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素养提升路径探讨

2022-02-13张盛男治丹丹张文颖田文强刘志刚董明纲

关键词:学报学术

张盛男,治丹丹,张文颖,田文强,白 晨,刘志刚,董明纲

(河北北方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1]高校学报是学术展示和科研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反映最新学术成果的权威载体[2]。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学报编辑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学报编辑的综合素养成为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新媒体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德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数字化信息传播形态,依托有线及无线网络技术,通过电脑和手机等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新媒体为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及便捷性等特点。

(一)即时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快,具有明显的即时性。人们使用手机、电脑或其他智能终端设备,通过QQ、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工具快速发布并接收信息,及时了解当今全球发展形势和社会焦点事件。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无地域和时间限制的沟通与交流。

(二)互动性

新媒体克服了平面媒体信息获取的枯燥性、延迟性和非互动性等不足,数字技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极大地改善了信息冗杂及残损的劣势,多个受众群体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最大程度上消弭了信息冗余。

(三)便捷性

新媒体使用方式便捷,最大程度降低了准入门槛,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微博、QQ和微信等网络平台中,人们可以共享彼此的观点,亲民式的网络环境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多元信息的好奇心和需求。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的问题

学报编辑既是高校学报质量的“守门员”,也是保障高校学报出版的核心力量。随着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其对高校学报及学报编辑的影响越来越深。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一)工作理念陈旧

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报编辑应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潮流,并通过实际有效的多媒体传播途径推动学报的发展。但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在发展过程中仍未突破思想上的局限性,缺乏新媒体应用意识,工作方式仍局限于传统的编辑加工流程。此外,在繁杂的日常工作压力之下,很多学报编辑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学习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拒绝甚至抵触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和数字化出版模式。

(二)专业人才缺乏

编辑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但由于学报编辑部不是教学部门,大多属于“边缘化”的教辅部门,因此在评优、晋升和职称评聘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部分高校在选人用人上没有严格遵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中的准入原则和标准,导致高校学报编辑部人员配备不合理、分工不明确以及制度不规范,缺少具有较强编辑技能、较高专业水平和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技术的编辑,因而无法迅速提高学报质量和扩大学报传播影响力。

(三)创新意识薄弱

大部分高校学报编辑仍没有从传统的编辑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中转变过来,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例如,编辑选题策划缺少创新,大多仍重复使用陈旧的题材,对题材内容的理解缺乏创新性。还有部分编辑整体策划能力不足,无法对不同专业类型和研究方向的论文进行主题筛选,导致学报不能在内容与栏目上形成连贯的体系,也没有发挥出高校学报自身的学术优势,更无法为读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科研阅读材料。此外,部分学报编辑对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敏锐性不足,刊发的创新型科研论文整体质量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学报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功能[3]。

(四)新媒体运用不善

部分高校学报编辑不具备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导致新媒体技术难以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得到运用与推广。当前,许多高校学报编辑部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没有整体形成在线投稿、查稿、审稿以及编辑加工等多媒体采编体系。部分高校学报编辑部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平台或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使用率较低,也缺乏专业的新媒体技术人员从事相关的宣传和实际运营工作,推送的内容缺乏原创力和吸引力,导致高校学报编辑部的新媒体平台整体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大众对高校学报多媒体平台实时、高效和便于查询的需求。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素养提升策略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要顺应时代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培养新媒体思维,锻造终身学习能力,推动学报与新媒体更好地融合发展。

(一)革新工作理念

高校学报编辑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改变对传统学报编辑工作的认知,打破陈旧思维,创新办刊模式。首先,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和重要性。积极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交流畅通和传播力广等优势拓宽学习途径,增加与优秀同行的交流与沟通,开阔视野,及时了解高校学报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汲取成功的办刊经验。其次,加强自主学习。一方面,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丰富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新媒体素养。如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进行信息检索,收集最新学术成果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出版行业的最新政策法规和行业动态,积极探索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的发展方向。最后,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根据新媒体技术的特点,结合高校学报自身的学术优势和宣传手段,创新性地运用新媒体思维,探索高校学报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发展途径[4],促进高校学报在新媒体时代持续有效发展。

(二)完善体制机制

高校学报是学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出版管理与服务机构,应通过科学优质高效的管理与服务,积极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水平和学术交流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贡献。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领导层面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和提高学报编辑素养的重要性,给予学报编辑部与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同等的重视度。第一,制定专业人才选拔机制。高校在选拔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过程中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学报编辑人员选拔机制,严格遵守与落实《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中的准入原则和标准,选择具有专业编辑出版资格的高端人才,保证高校学报的质量。第二,完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以及评奖评优等方面同等对待学报编辑和教学科研人员,激发学报编辑的工作热情。并将新媒体应用和数字化出版等评价指标纳入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中,以此激励编辑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第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学报编辑部的资金投入,购置多媒体和数字化编辑出版设备,改善编辑的办公环境和条件,适当提高学报审稿专家和编辑人员的薪酬,充分调动学报编辑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三)增强创新意识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应正确对待不同形式的媒体资源,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收集最新的学科动态、学术信息和研究热点,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收集到的内容进行主题筛选,并赋予题材和内容创新性观点。尤其要具备对不同专业类型和研究方向的论文进行主题筛选的能力,发现文章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此外,学报编辑在选择稿件时应以学术性、创新性与传播价值为标准,深挖优质稿源,整体提高学报质量[5]。例如,可以利用高校学术资源和新媒体资源挖掘最新的学科动态以及研究热点,关注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把握科研的最新动态,将学报特色和学术动态充分结合。还可以融合高校的学科优势与地方文化特点,建立有特色和学术价值的专题栏目,使学报在内容与栏目上形成连贯体系。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最新学术成果推送给读者,提高学报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四)掌握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应积极主动地了解新媒体技术特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能,对文字和图片等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利用多媒体技术搭建线上投稿和审稿平台以及线上信息沟通平台,一方面,作者通过线上平台投稿,学报编辑开展线上查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日常工作,可大大缩短稿件处理的周期,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编辑和专家学者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掌握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信息,提升学报质量。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平台运营和维护的能力,确保其正常运行。如充分利用好微信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平台,及时更新学报刊发的内容和刊物发展动态;发挥学报的学术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学报与数字出版平台的交流合作,拓宽学报传播渠道,提升学报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宣传优秀思想文化的阵地,也是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窗口。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变革对高校学报及其编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学报编辑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更新观念,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持“内容至上”的原则,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把满腔热忱投入到编辑工作中,为提高学报质量和扩大学报传播影响力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在学术面前,市场就是个屁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