现代年轻人大多选择远离成长的村落,认为能够在城市安家立业才算体面。农村的人口流失更使得民间文学的传承主体不足,代际的传承逐渐弱化,乳山的民间文学传承出现了断层。此外,民间文学的传承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和利益性。在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几乎与金钱和利益毫无瓜葛,时常处于边缘化的地位[4]。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形成了崇尚物质的不良风气,缺乏一定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因此对于无利可图的民间文学来说,其传承人的培养尤为艰难。

故事的讲述主体作为民间文学传承的源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因为一旦现有的传承人去世,那么传承链就会断裂,民间文学也会逐步走向灭亡。笔者通过调查乳山的一些村落发现,乳山的一些民间老故事已经随着讲述老人的去世而消失,使得部分民间故事失去了传承的机会,因此乳山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2 民间文学非遗传承的保护路径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记住乡愁首先就得留住传统文化,而民间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更是不容小觑。乳山民间文学承载着乳山人民的文化和精神,其丰富多样的故事内容更是民众平日社会文化活动的体现和生活情感的表达,在不断流传中得到了普通百姓的认可,也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因此,要想使乳山民间文学在新时代中永葆生机;就应认真执行我国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只有这样,乳山民间文学才能够代代相传。

2.1 恢复和再生民俗场:培养传承人

民间文学活动的传承需要在约定成俗的环境中才能进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俗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间文学赖以为生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想要完全地保留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在进行民间文学保护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恢复”或者“再生”民俗场,最大限度地保证传承空间的完整性,从而使得相关保护工作能够达到切实可行的效果。而想要 “恢复”民俗场,就要保护与民间文学传说、神话等相关的一些遗迹,如寺庙、祠堂、古树、古井等。同时对乳山民间文学中的故事与民间文学特质相关的地方可以保护,如“大乳山”“圣水宫”和“岠嵎山”等。在民间文学保护过程中,如果离开了这些土生土长的特定物质,民间文学即使被传承下来也失去了原有的灵魂和精髓,其魅力会大打折扣。

民间文学的保护除了“恢复”民俗场,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再生”民俗场和文化场所来演述。例如,在乳山市的街道社区设立文体活动中心,在相关村镇建立文化中心等,培养新的民俗场。与此同时,也要推动民间传统节日节会的复兴,开展民间文学的讲说活动、定期举办如茶话故事会及民间故事讲唱大赛等活动,使民间文学故事在真实的民间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展示,由这种自发的文化活动带动叙事传播,既可以产生文化吸引力,又能够丰富群众的文化内涵。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的生活文学,是民众的生活实践[5]。因此民俗场的“恢复”和“再生”不仅把民间文学还给了普通百姓,还让民众在新时代里,通过生活实践继续创造新的民间文学,使民间文学能够以活态真正的传承下去。

民间文学的保护也离不开传承人的培养,而传承人的培养最好是“从娃娃抓起”。现在很多孩子的童年时光几乎都被各种网络平台的短视频、动画片占据着,很少有孩童再去听老人讲故事,而如果没有民间故事的熏陶,孩子的民族文化烙印和记忆就会消失。因此,如果能够把当地的民间文学故事印制成精美的儿童绘本来供给孩子们阅读,民间文学的传承主体从根源上就不会消失,传承链也不会断裂。此外,推动民间文学进课堂,编订符合时代要求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校本教材,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传承人也是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传承人的培养还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资助民间文学讲述人,让他们参与再生民俗场内的各种讲述活动,鼓励年轻人以记录、出书或拍摄视频等方式进行相关的文化传播,这样民间文学才能从无形到有形,更好地传承下去。

2.2 提升价值与认知:激发多样保护动力

乳山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民众的知识、智慧与情感,更是凝结了文化自信和自尊,能够感知到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现代年轻人认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并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更是认为民间文学不过是许多虚构的传说和神话罢了。但一个没有神话的民族,是没有本民族浓郁的文化底蕴的;一个没有传说的地方,也就没有本地区鲜明的文化特色[6]。民间文学能够代代相传,靠的就是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因此提高年轻人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当下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也曾明确指出,要提高“年轻一代对非遗传承及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7]。而提高年轻人对民间文学的价值认知最好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把民间文学融入相关的课程体系中。另外,地方政府也可大力宣传、鼓励年轻人参与乡镇民俗场内举办的各种文学讲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民间文学高质量传承下去。

记录是民间文学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也是故事传承的基础。笔者在调查乳山一些村落时发现,乳山民间文学尚存的传承人年纪大多都在65岁以上,因此地方应当对民间文学开展抢救式的记录整理工作,加强对相关传承人的调查,提供相关的福利政策,鼓励传承人进行传承,并在记录过程中留下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供后期整理或方便后人学习。此外,尊重和礼遇民间文学整理人和工作者也是民间文学保护工作的一部分。目前,很多乡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愿意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口舌向来访者讲述自己所知的民间故事,许多整理人也常常遭到别人的冷眼相待,更有甚者认为民间文学是来自民间的东西,整理人不应该享有著作权和署名权。民间文学和民俗的整理人、研究者作为地域文化的守望人是连接传承人和民间文化的桥梁,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礼遇,那么愿意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就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如果桥梁坍塌,本土文化也就失去了延续,民间文学又谈何保护呢?因此,提高年轻人对民间文学价值的认识及尊重和礼遇民间文学工作者是激发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动力。

