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进步路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分析
——基于“知识积累”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

2022-02-13李盼盼

企业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知识积累门槛驱动

□毕 鹏 李盼盼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与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企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不可忽视的创新主体,将决定我国未来创新之路的发展。企业是贯彻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主体,针对如何选择技术进步路径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的探讨,是近年来学术界密切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回答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企业自主研发能够带来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自主研发具备高风险、高成本、高投入的显著特征,故单纯依靠企业内部有限资源与能力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此外,伴随着发展格局不断地发生变化,核心技术壁垒矛盾日益凸显,技术壁垒压力“倒逼”企业被迫实现创新转型。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也逐渐由“单一”路径趋向于“多元化”路径发展。在企业创新路径选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倾向于寻求“外部资源”与“技术合作”,用以缓解内部研发压力。企业通过获取外部技术,降低研发成本及风险,并与外部知识源展开深入合作的方式来获取异质性创新资源,弥补和调整内部创新资源,进而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技术进步方式应与产业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相匹配。技术进步源于知识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持久的源泉。技术创新依赖于知识积累水平,雄厚的知识积累,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力量。由此可见,技术进步路径驱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可能会受到知识积累水平的影响。那么,不同知识积累水平下技术进步路径对企业创新绩效是否发挥作用?表现出怎样的差异性?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现阶段我国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贡献如下:第一,明确了创新驱动背景下,知识积累水平对企业技术战略选择的影响,为我国工业产业建立多样化的技术进步路径和创新模式选择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二,研究很好地解释了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如何利用知识积累边界,权衡并选择更优的技术进步路径;第三,研究结论对技术进步路径选择驱动企业绩效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关于技术进步路径驱动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主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自主研发是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创新源,自主研发有助于知识、技术、资本积累以及规模经济的形成;有助于增强企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消化与吸收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创新资源,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Booth等(2006)证实R&D投入正向影响企业市场价值。与之相似,Griffith等(2006)研究表明,R&D投入与生产率和企业成长存在正相关关系。Block(2010)研究证实,R&D投入对创新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利用现有信息的能力,通过市场战略动态调整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储德银等(2013)指出自主研发支出在长期和短期内均对企业产出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洪俊杰和石丽静(2017)针对我国创新型企业研究发现,自主研发正向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但后续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的正向效应并不恒久,即存在负面影响。曹霞等(2020)认为自主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出先高后低的发展态势。二是合作研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合作研发是企业与其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完成研发任务而开展的研发活动。现阶段,知识、技术已然成为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在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流动实现扩散与转移,有效“盘存”各类资源,形成基于资源的创新能力。同时,伴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单一企业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满足技术创新要求,企业创新出现跨领域、跨企业、跨行业的发展趋势。合作研发对企业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具有分担研发投入、规避创新风险、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等优势,能够将知识溢出内部化,促进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分享和积极的创新投资,是实现技术升级、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张利飞等(2020)研究发现,合作研发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Becker等(2004)指出,研发合作行为能够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可能性。Belderbos等(2004)研究证实企业与供应商、竞争者合作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与高校、竞争者合作能够提高新产品销售份额。初大智等(2011)基于广东省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合作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新水平。王龙伟等(2011)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组织间合作治理机制会影响合作研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马艳艳等(2014)则注意到研发合作与创新产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认为研发合作的广度与新产品产值呈倒U型关系,研发合作的深度与新产品产值呈U型关系。三是技术引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由于自主研发难以创造出一个有效的消费市场,而充分吸收和利用外部技术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诸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更迭速度慢以及研发成本增长等问题。Schneider(2005)指出,通过技术引进有利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储德银和张同斌(2013)指出,技术引进对高技术企业产出影响的时滞正逐步缩短,促进效应逐渐显现,然而企业过度依赖外部技术,技术的寻找、甄别、控制、协调以及法律诉讼等诸多交易成本会显著增加,这极大地降低技术引进所带来的收益。Bettis等(1992)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研究指出,技术引进影响内部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知识积累是技术进步的源泉。知识积累是取得技术创新的关键性资源,其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能够有效制约资本边际生产率下降。Penrose(1959)认为知识积累是外部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内在化可有效节约稀缺资源,为企业扩张与成长提供可能。Doraszelski(2003)将知识积累纳入R&D模型,研究发现知识积累长期影响着企业发展。江旭和高山行(2010)基于全国226份企业数据的研究发现,知识内部积累与外部获取直接正向影响企业创新。张军等(2015)研究发现,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产生作用存在“临界规模”效应,企业需要对知识积累进行长期投资。Haas等(2005)认为编码知识的积累与使用对于高任务经验的团队而言存在一定的危害。Bao等(2012)研究进一步发现,市场知识积累与产品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于探讨技术进步路径驱动创新绩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对技术进步路径的刻画不足,忽视一些多样化的非研发技术进步方式,并没有对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影响创新绩效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难以深入揭示技术进步路径对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二是鲜有学者分析知识积累在技术进步路径影响创新绩效中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工业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知识积累程度差异较为显著,不能孤立地看待知识积累、技术进步路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而应将其置于同一框架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2007—2019年我国33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综合考虑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引进三种技术进步路径,以知识积累为切入点,研究技术进步路径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明晰知识积累在技术进步路径影响创新绩效中发挥的作用与机理。

