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与创新:在相向而行中促进教学和谐

2022-02-13徐健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践与反思高中体育

徐健

摘要:在高中教育阶段,校园内之所以存在“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教学”的困惑,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根本因素在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集中体现在“四个缺乏”上:缺乏对学生的人文性关怀,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缺乏应有的德智互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因人而异的体育类活动。要想从根本上切实改变这种不和谐现象,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核心素养观有效引领下,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积极开展“以学促教”的新课程教学活动。本文在简要解析“不和谐”现状基础上,主要就如何“坚守与创新”以及对“相向而行、优化促进”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试简述一些实践做法和点滴反思。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引领;教学优化创新;实践与反思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学科活动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体能与技能训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高中师生的教与学压力较大,普遍存在紧张和焦虑心态,体育学科在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活动方式和时空条件等方面深受制约,如课堂教学简单机械、故步自封,学生很少有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教与学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感,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构建令人期待的和谐教学关系。

所有这些,直接导致课程活动长期在“高消耗”下呈现“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的运行态势。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這种不良现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探究应对策略,在善于创新与不断反思中努力打造相向而行、善教乐学的课程活动模式。

1   简析高中体育教学“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

健康是“生命之本”。只有在拥有健康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够有“本钱”去追求进步、实现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就当代标准来说,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同时拥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学科活动在培养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然而,由于种种“不和谐”因素,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弊端很多、不尽如人意,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高中阶段面临的学习任务较重、压力较大,许多学生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时间,把时间更多地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学生对体育运动认识的不同,是形成教与学“不和谐”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是体育活动以体能和技能训练为主,尤其在体能上消耗较大,需要较强的耐力和习惯为支撑,这对于青少年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考验力。这种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三是除了准备报考体育院校的学生外,多数高中生对简单机械的体育课程教学既不感兴趣又不认同,普遍认为体育学习只要“成绩过关”就万事大吉。正因为如此,教与学之间的距离感不但不可能日益缩减,反而是越来越大。

四是无论体育训练活动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有良好心态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而高中体育教师在“情趣激发”和“身心教育”上,只是把这当做“福利现象”偶尔地进行发放,难以从根本上不断放大善教乐学的良好效应。这是我们改变现状、促进和谐的最根本点。

2   促进高中体育和谐教学的实践和策略性分析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整合了价值观、人生态度的目标。它是在体育教学中慢慢形成的一种素养能力,对培养学生终身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在新课程活动实践中,我们应以“以生为本”为指导,努力通过“继承与发扬”“坚守与创新”等各类途径和方式,善于促进教与学的相向而行、和谐互动,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与培养落在实处。

2.1聚焦资源、开足内容,加强培养体育健康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这一经典俗语,其意在于表明“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不难想象,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通过教学目标和课程任务,对学生进行体能与技能上的简单化训练,甚至只是运动训练而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与其他学科大有不同,体育课程活动不仅是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即使是基础性较强的“田径类”训练,教师也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果只是提出要求、强化训练,而没有具体讲明这项体育活动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又如何能够让学生尽心尽力地去学习和锻炼呢?

换句话说,无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某一具体性训练活动中,教师通过“聚焦资源+开足内容”,让学生首先明确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真正理解课程教学对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逐步树立身心锻炼对终身体育的奠基意识。这是“和谐教学”的客观需要和必备前提。

2.2激发情趣、内外互动,有效增强内在体育驱动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教学之根本不是强制学生,而在于有效激发学习上的兴趣和情感。”现代认知学认为,兴趣和情感等属于人的“内在驱动”现象。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由内而外地激活学生的情趣状态,不仅有利于攫取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而且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不断放大令人期待的良好效应。

高中体育教学中要能让学生有参与感,尊重每位学生,提升学生自主能力。教师要能从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计高中学生喜爱的小游戏,满足学生需求,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带动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比如,在课堂热身环节,在课程主体训练活动中,在教学收尾阶段,教师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把时下流行且喜闻乐见的时尚元素,如跆拳道、踢踏舞、男女柔术、太极拳甚至广场舞等,适时适量地引入并渗透其中。如此而为,既可丰富活动内容,又能有效激发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乐学状态。

再如,在“中短跑”内容训练活动中,教师除了提出一些基础性和必要性等规则外,可让学生根据男女性别、爱好特长、自主搭配和个性选择等不同方式组成小组,通过多人学习小组等形式,开展各种类型的花样训练活动。如此而为,既可变相地降低各自的体能消耗,又能在自主灵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篮球技巧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篮球技巧演示视频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在视频中穿插一些篮球比赛精彩片段,这样学生们的兴趣很容易被调动起来,还会幻想自己也能做到那样。播放完视频课件,体育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教学视频演示给学生,教学生篮球技巧,以及打篮球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防止学生在练习篮球时不慎受伤,提升学生的篮球技巧。

2.3优化教学、增加厚度,不断放大德智互动效应

所谓“优化教学”,就是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教学工作进行优化和完善,让教学结构和过程显得更加多元化、更具合理性。西方有句谚语:“即使再诱人的美味,也总会有腻人的时候。”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哪种类型的课程内容,教师如果总是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模式,就势必会因此陷入索然无味、缺情乏趣的不良状态。

