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玛与凯蒂形象成因的比较研究

2022-02-13罗椿尧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包法利湄潭爱玛

罗椿尧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401520)

一、相同的原因

1.社会原因——男权制度的影响。爱玛与凯蒂都处于一个男人主宰的社会。“ 《包法利夫人》 便是男尊女卑思想形态的一个典型”,爱玛生活环境围绕在修道院、父亲身边、丈夫身边,除此之外就是她出轨的对象周围,根本没有独立空间。她刚结婚时还能够扮演好贤妻良母,一场喔毕萨尔舞会,在上流社会中男人权势与地位的诱惑下,她对丈夫失望了。而后委身赖昂,没有经济能力的她借助高利贷,无力偿还,只得乞求于赖昂和罗道耳弗,可见爱玛作为女性地位之卑微。面对公证人的逼债,为了维护尊严的爱玛终究还是以自尽的方式来控诉男权制度的罪恶,成了牺牲品。波伏娃在 《第二性》 中谈道:“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所以凯蒂一直都知道她的地位是由男人的职位所决定的。正如《面纱》中汤森多次称凯蒂为“宝贝”“小可爱”等,把凯蒂物化,当成宠物,后认清汤森虚伪面目的凯蒂陪同丈夫去了湄潭府,在那里经历了一切的她,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意识。可后来再次回到香港时,迫于无奈又委身于汤森,也从侧面反映出男权制度的强大,凯蒂的力量终究过于渺小。

2.自身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爱玛本是一名农户家庭的女儿。在修道院学习,她看的是司各特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读的是伏尔泰讥笑嘲讽宗教的书,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造成了沉迷幻想的性格。“爱玛希望点火炬,半夜成亲;不过卢欧老爹根本不懂这种想法”。所以,“她构建了一个浪漫、精彩、刺激的理想国,并且长久地徜徉于此,不愿醒来,只求无尽的欢愉和癫狂的感官享受”。可事实上,嫁给了查理之后,因查理呆板与无趣,就寄希望于孩子,没想到生下的是女儿,失望之余沉沦于她认为的真爱罗道耳弗,却发现罗道耳弗的虚伪,又投身于赖昂,与赖昂在一起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可是利滚利,终归还不了债务,在这样巨大的现实差距下选择了自杀。

凯蒂也是如此,游走于上流社会,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怀着一颗浪漫情怀之心去追求达官显贵之人。可韶光已逝,无奈之下匆忙嫁给了沃尔特,很快移居香港。因对丈夫不了解,二人性格不合,汤森的出现,满足了凯蒂对理想爱情的欲望,以为汤森能舍弃原配妻子与她再一起,哪知晓汤森要的是权利与地位,玩弄她感情。打击之下她绝望了,她认为“她已经失去所有活下去的意义”,抱着一颗必死之心,陪同丈夫去了霍乱盛行的湄潭府。

3.环境原因——乏味的婚姻生活。爱玛与凯蒂的出轨,从一个层面上来讲,是对枯燥无味的婚姻生活进行诠释。她们的婚姻是自愿的,但都对丈夫不了解。在这一点上,凯蒂显得尤为突出,自凯蒂结婚以来,她只知道她丈夫是一位细菌学家、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后来,当她从修女们口中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多么仁义……简直是上天派来的……你得替我们大家照顾他”时,她鄙视她自己,笑她自己太过愚蠢。由此可见,凯蒂的肤浅与无知。相较而言,爱玛是一个开朗之人,可时间冲淡了新婚时的快乐,加之查理·包法利“感情流露,在他成了例行公事……这是许多习惯之中的一个习惯”,所以爱玛没有信心与查理生活下去了。面对索然无味的婚姻,体会不到自由平等的爱情,爱玛与凯蒂最终还是解放了自己,以出轨的方式对传统世俗进行挑战。尽管采取方式较为偏激,但正因她们敢于打破常纲,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女性形象也更加鲜明。