三、研究设计

(一)动态面板门槛模型

Hansen(2000)的面板门槛估计方法,依据样本数据特点可自动识别结构突变产生的非线性门槛特征,但其仅适用静态面板模型。考虑计量模型内生性和研究对象动态变化特征,本文纳入滞后一期的因变量,对静态门槛面板模型方法进行改进,估计动态面板门槛值,根据门槛值划分不同区间,进而采用一阶差分GMM法对分区间参数估计。

本文以创新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技术进步路径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知识积累为门槛变量,进一步纳入被解释变量滞后项,控制技术创新动态变化特征,考察知识积累异质门槛下技术进步路径对创新绩效增长的影响。设定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单一门槛):

(二)变量说明

1.创新绩效(Y)。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专利类与新产品类指标衡量。本文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创新产出,对其进行平减处理。基于如下原因:一是作为技术进步路径之一的技术引进,虽然可以推进技术进步,但无法进行专利申请;二是专利属于中间性产品,不能代表创新最终成果,且不同专利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相差较大,无法全面反映全部创新成果。相比较而言,新产品类指标则体现产出绩效的最终价值形态。新产品销售收入涉及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能较好反映生产能力。因此,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衡量。

2.技术进步路径(Tp)。借鉴已有研究将技术进步路径分为三种形式: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引进。采用如下指标测量:自主研发(Ird)是指企业用于内部开展R&D活动的实际支出,包括R&D项目直接支出、间接R&D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等支出;合作研发(Te)是指企业委托外单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技术开发而支付的费用;技术引进(Ti)是指企业用于购买境内与境外技术的费用支出,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图纸、仪器等内容。

3.知识积累(P)。目前,学术界针对知识积累的测量方式尚未统一。产业系统内知识资源的总量,或前期研发所积累的知识均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因而,本文借鉴Ang的研究,从知识积累存量视角,采用专利申请数存量衡量知识积累。

4.控制变量:产业集聚(Size)。规模较大的产业具有资源优势和垄断力量,保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并具有较强的风险预测与抵御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本文采用各细分行业内部企业数量的对数衡量。

5.所有制结构(Os)。我国产权制度深化改革,工业行业的二元化结构十分突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偏好和利用效率、面临约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产生不同影响。本文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

6.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重要的技术溢出渠道,既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法,又会增加环境保护压力,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各细分行业外商资本与港澳台资本总和衡量。

7.政府支持(Gov)。理论上,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压力和风险,对企业创新具有推动作用。本文采用科技活动中政府资金的数量衡量。