比如,学科活动中的体操、球类、田径、游泳和武术等内容,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征,有些项目还存在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教师如果凭借人力性的动作分解和口头讲述,无论对于“教”还是“学”来说,都难以周全。与之相应的是,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这些通过多媒体展示或“微课”形式,并且在“缓放、定格、回放、快放”中引导学生观赏和学习,教师从旁结合体育教材,来对这些内容进行指导。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从这种信息化教学中既能够感受到体育的趣味性,又能够全面而多角度地去了解體操、球类、田径、游泳和武术类的技术讲解、动作剖析等。

再以“球类”教学为例。它需要一定的合作训练和协作精神,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选择专业人士的训练和比赛画面等,让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体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互动发展。体育活动中要多些友好互动,少些冲撞,不要做伤害他人的行为。

比如,在比赛场上,学生要尊重每位裁判的判决、要听从裁判的指挥等,教师可以借助比赛视频,为学生着重分析这些要点,让学生通过视频掌握这些点。

2.4因材施教、激励评价,注重引领自觉锻炼习惯

众所周知,班集体都是由众多个性鲜明、活泼生动的学生个体构成的,在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现象。无论素质教育还是核心素养理念,它们的“人文性”关怀和“根本性”目标,同样都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整体性进步。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特点(学习兴趣、体育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因材施教”活动,才能最大化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与发展需要。 对于体育意识、学习能力和运动精神较强的学生,可通过组织群体活动、对抗竞赛、逐步升级等形式,并且采取较为严格和专业的标准进行衡量与评价,以不断增强他们的“精益求精”意识;而对于那些体育意识、学习能力和态度品质欠佳的学生,可适当地减少学习内容,降低考评标准,并且采取“多媒体演示”“微课”“信息集锦”等形式,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与体会、暗示与促进,积极引领他们增强情趣意识和学习热情。

比如,篮球教学中的运球绕杆,体育教师在学生绕杆运球时,可以采取不同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日常教学中,各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每个班都有体育成绩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平时计时测试的时候,成绩常常不理想,技术要领掌握不足。如在测试运球绕杆时,规则是八字往返运球,一名学生用了二十八秒才完成,显然成绩比较差。而体育教师以形成性评价法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可知该学生在绕杆运球的过程中,掉球与触杆的次数明显减少。这是该生进步的一种表现,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对他这个成绩给予表扬,鼓励其更进一步。这其中,体育教师采取了两种评价方法。

一言以蔽之,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型人才,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5深化体验、以赛促学,努力保持体育健康活力

“只有走近天然原野,才能饱赏春秋美色;只有融入江海河流,才能感知四时水性。”

也就是说,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只有建立在自身实践下的“自主体验”基础上,才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进而从情感实践中赢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与理解、体会与内化。高中体育教学何尝不是这种现象和道理呢?

比如,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教师通过课堂组织比赛、课后邀请比赛,让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根据爱好,积极开展以各种球类为主的体育友谊赛,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比赛与体验活动,切实感受体育运动对于锻炼身体、舒展情绪和缓解压力的实际作用和促进意义。在不同场合和时空内,让这些“利益既得者”现身说法、积极宣讲,吸引越来越多的“旁观者”和“爱好者”。在这种“滚动发展”和“良性循环”下,不断扩大体育活动赛事的类型、人数和范围。

如小课间的“跳绳比赛”“拔河比赛”,大课间的“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赛……体育运动魅力即在于“一旦爱上了它,就难以放手”!

比如,篮球教学时,学生刚开始热情高涨,很乐意学习,愿意篮球锻炼。但是由于篮球锻炼是比较累的,随着难度增加,运动量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就开始厌烦,而表现出对练习的抗拒行为。

这个时候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体育小游戏,让学生重燃兴趣。如教师找一些废弃的饮料瓶,将它们以一定的间隔摆成一条直线。接下来将学生划分成两个小组,分小组进行运球比赛。运篮球交叉穿越饮料瓶而瓶子不倒则视为赢,赢的那一方可以获得相应奖励,输的一方就要接受惩罚。

这种带有竞技性质的比赛最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燃起学生的斗志。在竞技比赛中使整节课的气氛一下子燃起来,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练习了运球,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3   结语

在学校教育中,“教与学”的共同愿景和追求目标是相同的。有了这一实质性的认同感和内驱力,我们就要不断地相向而行、携手共进。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教师更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增强责任担当和“服务”意识,不断调整思想理念和工作状态,主动走向和靠近学生,善于通过“坚守与创新”,展示学科活动的内涵、魅力和形象,努力构建良好互动、和谐相长的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赵俊峰,黄俊成,李笑笑.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高中版),2020(33) :192.

[2]张诚侠,胡晓兵.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效果实证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12) :66.

猜你喜欢

实践与反思高中体育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与反思
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中实施德育多元化分层作业的实践与反思
微课模式支持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反思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中体育教学休闲生活化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小组教学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