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用好宏观政策机遇全面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忻州市财政局多措并举助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
2022-02-13忻州市财政局
■忻州市财政局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全力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落实国务院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重要举措。2022年以来,忻州市财政局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指示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主动作为,不断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采取退税减税降费、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等一揽子手段,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助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不断巩固经济回暖向稳态势,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和太忻一体化强势起步提供重要支撑。
一、高点站位、系统谋划,制定财政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细则
忻州市财政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把“稳经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霆及时组织召开财政稳经济运行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会议,第一时间向全体党员干部传达中央、省、市稳住经济运行会议精神,要求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响应国家、省、市号召,落实稳经济各项决策举措。局领导班子和行动专班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认真对照《忻州市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行动方案》,结合省财政厅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制订《忻州市财政局扎实推进全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细化十方面“36条”财政政策举措,同时,加强对稳经济工作的统筹协调,积极测算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财政收支情况,每月末总结“36条”政策举措资金落实情况,定期报送相关数据,努力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扎实推动、顶格落实,推进十方面“36条”财政政策举措落实
(一)立足本职履职尽责,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堵漏挖潜、增收节支,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统筹财政资源集中保障重点、急需,切实提升稳经济财政支持力度。
一是多措并举狠抓财政收支,切实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围绕做大做强收入盘子,强化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组织财税收入形势研判会,全市财政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积极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快支出进度,集中财力招大引强,推动财政资金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向产业项目靠拢,确保投入方向更明确、力度更集中、效果更凸显。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0.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8亿元。
二是统筹资源保重点保急需,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严格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约束,千方百计保障刚性支出,强化基层“三保”。不折不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严格控制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零增长”,业务运转类项目支出规模只减不增,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开展2023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统筹更多财政资源、资金用于推进改革发展、保障重点领域、加强薄弱环节上。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全面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切实维护财经纪律不折不扣执行。
三是管好用好债券资金,以“资金快拨付”促“项目快推进”。积极沟通对接相关部门,认真谋划储备高质量债券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新增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出台“忻债新10条”,构建起“谋、储、用、调、管”的全链条临时管控机制,通过奖优惩劣、纪律约束、监管核查、预警约谈和跟踪问责等手段,力促专项债券项目实施增效达优。截至目前,忻州市共争取到2022年新增政府债券额度56.0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额度14.2亿元,专项债券额度41.86亿元,现已分配到太忻经济忻州区35.63亿元,重点保障产业园区、集大原高铁、太忻大道、三大板块旅游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在合理分配政府债券支持企业发展同时,加大债券支出管理,截至九月底,新增政府债券已支出50.11亿元,专项债券61个项目41.86亿元,已支出39.78亿元,支出进度95.03%,全省排名第二。
(二)实施组合式税费优惠,助力提高财政支持精度
扎实推进退税、减税、降费组合优惠,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助力市场主体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留抵退税持续加力。增值税留抵退税,聚焦小微企业和重点行业,精准锚定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充分体现助力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鲜明政策导向,发挥助实体、扩投资、促创新的积极作用。2022年全市留抵退税规模约36亿元,截至9月底,共退税2688户,累计退税总额28.39亿元,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底气,帮助其渡难关、复元气。
二是减税政策长期扩围。进一步扣减小型微利企业、个体工商户、创投企业、天使投资人等应纳税所得额,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车船税、购置税加大减免优惠,“个转企”办理土地、房屋权属划转时,对符合条件的免征契税,契税执行法定最低税率等,继续落实全省特有的税费优惠政策,全年预计新增减税规模14亿元左右。
三是多领域费率降标。巩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零成果,及时发布收费项目目录清单,在行政事业单位房屋租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用、融资担保费率、旅行社旅游服务保证金等各个领域降低费率标准,减免资金合计1188.58万元。
四是税费保费延长缓缴。企业税费缓缴期限继续延长,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阶段性缓缴特困行业范围。截至8月底,缓缴企业养老保险费15380.4万元,涉及企业4778户,惠及职工114154人;缓缴失业保险费245.2万元,涉及企业297户,惠及职工29528人。在惠及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5个特困行业中,缓缴企业养老保险2145.1万元,涉及900户、15724人,缓缴失业保险86万元,涉及56户、4768人。
五是稳岗资金大幅退返。以“免申即享”发放模式落实稳岗返还资金,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60%提高至90%,对中大型企业由30%提高至50%。1-8月,落实2022年稳岗返还资金4259.87万元,落实2021年稳岗返还资金195.36万元。
(三)搭建“银企”对接桥梁,积极拓宽扶持方式维度
