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措施探究
2022-02-13申剑
申 剑
(山西绿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6)
引言
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作业作为当下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准,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及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环境质量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已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点关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因此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便成了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想进一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合理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
1 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1 利用监测数据对污染情况进行分析
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类数据,可以对各方面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对污染的种类、区域、程度以及分布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以废水中氨氮含量为例,就可以对废水中氨氮总量、浓度以及氨氮浓度等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1]。在污水排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水质特征选择不同的采样点位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等要素。
1.2 开展污染情况调查与分类
污染情况调查与分类工作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能够帮助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避免污染事故发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情况调查与分类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对该区域内的相关污染物进行分析或评价。例如对于工业污染物来讲,首先就需要开展相关情况调查与分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污染物类型,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就要开展相关类型数据统计及分析工作,这样才能准确地对污染状况进行评价;最后就是对污染严重程度分级进行分析与评价工作。
1.3 做好污染情况综合整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针对突出的污染问题,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对污染状况及原因进行排查和治理,通过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保障各项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对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情况进行严格管控,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对污染物排放状况、污染物质种类及污染源所在位置等多方面的监测工作实现对污染物种类及排放情况的综合管控。
2 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设备配置不够合理
环境监测工作开展,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其类型很多,如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这些仪器设备体积小、性能强、质量轻、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是环境监测基础保障条件之一。然而,目前很多环境检测站对这类仪器的配置和使用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环境检测站大多为私营企业,存在着人员素质较低以及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所以往往造成这些监测站的仪器设备配置不合理,造成数据不准确等情况发生[3]。目前很多监测站工作人员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较低甚至产生误差。再加上部分监测站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有限等原因造成仪器设备配置不合理、使用不方便等情况。
2.2 环境监测质量不达标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标准不够完善,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标准把握还不够到位,导致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出现问题。比如,一些地区在监测过程中对水质质量要求较高,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然而由于我国很多地区受当地因素影响环境质量比较差,所以其污染物在水中检测中无法检测出来,这就给相关职能部门和个人工作带来了困难。甚至导致政府监管部门在对水质分析时无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3 环境监测效率不高
在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由于环境监测时间短,工作量大,所以往往需要监测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环境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监测结果。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环境监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效率低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实际测得出来的数据。为改善这种现象,监测站应当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由于现有环境检测人员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比如:对于污染物监测来说,由于监测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从而无法及时发现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情况[4]。另外,由于我国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城市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强,这就导致很多城市的河流和湖泊受到污染程度不断加深,导致河流、湖泊的生态价值降低。
2.4 环境检测站软硬件建设有待完善
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由于监测项目较多,工作量较大,并且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监测设备,而大多数环境检测站设备主要是依靠人工进行检查、检测等工作,因此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这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我国的环境检测站设备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点和不足之处。比如部分监测站设备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设备和日常维护等[5]。同时,很多环境检测站并未配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监测的关键技术和信息指标没有了解,这会导致出现很多错误和失误而影响到整个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因此,需要及时完善监测硬件设施建设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才能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站硬件设施正常运行。
2.5 环境检测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环境监测标准还存在较多的缺失,标准制定方面没有统一规定,而对于环境污染的定义、范围以及影响程度没有明确规定好,而对于污染物的排放数量、种类等方面也没有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发展。我国目前出台的标准对污染物控制有着较大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对于污染物排放数量及种类的判定是缺乏统一规定和指导意义的。并且对于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存在很多的空白地带,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同时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污染监测技术标准体系这一环节[6]。这就导致相关部门为了控制污染排放数量以及种类做出了很多限制和要求是难以落实的。
3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监测数据分析
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数据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过程进行有效改善和提升,才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前各个区域在监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例如,在具体设计中需要结合区域特点和生态特点等对监测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和配置。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发适用于各种环境的采样系统以及相关数据处理软件等与环境监测密切相关的软件装置,并实现各种传感器的功能以及数据处理功能[7]。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其应用范围,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整体水平。同时也需要注重建立各区域之间协调联动的沟通机制以及工作机制等,以此提升区域之间综合监测工作效率以及质量。
3.2 优化监测网络
