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源流三千载 “又新”知行每一人
2022-02-13王备马占军
王备 马占军
白云苍苍,沃野茫茫;鸿山矞矞,伯渎汤汤。一所百年老校经崇文尚雅、惟德惟新的吴文化熏染润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却一直柔中蓄劲、自强不息,它就是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泰伯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泰伯实小”)。近年来,泰伯实小教育人响应时代号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擎“至德又新”大旗,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学子完全人格的养成不断努力——
赓续“贤”志,完善“至德又新”文化构想
泰伯实小坐落在美丽的鸿山脚下,由开明绅士钱伯圭等人创办于1908年,虽几易校址,几番更名,依然生机勃勃,勇立潮头。在这里,古有泰伯“三以天下让”的“至德”精神,现有“一门六院士”的“又新”风貌。
近年来,学校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发展机遇中寻求突破。深挖本土先贤的高风亮节和地域文明,开发江南的文明始祖泰伯的包容和开拓精神,即泰伯高风;归隐鸿山的东汉隐士梁鸿的尚节操守,即梁鸿高义;扎根于斯并滋养出一门六院士(钱穆、钱伟长、钱临照、钱令希、钱俊瑞、钱易)及以家国情怀和君子人格见长的钱氏家训;以及各位先贤所散发的自强不息的品质。学校在原有校训“至德”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结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又新”动态革新理念,提出“至德又新”的文化构想,在新的历史阶段赋予“至德”品格以新的内涵。由此孕育出:“爱国、尚义、包容、自强”的学校精神、“向德而学”的学风、“据德而教”的教风、“明德任责”的校风。
锻铸“善”根,推动“诚明合一”课程建设
泰伯实小深耕钱穆“培养诚明合一之理想完整人格”的教育思想,把“至德又新”理念融入到“诚明合一”课程建设中,将其精神内涵与课程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素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着力研发富有地域人文特色、适合学生“完全人格”养成的课程体系,进而锻铸学子“善”根,为学子人生铸就“至德”底色。
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学校创新物化课程,通过“一场两廊四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以“至德又新”文化为核心的“五育并举”,培养儿童完全人格。并与校本课程相互融通,开发“钱氏家训”、钱氏人物故事等系列化课程,通过开展诵读、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养正明责、心系邦国。在此基础上,开发“禮风仪韵”课程,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家风会、班队会、晨会等形式晒家训、讲“钱氏家训”要点,明理导行,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还有“伯渎美韵”“飞凤体育”等课程润泽学生心灵、强健学生体魄。同步开发65个社团,内容既涵盖传统艺术,又包含科学实践。助力学子养成完全人格、实现个性化发展。
探索“真”知,提升“多维融合”课堂效能
随着“至德又新”理念研究的逐渐深入,学校积极构建“融合性课堂”工程,结合无锡市课题进课堂项目“融合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前瞻性项目“融合性音乐课堂的区域性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获得了喜人的成果。
学校撷取“以人为本、发展潜能”的育人思想,把融合性课堂建设落实在学科知识融合、学科策略融合、学科精神融合3个阶段。依托主学科,借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工具等,解决主学科学习的困境与问题,建构主学科知识体系。在主学科的基础上,关联其他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等,形成更为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融通创生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形成主动突破与关联学习的思维观、学习观,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行为观。
通过融合课堂的推进与实施,在课堂方面,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服务,使学生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在教研方面,拓展了多种适合学习者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师生关系方面,建立“互为主体性”的师生关系,实现建构“教学相长”的新师生关系目标,进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陶冶“美”韵,丰富“行走家乡”活动体验
近年来,学校立足地方“乡村旅游度假区、美丽乡村”建设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行走家乡”活动,带领学生领略家乡的自然风光,探访家乡的名胜古迹,倾听家乡的名人故事,以美育美,以德育美。
其中,基于“一门六院士”美谈的“钱氏家训”课程获得品牌化发展,形成了头雁效应,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3年到2020年间,“钱氏家训”走过市、区、街道道德讲堂,走过市教育系统诵读大赛,走过“百年伯仲 双星闪耀”系列纪念活动,走过“最美人物走基层”巡演活动……跟随“钱氏家训”走过的足迹,每每伴有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多次被新区教育网、中国普法网、新吴区旅游网、《江南晚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所百年老校以“‘至德源流三千载,‘又新知行每一人”的治学态度,实现了又一次华丽嬗变。泰伯实小将以建设强校、名校的姿态,完成新时代的新使命,阔步新征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