进一步强化金融思维和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强化财政金融协同,拓宽社会融资多元渠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一是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改革。提前完成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2022年注册资本金达到5亿元以上,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的资本金补充机制,2023年底前达到7亿元以上。与省再担保业务合作规模年底扩大至22亿元。截至9月底,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9797户,担保业务规模33.16亿元,户数同比增长45.92%,业务规模同比增长70.59%,其中融资担保业务完成9758户31.72亿,户数同比增长45.38%,业务规模同比增长64.46%。新增融资担保业务小微、三农占比99.7%,平均融资担保综合费率降低至0.42%。完善融资担保补偿补贴机制,全年统筹财政资金440万元用于融担风险补偿,补偿标准2022年从0.5‰提高到2‰,到“十四五”末提高到5‰。
二是引导扩大社会资本投入。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太忻一体化发展忻州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水利、公路、物流等领域加大资本投放。以参与设立“太忻经济区共同发展基金”为重点,推动各类基金企业落地创业。
三是促进“普惠”型小微贷投放。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专项资金作用,及时拨付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用好信用保证基金试点城市政策,争取省级更多支持,为小微、“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担保提供信贷增信支持,促进银行信用贷款占比提升,无担保参与的信用贷款在基金项下贷款总规模占比不低于60%。同时,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创业组织和个人,继续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增强扶持政策广度
坚持分类指导、对症下药,组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包,突出重点,精准施策,为企业、项目量身定制改造奖补政策,大力促进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加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支持力度。
一是落实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及时发放耕地地力保护性补贴4.36亿元和种粮农民农资一次性补贴1.3亿元。常态化开展小麦、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力度,在中央财政补贴150元/亩,省级50元/亩基础上,市级再配套支持30元/亩,共计下达中央、省、市资金合计3220万元。支持乡村产业链稳定,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全力支持新型产业发展。对2021—2023年建设的5G基站,申请落实一次性定额补贴;对5G领域新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省级奖励基础上市级再给予10%的配套资金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融合应用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规奖金在首次“小升规”企业奖励资金基础上上浮30%;统筹用好市级技改资金,对获得省级技改资金支持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氢燃料电池及氢能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项目给予适当配套支持。
三是支持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对重大文旅康养项目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贷款贴息,下达文化产业专项资金55.64万元,对22个重点新创文艺作品,12个省级以上获奖作品及第十一届梨花奖作品进行奖励,统筹安排60万元资金,支持忻州文化研究院北路梆子历史剧《救孤壮歌》排演,大力扶持精品演艺剧目、优秀影视剧目创作传播。
四是支持打造重点产业链。安排市级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对列入省级产业链“链主”企业,年度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分别给予一定奖励。统筹利用省级民航发展专项资金,落实中央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政策。
五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制定“采购5条”政策措施,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优化政府采购流程,缩短政府采购时间。加大合同资金预拨比例,加快履约后合同资金支付时间,提升政府采购项目预留给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中小企业同等情况优先中标。高位区间落实价格评审优惠,优化拓展“政采智贷”,提供全线上“无抵押、无担保,更低利率、更短时间”的优质融资服务,多措并举提升政府采购对“忻财忻用”的示范作用。
(五)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提升为民服务温度
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政策倾斜、精准实施资金奖补,采取扎实有力措施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切实守住民生底线,提升发展上限。
一是抗疫资金及时下达。疫情防控资金8790.76万元及时足额保障,目前已下达7166万元。
二是衣食住行足额奖补。数字“消费券”直惠个人,全市已开展两期“晋情消费乐购忻州”系列促消费活动,在餐饮、家电、家居、零售、加油等带动效果明显的消费品领域向在忻居民发放政府数字消费券,共安排财政资金12600万元。爱心“消费券”纾困解难,落实2322.5万元资金,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对登记在册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和易返贫致贫人员发放爱心消费券。帮扶救助快启直达,中央、省、市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0.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7.6亿元,省级2亿元,市级资金6000余万元,通过财政直达资金机制及时足额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全面落实好困难、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安排财政资金127.18万元。有效促进消费,稳投资扩内需畅循环。
三是直达资金早下快下。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对上级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已明确具体补助对象及补助金额的,及时审核分配下达。稳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建立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强化从资金源头到使用末端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资金监管“一竿子插到底”,加强财政直达资金动态管理,定期通报全市各级财政直达资金情况,继续对部门、县(市、区)预算执行进度进行通报奖惩。确保资金直达使用单位,直接惠企利民。1-9月,共下达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中央直达资金14.54亿元。
三、统筹研究、协同配合,全力保障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提质增效
加强对稳经济工作的统筹协调,以量化目标牵引难题攻坚问题解决,构建“及时发现面上问题——深入分析深层问题——有效解决运行问题——快速应对疑难问题”的工作闭环。强化收支运行分析、资金绩效管理和抓落实监督检查,形成稳经济抓落实、严管理联合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省财政厅、市直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的沟通,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定期晾晒评比,围绕专项债券使用进度、留抵退税进度以及重点政策落实情况,探索构建定期评比晾晒机制,动态通报各项工作任务开展情况,营造“稳经济”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全力保障稳经济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