二、不同的原因

1.教育方式的不同。爱玛在13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入修道院读书,在那里,爱玛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养成了多愁伤感的习惯,铸造了她爱幻想的性格。在这样的教育下,对新生活肯定是充满着期待,乃至于热情过头,成了一个“神经质的女性”,她想寻求刺激,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满足不了她的欲望。除此之外,修道院的学习使得她质疑宗教,嚣张叛逆,越来越不尊重她共同生活之人,与人缺少沟通和交流,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轻易地嫁给了包法利医生,后来发现丈夫不是她理想中的类型,至此,她才不顾一切的反抗世道,用离经叛道的出轨来挑战世俗礼教。

凯蒂从小一直受到母亲贵族式教育的影响,“门当户对”与功利性的婚姻观使得凯蒂变得虚荣、愚蠢、肤浅。她母亲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是她的目的,她要让女儿的婚姻辉煌无比”,父母双方没有感情,只是相互利用,这样的教育下,凯蒂也明白了婚姻就是以功利性目的为基础。正是如此,25岁的她仍未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而她妹妹在第一个社交季就定了婚,惊慌失措的她就仓促嫁给了沃尔特。所以,这样的婚姻观,无疑是脆弱的,任何外来的因素就会毁掉凯蒂与沃尔特的婚姻。

2.生活环境的不同。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爱玛的“包法利主义”形象和凯蒂的“人道主义”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爱玛所处的时代,浪漫主义已经过去,在舞台上出没的人物,就是一些金融资产阶级中平庸无能、见识浅陋之人,留下的则是平庸恶浊的社会风气,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婚前,单纯的她整日幻想着她的子爵。婚后,与丈夫生活,没有独立能力的她依赖于丈夫,却又不甘于平庸。罗道耳弗的出现,满足了她的追求,但他不过是把爱玛当成他风月场中的一个,玩弄一下感情,可见资本家的虚伪。赖昂的再次出现,爱玛还是和表里不一的他在一起了,却又没有经济能力,就借高利贷。可以见得,爱玛依附于这些人,成了一只困兽,后来公证人对她的觊觎,“借不到钱的失望以及贞洁受到侮辱的气愤”,终究还是看明白了她落到这般境地的原因之一,就是“金钱问题”。“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讲求个人利益、追逐财色欲望的恶俗风气的必然产物”。所以,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造就了她这样一个“包法利主义者”的形象。

相较来说,凯蒂出生在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中,生活富裕,不会担心金钱的问题。后来跟随丈夫移居中国香港,丈夫孤僻冷漠,让本来就身处异国的她更加寂寞,这时汤森用甜言蜜语大献殷勤,凯蒂自然就失足了。然而,凯蒂看清了汤森对权势的渴望,最终陪同丈夫到了湄潭府。在湄潭府,先是从沃丁顿和满足公主身上看到了和谐的两性关系,沃丁顿说:“道路就是道路和行道者……万物由道所生,最后万物又回归于道”至此,凯蒂恍然大悟,明白了她要寻找的路就是沃丁顿说的“道”,所以才会连发三叹:“自由!自由!自由!与自由相伴的,还有勇气”。霍乱使得湄潭府的这些殖民者痛苦不堪,但从院长嬷嬷那里学到的“博爱和宽恕”思想,凯蒂渐渐地对这些民众产生了同情,施以帮助,给予人道主义关怀。

3.人格分裂的程度不同。爱玛和凯蒂都具有人格分裂,主要是她们陷入了“灵与肉”这种良知与欲望的矛盾中,但是程度的不同造就了凯蒂最终是一个完整的人格,实现了“超我”,而爱玛则是在盲目的追求情爱中,被欲望操控,最终停留在“自我”这个阶段。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导致爱玛最终走入堕落之渊的也正是如此,呆在包法利医生身边是痛苦的,她想追寻快乐,罗道耳弗吸引了她,刚开始她还是处在“自我”与“本我”的矛盾中,可是当她决定与罗道耳弗私奔时,“她的贪欲、苦恼、风月经验……使她的本性逐步发展起来”,她已经失去了道德的束缚,只懂得享乐,变得更加的虚荣、拜金。后来又再次遇到赖昂,她不管不顾了,她撒下一个又一个谎言,也不停地借钱,只为了满足她的欲望,可当她最终醒悟时,已经解救不了,她已堕落于欲望之下。可是凯蒂不一样,她在湄潭府的时候,已经看清了汤森的虚伪,也学会了用“本我”克制“自我”,沃尔特死了之后,她回到了香港,决定不与汤森见面。可是她还是太弱小了,又一次委身于汤森,但是这一次之后,她良心受到谴责,她对着镜子对她自己大骂道:“畜生……可耻,真是可耻!……比一个娼妓好不到哪里去,哦,甚至更坏”,她痛苦、懊悔,于是下定决心和汤森分道扬镳,怀着身孕的她回到自己国家之后,母亲去世、父亲的孤独,她开始肩负起自己身为女儿与母亲的职责,也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时的凯蒂,已经在用道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本我”升华“超我”,人格已经达到了统一。

