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的文明蕴含及深远影响*

2022-02-13柴艳萍张函慈

理论视野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秩序命运共同体

■柴艳萍 张函慈

【提要】近代以来形成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世界秩序文明,这种形态在对立中存在、发展,其局限在大变局中突显。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世界经济要由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共赢,生态文明要由征服索取转向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要由霸权欺凌转向平等尊重,文化发展要由隔阂冲突转向交流互鉴,这样一些思想理念,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决不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损人利己的方式实现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要在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还坚持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博大精深,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蕴含着深刻的文明价值和意义。

一、经济秩序:由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共赢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迅速提高,资本扩张日益加剧,形成了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经济秩序呈现出零和博弈态势。直到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将本国利益摆在首位,通过价格战、技术战、金融战、信息战等手段,排除竞争者,实现垄断之目的。他们在经济贸易中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限制进出口,甚至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转嫁污染和危机,根本不顾他国利益。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使大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其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二者之间强弱和贫富两极分化明显。资本逻辑追求价值增殖和产能最大化,人为地造成经济规则不公正、经济秩序不合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资本为主导、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虽然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但是越发展隐藏在其背后的弊端也就愈加凸显,世界经济秩序变得也愈加不合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益受损就愈加严重。改变这种不公平经济秩序、构建合作共赢经济体系、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呼声日益强烈。习近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

习近平强调,各国应该在平等相待基础上开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化解分歧,“拒绝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抛弃垄断发展优势的片面做法,保障各国平等发展权利,促进共同发展繁荣。”[2]认为“经济合作从来不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政治游戏,而是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3]。合作共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期待。各国因其资源禀赋不同,也就各有其经济优势和特色,彼此之间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和相互补充依赖性。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的依赖,形成了全球供应链和产业网络。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特征,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的生产组装到成品的销售和深加工等,各个环节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又紧密相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使各国发挥自身优势,既分工又协作,在供应链和产业网络中相互合作,共享繁荣。各国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实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既损人也不利己;所以应该为建设开放型、合作型的经济格局提供帮助,为实现经济共赢作出努力。习近平说:“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4]“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5]一切贸易保护、技术封锁、经济制裁、联手打压都是对合理健康经济秩序的破坏,严重悖离经济公平正义。要尊重并充分考虑到他国的正当利益,自觉维护开放、包容、平等的多边贸易体系,“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6]。

习近平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改变世界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促进经济公正,是对现有不公正经济秩序的重要突破。“所谓‘公正’,它的真实意义,主要在于‘平等’。”[7]公正是美德之首。经济公正首先要求主体平等,即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不受歧视,公平对待;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过程公平是其主要体现。在经济交往中,每个国家、经济组织都应该资格平等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创造价值,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获得相应的收益;而不是相互算计、非赢即输的明争暗斗。经济公平还要求结果公正,这是人们追求公正的根本目的。其二,可以引导并保障经济全球化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强调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在政策、贸易、货币、资源、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加强沟通,促进公平,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合作经济和共赢秩序,打造互联互通的发展共同体。其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动摇以发达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现有经济体系,推动旧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发展理念和交往手段不断变革,逐步构建起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同繁荣为目标的新型经济秩序。这是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巧取豪夺、零和博弈、强弱失衡、贫富分化等旧有经济秩序的根本变革。