为更好地促进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我们需要完善监测网络体系。通过优化监测网络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国家管理部门、相关部门以及公众等提供相应信息支持。为了保证监测内容与实际需要保持一致,我们还可以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机制和标准体系。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对监测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便获取和分析各类生态环境数据[8]。为了更好地保障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准确性,还需要加强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以及排序,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状况的掌控与掌握,还需要加强对其相关问题与实际情况的分析力度。
3.3 建立科学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环境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有很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因此,相关部门首先要不断强化指标体系构建力度,通过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来有效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二是依据不同类型污染程度由基础数据指标、因子分析指标、污染因子分析指标等形成指标体系;三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提出相应保护原则及建议[9]。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强化相关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检测指标体系,通过检测环保设施运行情况、以及污染物污染情况等多个方面开展分析研究。
3.4 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其不仅是一项基础的环境保护保障工作,同时还与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在其中严格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进而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其次,生态环境检测人员应当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检测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开展测量工作并且对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上报等各环节都应该严格把控[10]。另外,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时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等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生态环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我们需要在其中积极加强监管工作。
3.5 建立健全环保监测制度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而言,我们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此来保障其开展效果。首先,需要完善环保监测工作制度,对其各项任务进行明确,避免出现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其次,需要明确各项工作要求以及完成时限等细则,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得以顺利实施。再次,需要加强监测人员职业素养以及道德修养水平培养活动。最后,还需要加强信息管理功能作用,实现环保监测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最后,还要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运用情况检查工作力度和效果。
3.6 开展重点环境监测点的监测工作,提升预警和应急能力
对于重点环境监测点的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区域内不同区域污染物浓度,进而确定区域内污染物超标排放浓度水平以及影响范围等。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区域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需要定期组织环保监测工作人员对区域内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而对于这些环境监测点而言,其需要采取相应的监测设备以及监测方法以便有效地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1]。另外,还需要定期对区域内重点污染物开展分析评价工作,进而保障区域内重点污染物持续稳定向好的发展趋势。另外,还需要通过定期开展重点污染物风险评价活动来提升区域内重点污染物风险防控能力和有效性。
3.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对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各类专业人才开展针对性培训。要通过对人员进行岗位技术知识、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生态环境监测技能水平。一方面要加大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让他们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并熟练掌握各项专业领域技术。另一方面要重视面向社会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加快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环境保护工作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从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方面入手,不断强化培训工作力度;加强与其他行业合作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培训;针对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针对性培训;在不同层级范围内形成良性互动。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工作人员向一线发展。积极吸引环保创新力量到基层工作中来,带动其他资源向基层一线流动、相互交流。
3.8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现代化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调查效率并对污染进行深入分析,在污染程度和调查项目方面有了更多选择,并且可以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撑。运用这些现代化技术不仅可以减少传统污染因素给调查工作带来的影响,还能保证其真实性。为了有效提升现代化技术在监测过程中的作用,还需要针对现代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比如自动化控制、网络化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调查活动提供可靠而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支持。在选择现代化技术时,还需要结合不同技术指标来进行选择。这些指标都是有使用期限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更新会造成信息丢失。如果使用时间比较长,还意味着这些技术指标还没有达到比较成熟的状态,为了提高调查效率和实用性还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现代化技术来说还需要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例如针对污染因子或者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数据计算和分析等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等。
3.9 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监测项目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良好成绩离不开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该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开展生态环保检测工作。同时,在选择生态环保监测项目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要做到准确检测污染物并全面分析污染物的组成、结构及污染程度,确保生态环境监测项目能够全面发挥作用。同时,生态环境监测项目也能对本地区水质以及空气质量进行检测,通过对水质、空气质量的监测可以有效避免水体富营养化问题[12]。此外,生态环境监测方法还能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例如使用酸雨、二氧化碳浓度等监测指标时就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不准确进行监测将会导致大量人员遭受伤害以及财产损失等行为发生。因此,要在实际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好检测项目的选择工作。除了合理设置检测项目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再进行选择,通过检测结果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措施予以应对。
3.10 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不仅要落实各项考核标准,同时还需要制定完善考核制度。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关人员提出要求,需要对其进行相关培训,对其进行严格考核,避免不合格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考核制度,一方面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另一方面要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对相关人员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考核,从根本上保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其次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制度,对于整个监测工作过程进行跟踪考核,保证所有数据都能够真实反映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现状。对于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进行及时分析,了解生态环境状况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要求等。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与分析,定期发布监测报告中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污染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全面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监测制度、监测技术、监测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人员等多方面提升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