4.其他人的影响不同。当包法利医治好了爱玛父亲的腿时,她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体贴的男人就是她理想的丈夫,就轻易地嫁给了他,婚后有一段时间她勤俭持家“懂得料理家务,送账单给病人……设法烧一道精致的菜”,扮演着一位好妻子的角色。她追求浪漫的性格,未处理好婆媳问题。于是,婆婆的讨厌、丈夫的呆板、一场纸醉金迷的宴会,爱玛在这些矛盾的冲击下,变得自私、虚荣,再也不喜欢过平淡的生活。子爵的出现,使得爱玛开始向往自由的爱情,恰巧这时赖昂又对爱玛心生好感,使得爱玛精神开始出轨,与丈夫争吵、常常改换头饰、喝酒,作风轻狂。罗道耳弗的出现,加速了爱玛陷入堕落的深渊。当她明白罗道耳弗是玩弄她时,她气病了,可这场病,又让她重新遇到了赖昂,为了能和他更好的在一起,她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丈夫,一遍又一遍的借钱,无力偿还的她又被假仁假义的勒乐先生诱骗借高利贷,无力偿还债务,背着包法利四处借钱。最终压死爱玛的一根稻草,就是公证人的无耻,爱玛再也忍受不了尊严、贞洁受辱,选择服砒霜自尽。所以,爱玛在这些道德败坏、良知丧尽的小人中间周旋,加之他丈夫的胆小怕事、懦弱无能,单纯善良的她也只能变得自私、无情、虚荣、庸俗,最终走向堕落的深渊。

凯蒂人格化的发展也是受着周围人的影响,因她周围的人多数品德高尚、良知尚存,造成她的人格与爱玛不同。刚开始受着她母亲贵族教育的影响,她骄傲、自大,还是一个“二流的货色”,他父亲只是一个挣钱的工具。在父母的影响下,她因虚荣嫁给了沃尔特。肤浅与无知的被虚伪的汤森吸引,背叛了丈夫。后来去了湄潭府后,当这里的副关长沃丁顿给她讲解两性和谐统一的关系时,她明白了自由与独立;当她进入修道院看到了有修女舍己为人时,她明白了遗憾与同情;当她与院长嬷嬷共事帮助病人时,她明白了博爱与宽恕;当她后来再一次委身于汤森时,她明白了良知与道德;当她得知母亲之死再次面对父亲时,她明白了责任与担当。从她愚蠢、虚荣、自私自利到后来的独立、担当、自强不息,都是她身边人影响,而她丈夫起着转折作用,因为沃尔特爱她,所以他更希望她能够成长,最终沃尔特做到了,却也牺牲了,一句“死的那个是狗”改变了凯蒂和她之后选择的道。

由此可见,男权制度的影响,使得爱玛与凯蒂不得不以离经叛道的方式进行反抗。在不同教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人的影响下,面对乏味婚姻,她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社会[1]。虽然她们追求平等的爱情以失败告终,但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预示着世人将会有更加理性的方式去看待女性、看待婚姻。

猜你喜欢

包法利湄潭爱玛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湄潭茶园
保险起见
鉴赏
贵州湄潭:建管护运 四好通途 致富农村
文化隔阂的尴尬:“潘金莲”翻译成英文该咋说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