二、生态秩序:由征服索取转向人与自然和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文明由原始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到工业文明。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最初对自然的依赖服从逐渐发展到对自然的征服、破坏和索取。最初人对自然的破坏还是有限的,但是后来越来越大肆开发、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还将各种有害物质排放到大自然中。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以征服索取为特征的资本逻辑在生态秩序中的必然延续。资本的本性是扩张、是增殖,这便决定了其本质上的反生态性。马克思说,人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8]此时,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占据主动权,人对自然的态度取决于资本的需要,取决于如何将自然的利益价值发挥到最大。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人们不断对自然界展开“征服”,导致大规模生态破坏。可见,资本是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资本家眼里任何自然资源都是资本追逐的对象,都只是金钱、利益的化身,是明码标价的商品,至于其他价值他们是根本不在乎的。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更加严重,不仅通过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商品输出等方式进行经济掠夺;而且还实行生态殖民,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向他们转嫁污染;推行单一种植经济,破坏他们多样化的耕作方式;垄断种子,摧毁其农作物等。其实,对自然界的征服和索取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对此恩格斯早有明确论述:“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地震、海啸、全球变暖等正是大自然的“反抗”,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正是大自然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的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不断被触破,人类永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满足经济发展、满足一己私欲的行为,违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抗,最终也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为了保障人类永续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10]同在一个星球上,人类乃至一切生命都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11]。然而,一直以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以挤压、破坏其他物种生存空间为代价的,甚至大肆猎杀动物、采集植物。特别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资本逐利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导致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而且还使得人类生存和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生态、物种的变化迟早要影响到人。其实,人类遭遇重大疾病如非典、新冠肺炎、艾滋病等,以及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如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等,都与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变异、生态平衡被打破、自然规律被人为干扰有关。因此,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让“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12],“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人间正道。否则,生态危机会危及全人类危机。生态危机不以人为的国界线为边界,是世界性的。这也就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共建地球美好家园。“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14]决不能竭泽而渔,用高昂的环境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15]。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6]。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7],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破坏了自然界就等于是破坏了人类居住的家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代际正义。这是对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环境保护的旧有生态伦理秩序的重大突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代际正义,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需求,又要兼顾后代的需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发展空间,决不能竭泽而渔。二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种际正义。这也是对旧有生态伦理秩序的巨大冲击。它意味着人类社会由只顾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排放废物转变为保护自然、回馈自然;由只顾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漠视其他生命转变为重视其他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三是有利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引导文明发展新道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两种基本关系。以往,伦理视域更多地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不够,重视更不够,有时甚至是忽略和漠视;更多地关注社会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富裕,而对于生态是否良好关注不够。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更是将目光聚焦在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上,更加重视的是国家竞争实力和比较优势,特别经济、军事实力的竞争优势;不仅不重视自然,反而过多地征服自然、索取自然来壮大自己。其结果就是虽然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却牺牲了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生态危机,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人与自然两种基本关系不但没有处理好,反而更加恶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让我们首先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维护生命共同体的生机活力是维护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所以人们不仅要关注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还要关注生态良好,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赢”。“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8]这必将引发生态秩序的根本变革,形成崭新的生态文明秩序。

三、政治秩序:由霸权欺凌转向平等尊重

当前国际经济体系是由资本为主导、以零和博弈为特点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也带有浓烈的资本主义色彩,即以资本主义国家意志为主导,推行强权霸权政治。伴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军事扩张,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占据世界秩序的主导地位,夺得了政治话语权。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冷战思维等严重违背公平正义的行径,形成了以西方政治霸权为特征的国际秩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尽可能地争取到更大的销售市场、更多的资源财富和世界霸权地位,会采取一要手段,哪怕是发动战争。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指出:“主权国对权力的追求已成为推动一切的力量。”[19]强权政治实质上是大国和列强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领土、主权、内政、经济、安全等进行的粗暴干涉与侵犯。他们打着人权、民主、自由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制造他国动乱,妄图强迫对方接受其想法,践行其理念,扶持其代言人,使他国成为自己的政治附属国、财富输出地;在进行国际交往、制定国际政策时,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和态度,只顾自身利益,本国优先至上,挑战国际规则,退出国际协定,甚至采取极具破坏性的行为,加剧国际局势紧张不安,造成国际秩序动荡混乱。这种带有霸权色彩、对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和不确定性的政治体系,与全人类对和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背道而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新型政治关系,成为时代所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之间平等尊重。坚持主权平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原则,也是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出发点。习近平指出:“相互尊重,坚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东方文化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相待、和合与共是我们的共同诉求。”[20]任何国家都应该维护国际正义,“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21]。在国际交往中,所有国家都应该严格遵守互不侵犯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尊重他国主权和利益关切。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各国都有权参与,表达意见,同样也有义务共同承担国际责任。决不能因为一些国家面积小、经济不发达、综合实力弱,就忽视甚至剥夺其在国际上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从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开始。自古以来,我国始终主张“以和为贵”,并且深知与周边国家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对于各方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强调,中国“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22]。以开阔包容的胸怀促进睦邻友好。“睦邻友好必将超越以邻为壑,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弈,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23]如果每个国家都以此为原则,从建设亲诚惠容周边关系、形成睦邻友好的伙伴关系开始,推广开来,就一定能形成和谐稳定、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秩序。各国应该“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24]。应该高举多边主义的旗帜,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打着所谓‘规则’旗号破坏国际秩序、制造对抗和分裂的行径”[25]。坚决反对披着多边主义的外衣,开展强权政治,谋求小团体利益,实施单边主义等。否则就会严重削弱各国交往的互信基础,给国际秩序造成严重破坏。

