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
2022-02-13杜振福
杜振福
疝气是常见的外科疾病,疝气在临床上分为直疝和斜疝两大类型,其中以斜疝为主,发病率明显高于直疝。疝气的发病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疝气患者需及时就医并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积极地治疗,方可解除临床症状给自身所带来的危害与困扰[1]。手术是目前疝气的主要治疗方式,疝气手术治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鲜明的阶段,到目前形成了以无张力疝修补术为主的局面。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疝气的有效手术方法,无张力疝修补术包括多种术式,其中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疝气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应用优势,为了进一步探讨该术式在疝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疝气治疗水平,本文对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治疗的90 例疝气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 例。观察组:男33 例,女12 例;年龄24~65 岁,平均年龄(53.24±9.81)岁;斜疝28 例,直疝17 例。对照组:男34 例,女11 例;年龄23~66 岁,平均年龄(54.36±10.52)岁;斜疝29 例,直疝16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临床明确诊断并证实为疝气的患者;具备手术指征且自愿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2 排除标准 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合并肿瘤疾病的患者;合并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的患者;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取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腹部做斜向切口,探查到患者腹内的疝囊所在位置,将疝囊回纳到患者的腹膜前腔隙中,放入填充网塞,在固定疝环后,将修建补片与疝环进行缝合,并选择合理的网塞置入疝环口,彻底固定修建补片,并进行缝合固定,彻底止血,清理,缝合切口。
1.3.2 观察组 患者采取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腹部做常规切口,然后处理疝囊,分离疝囊至疝囊颈部,将疝囊还纳,对于较大的疝囊离断后近端结扎再还纳回腹腔,打开腹横筋膜,创建腹膜前间隙,置入补片,完全覆盖缺口后固定并缝合,彻底止血,清理,缝合切口。
1.4 观察指标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1.4.2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并发症包括血清肿、切口感染、阴囊水肿、神经感觉异常。随访1 年,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n,n(%)]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疝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局部组织薄弱、腹压增高是其主要因素,患者在发病后,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股沟肿块、阴囊部肿块,且肿块可回纳、具有牵拉痛等。疝气可发生于任何一个年龄群体,在疝气患者中,除了部分婴儿腹股沟斜疝能够自愈之外,其他疝气患者多数均需要采取手术的方式才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疝气患者,如果无法及时有效的采取手术治疗,则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其疝块会不断增大,导致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患者发生嵌顿、绞窄,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对疝气患者实施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提出是疝气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该手术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将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进一步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有效的克服了传统缝合修补术对正常组织解剖结构所造成的干扰,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2]。且无张力疝修补术层次分明,在手术修补治疗后,周围组织无张力,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预防患者术后复发。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临床常用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式。其中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手术实施过程中使用的填塞网比较大,这从理论上来说,在缺损较大的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中应当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临床手术治疗中却发现,填塞网易出现移位、变形等问题,无法实现完全平整[3]。不仅如此,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平片修补方式,易对患者的神经造成损伤,从而引起部分患者在术后产生异物感、慢性疼痛等症状[4]。因此,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疝气治疗手术方式,临床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下,提出了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为疝气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途径,该手术在治疗过程中可对患者的腹股沟区域进行全方位的修补,有效克服了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不足之处。且临床研究表明,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安全性更好,并发症更少[5]。
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5.76±8.45)min、下地活动时间(2.57±1.03)h、住院时间(5.08±1.22)d 短于对照组的(41.65±7.18)min、(6.59±4.58)h、(8.36±2.43)d,术中出血量(26.47±6.66)ml少于对照组的(45.22±8.19)ml,术后疼痛评分(2.27±0.23)分低于对照组的(3.08±0.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明显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过程中解剖腹股沟区域范围较小,能够有效减轻局部组织损伤,并且仅在内环以上水平对疝囊进行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输精管损伤和神经损伤。且手术治疗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了患者固有的间隙,借助腹腔压力固定补片,有效的降低了缝扎需求,减少张力,从而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6]。
综上所述,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疝气,可优化患者的手术治疗指标,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