3 民间文学非遗传承的经济发展模式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想要获得长久生存下去,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同样,对于乳山民间文学来说,只有传承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加强乳山民间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将民间故事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实现民间文学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双赢,激发乳山民间文学传承的动力,使其获得长久的发展。

3.1 共融与创新:促进民间文学的经济价值转换

文化和经济的互相融合。挖掘乳山民间文学的商业价值与其传承和保护并不相违背,相反民间文学想要获得新生命,不应故步自封,更应注重现代文化气息的注入,增加活力和魅力。人类文化的发展能够繁衍不息的内在原因之一就在于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8]。乳山民间文学要想获得创新发展就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最大程度地创造自身的经济价值。旅游业作为乳山市的支柱产业,如果能够把民间文学融入旅游发展中,研究故事与旅游业态之间的互补关系,结合文旅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适应本地的产业规划方向,提出乳山民间文学促进乳山市的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的创新对策,对促进该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应该抓住契机。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一些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的短途乡村风俗旅游近年来备受人们的青睐,而乳山民间文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要想融入其中可从故事文本入手。例如,可将一些谚语、谜语改编成脍炙人口的歌谣供人们传唱,还可以将一些神话、传说等编排成话剧、歌舞剧或各类短剧在景区举办的夏日纳凉晚会上进行表演。此外,在乳山市的主要景区给游客赠送印有乳山民间文学故事的一些小纪念品,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扩大了乳山民间文学的影响力。

其次,可以深化民间文学和一些旅游项目的配套发展。民宿作为最近乡村风俗旅游的热门的项目,对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游客体验民宿,除了可以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外,也希望能够领略乡村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民宿项目中增加民间文学的故事元素,既可以传播自己的本土文化又可以增加旅游项目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再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结合起来。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可与区域景区的历史、自然景观整体结合起来。例如,乳山市作为“母爱文化”的弘扬地,以胶东育儿作为代表的乳娘文化就可以唤醒人们的红色记忆,把地方的历史名人、传说故事融入特定的景区中。“大乳山的传说”中的大乳山、“圣水宫的传说”中的圣水宫等,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游客们深度体验民间文化。乳山民间文学与旅游业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乳山本地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还可以增加当地旅游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促使旅游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乳山民间文学经济附加值的产生,还需要当地政府加强产业引导,由产业投资带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例如,2012年,由乳山市政府主导投资120万元拍摄的动画片《大乳山的传说》就深受各界好评,该影片获得了多个奖项,在许多主流网站上广泛传播,吸引众多游客。作为乳山市第一部动画片,它不仅结束了乳山人没有动画片的历史,还弘扬了本地区的文化,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当地政府应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本地文化产业建设,助力乳山民间文学的经济价值转换。

3.2 数字化与新媒体:增加民间文学的经济附加值

数字化和新媒体是乳山民间文学紧跟时代发展速度和方向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加其经济附加值的有力推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9]数字化的保护和存档作为民间文学传承和保护最为便捷的方式之一,可以生动形象地记录故事的文本、传承人的个人信息及方言谚语等。此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来推动数字化保护及数据库建设,将故事与本土人文地理深入绑定,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民众构建一个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空间,对民众进行知识和文化普及,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

提高乳山民间文学故事的附加值,还可依靠“互联网+”模式,利用新媒体与新技术,如5G高速互联网、元宇宙、虚拟成像等技术宣传乳山的民间故事来增强民众与消费者的体验感,加强品牌IP的推广运作,创立相关文化知识产权(IP),进而促进民间文学的有效传播并创造经济价值。创新乳山民间文学的传播模式,不应只把民间文学看作是“经典”,而应将其视为讲好当代民间文化的“剧本”。以真实的民间情景演绎为基础,拍摄、剪辑节目的亮点,通过网络直播与短视频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在相关的乳山旅游平台或App上植入有关民间文学的有奖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奖者可得到有关乳山民间文学相关的一些文创纪念品,以此来吸引游客的注意,拓宽乳山的旅游市场。民间文学的商品化是时代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但是不能背离其艺术本身的价值。“在深化民间文学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民间文学的基本情节应保持不变”[10]。因此,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擅自杜撰、更改民间文学的基本内容,使其失去了文化底蕴和内涵。唯有如此,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在与经济融合的过程中顺利长久地传承下去。

4 结语

乳山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情感表达的烙印,它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念。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之下,乳山民间文学如果只谈传承,失去保护和发展的举措,那么其未来的发展也将犹如无土之木,难以存活。因此,只有把乳山民间文学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地探索适合乳山民间文学发展的新模式,深挖其经济附加值,才能实现乳山民间文学的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乳山乳山市民间文学
文化经济融合视域下乳山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山东乳山:草莓小镇的“莓”好生活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乳山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抗性基因表达和生存环境的季节差异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巧治久咳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治失眠验方
治小儿腹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