(三)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来源于《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按照《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年的工业行业分类标准,由于烟草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采矿业等行业数据缺失而将其剔除。另外,为统一口径,将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合并为橡胶塑料制品业,汽车制造业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最终共计33个工业子行业。

样本期间为2007—2019年间33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样本容量为429。为消除价格变化带来的误差,将新产品销售收入、R&D经费、政府资金、工业总产值、技术引进费用等经济指标均以2007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处理。同时,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以消除异方差问题。本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四)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设定的“伪回归”和偏差现象,本文采用LLC、IPS和HT三种方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结果显示,变量均在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进而运用Kao检验进行面板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数据具备平稳性和模型回归结果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动态面板门槛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四、实证检验

(一)门槛值估计

基于改进的动态面板门槛模型,纳入滞后一期因变量控制动态变化,对知识积累门槛条件下技术进步路径创新驱动创新绩效的差异进行实证检验。

由表2可知,自主研发的创新驱动效应,在5%显著性水平下知识积累双重门槛通过检验。因此,自主研发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存在两个知识积累门槛;与之相似的,合作研发的创新驱动效应,在1%显著性水平下知识积累双门槛通过检验,即合作研发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存在两个知识积累门槛;技术引进的创新驱动效应,在1%显著性水平下知识积累双门槛通过检验,即技术引进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存在两个知识积累门槛。

表2 门槛显著性检验

本文继门槛效应显著性检验后,对门槛值真实性进行检验,表3为检验结果。由表3可知,在自主研发的驱动效应中,以知识积累为门槛变量,门槛值分别为2.288和3.436,位于95%置信区间[2.1775,2.2920]与[3.4245,3.4400]内;在合作研发的创新驱动效应中,门槛值分别为1.959和3.494,分别位于95%置信区间[1.8775,2.0040]和[3.4525,3.4950]内;技术引进的创新驱动效应中,门槛值分别为1.898和3.518,位于95%置信区间[1.8125,1.9290]和[3.4660,3.5190]内。

依据门槛模型原理,结合表3门槛估计结果,门槛估计值为似然比统计量LR趋近0时对应的值。图1为自主研发的双重门槛估计值2.288和3.436的95%置信区间下的似然比函数图;图2则为合作研发的双重门槛估计值1.959与3.494的似然比函数图;图3为技术引进的双重门槛估计值1.898和3.518的似然比函数图。其中,LR统计量最低点为对应的真实门槛值,虚线表示临界值7.35。从图1-3中可知,门槛值明显小于临界值7.35,由此认为上述门槛值是真实有效的,即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和技术引进在不同知识积累条件下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

图1 自主研发门槛效应

图2 合作研发门槛效应

图3 技术引进门槛效应

表3 门槛值估计结果

(二)参数估计

以知识积累为门槛变量,分别以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和技术引进为核心解释变量对模型进行估计,相应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1)自主研发驱动创新绩效的知识积累双重门槛下,知识积累水平门槛值低于2.288时,自主研发对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程度的显著抑制作用;知识积累门槛值于2.288与3.346之间时,抑制作用消失且转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当门槛值高于3.346时,自主研发驱动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这表明随着知识积累门槛值的不断提高,自主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逐渐提高,影响方向发生改变,由显著的负向影响变化为显著的正向作用,呈现出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2)在合作研发驱动创新绩效的知识积累双重门槛下,知识积累水平低于门槛值1.959时,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知识积累水平于1.959和3.494之间时,抑制作用消失且转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门槛值高于3.494时,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略有下降。这表明随着知识积累门槛值的不断提高,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方向发生改变,由显著的负向影响变化为显著的正向作用,呈现出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3)技术引进驱动创新绩效的知识积累双重门槛条件下,知识积累水平低于门槛值1.898时,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知识积累门槛值于1.898和3.518之间时,抑制作用逐渐降低,而门槛值高于3.518时,抑制作用消失且转为促进作用。这表明随着知识积累门槛值的不断提高,技术引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影响方向发生改变,由显著的负向影响变化为显著的正向作用,呈现出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