习近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主权平等、相互尊重,以践行多边主义为原则,以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目的,对于改变当前强权霸权政治秩序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政治秩序。近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占居世界主导地位,与之相应,国际政治秩序也逐渐发展成为以发达资本主义为主导、发展中国家被迫忍受盘剥的不公平不合理状态。发达国家恃强凌弱、巧取豪夺,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各种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发展中国家一直忍受欺凌掠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所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一律主权平等,彼此尊重,这是对现行强权政治的反对,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国际正义的有力维护。二是有利于扼制单边主义。当前,国际社会单边主义势头高涨,在国际交往中一些国家坚持本国优先,无视他国诉求,随意践踏或退出国际公约,甚至为了一已私利不惜发动战争,严重违背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热切期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多元政治秩序,采取多边协商的途径,有利于化解矛盾和冲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促进友好往来。三是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拉邦结派,频繁孤立、封锁、制裁他国,人为地制造摩擦与纷争,加深国家间的隔阂与仇视,加剧地区动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视各国合理诉求,关切各方利益,扩大利益汇合点,寻找最大公约数,谋求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享发展成果。

四、文化秩序:由隔阂冲突转向交流互鉴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壮大,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盛行,以资本主义文化为核心的西方文化长期占据国际主导地位。甚至有人说,“在所有的文明之中,唯独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过重大的、有时是压倒一切的影响。因此,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所有其他文明的力量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文明世界最为普遍的特征”[26]。这种论调的本质是妄想文化垄断,形成“以西为主”的全球话语体系。由于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欧美一些国家便自认为其文化也具有“优越性”,从而歧视其他民族和地域文化,甚至采取价值观输出、文化输出、种族歧视、人才掠夺等强制措施,只为实现其文化霸权。如此,一方面会加剧西方文化的输出,形成文化专制,使一些非西方国家失去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信心和主动权;另一方面也会对西方社会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使他们不能正确区分是非对错,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不能认清问题的本质。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剧文化冲突,阻隔文化交流,摧毁文化多校性,最终影响人类文明进步。因此从文明层面而言,迫切需要构建各国相互包容、交流互鉴的人文共同体。

事实上,文明没有优劣之分、高低之别,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实事,且将长期存在。习近平强调:“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27]文化多样性是各国交流互鉴的基础,不是冲突歧视的根源。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各国秉承交流互鉴、平等尊重的文明观,摒弃西方中心主义误区,打破文明冲突论束缚,坚持文明对话,采取对话不对抗、融合不冲突、平等不歧视的态度推动人类文明向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认并促进文化多样性,提倡“和而不同”。“不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常态,是维持事物多样性的根源。“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28]尽管各国的价值观、社会制度、国家需求和经济发展有差异,但是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优势,寻找促进自身发展的文化因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9]“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30]换言之,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在国际交流中迸发出新的时代光辉的重点在于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在文化上“千篇一律”,更不能采取“一刀切”的错误做法,应该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的关系,做到“一视同仁”、包容吸收。只有从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中汲取营养,消除误解,化解分歧和差异,才能为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31]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种族歧视甚至种族灭绝,以自我为中心,坚持文化优越论,野蛮打压、歧视甚至灭绝其他民族文化,企图让世界文化向单一性发展,对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深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秩序和文明范式形式。一是尊重文化多样性。西方自认为自己文明先进,其他文明视为落后;常以歧视的眼光看待别国文明,视其他国家为“异己”;蓄意制造文明冲突论,人为地制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信任危机和文化隔阂。他们强行推广西方价值观,打着民主与自由的幌子到处推行他们所谓的先进文化,实则是文化霸权和侵略,妄图征服、消灭其他文化。这是极其错误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并保护文化性,促进文化繁荣,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改变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旧有文化秩序。二是坚持“和而不同”。这既是对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突破,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在文化上打破“以西为尊”话语体系,建立起交流、互鉴、共存的文化交流机制,形成以尊重、包容、互鉴为特点的新型文化秩序。三是开启文化交流新时代。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文明各局限于自己的发祥地,虽然有交流,但是很缓慢很不充分。资本主义加剧了世界交往,民族隔阂被打破,文化交流被迫密切。但是与之相伴的是众多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甚至毁灭,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文化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都应当受到尊重、保护,不同文化文明应当相互交流借鉴,创新发展。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32]。各国必须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风雨同舟,共同抵御。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33]。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团结和谐、命运与共。习近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符合全人类共同愿望,是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蕴含着深刻的文明价值,对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5][6][13][16][18][21][22][24][31][32][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第61~62页;第61页;第62页;第50页;第23页;第60页;第61页;第62页;第63页;第62页;第63页。

[2][3][10][11][15][20][25][27][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63页;第421页;第435页;第435页;第368页;第440页;第434页;第460页;第487页。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致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16期。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53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

[12]《中华经典藏书—荀子》安小兰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1页。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5页。

[1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

[19]【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杨岐鸣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3页。

[23]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年第32期。

[26]【美】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29][30]《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8页;第469页。

猜你喜欢

秩序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秩序与自由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孤独与秩序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