综上所述,当知识积累门槛值较低时,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引进均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抑制作用,但随着知识积累的门槛值不断攀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引进的抑制作用消失转为促进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造,知识积累存量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条件,其在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发挥关键性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信息资源搜寻与发展战略选择的效率,通过识别最具价值的市场机会并加以有效利用,进而提高产业创新绩效。同时,知识积累存量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专有性知识经验,代表着绝对自主产权,通过降低研发活动的成本与风险,推进自主研发创新商业化,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和创新产出。另一方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企业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旧较大。虽然合作研发与技术引进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知识积累水平较低和创新基础条件较薄弱,创新主体无法有效识别市场机会,准确选择最优引进对象和合作伙伴。同时,由于无法有效消化、吸收、转化与整合所获取的知识和技术,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转化能力,企业容易陷入资源配置不良、过度引进改造技术、产权纠纷等困境,从而影响技术创新效果。亦有研究表明,企业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并应用,才能够形成竞争优势。随着知识积累水平增加,企业吸收能力增强,其具有的创新能力也更强,这促使着市场优势的增强和创新绩效的提升。最后,随着知识积累存量增强与创新基础条件完善,若仅凭借从外部获取知识和技术,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落后-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怪圈。因此,知识积累水平应控制与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合作研发和技术引进过程充分消化、吸收与转化外部知识,才能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对于控制变量而言,产业集聚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工业产业集聚会增强行业间合作与竞争,有利于技术知识扩散传播,促进技术创新;所有制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正。国有性质企业具有坚实的后盾,所面临的成本负担和创新风险较其他性质企业更小;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正,说明其带来的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力技术创新;政府支持正向影响创新绩效,说明有效的政府支持可以为工业产业科技创新行为提供保障,分担研发投资压力与降低创新风险,为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保障。最后,对于因变量滞后项,在1%的水平上显著,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合理。Sargan检验结果均未拒绝工具变量有效原假设。AR检验也说明模型较为合理。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33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门槛模型,以知识积累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技术进步路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在技术进步路径驱动创新绩效提升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知识积累门槛特征,均表现为双重门槛效应。(2)从知识积累门槛区间来看,在较低的知识积累水平上技术进步路径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创新绩效提升,即存在知识积累的临界规模。(3)随着知识积累水平的提高,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在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中,当知识积累的门槛值较高时,驱动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更大。对于合作研发,当知识积累的门槛值较低或较高时,驱动创新绩效的作用较小,而知识积累水平适度时,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更大。

(二)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管理启示:

1.工业产业应注重知识积累。工业产业在知识积累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能力,有效地转化外部技术和知识助力于研发创新,保证创新驱动可持续性。

2.工业产业注重知识积累水平的时间差异。工业产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知识积累水平,尽可能尝试以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技术引进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路径协同实现创新转型。通过多元化创新驱动路径,创造更多机会与外部知识源进行互动,并依靠企业技术知识积累将其内化吸收,推进技术与生产融合,降低研发成本与风险。需要注意,应避免出现外部技术合作与引进“替代”自身研发努力而损害内在研发动力和积极性。

3.工业产业转变发展动力。工业产业应提倡并加大研发投入,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研发合作的体制和环境。同时,要对国外技术进行有效地甄别,并多种渠道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相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4.政府支持与有效协调。政府应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避免资金流入创新效率或创新收益较低的项目或行业,实现政府支持的长远视角与行业短期经济效益偏好的协调;应设计和实施差异化的政府政策,制定多元化的政策工具,以避免企业的逆向选择、降低技术创新风险,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5.合理引导外商投资。调整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工业产业领域。应继续发挥我国市场潜力和改革红利,增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保障与持续吸引力。注重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布局,引导外资进入亟待发展的高端技术制造、新能源等工业产业,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率。

猜你喜欢

知识积累门槛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石头
踩门槛 为什么不吉利?与风水又有什么关系?
门槛杂说
引导学生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四点总结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