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及其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分析
2022-02-12樊明辉
樊明辉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在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国家重点监督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能够确保各项水土保持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现有耕地资源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在保证固有耕地资源不受进一步侵扰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人们对现有耕地资源开发的合理性,以达到从根源上治理水土的目标。同时,水土保持工作还需要借助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1 水土流失的成因
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降雨、植被、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暴风、大雨、冰雹或烈日曝晒等恶劣天气均会使土地资源受到严重侵蚀,影响土壤质量,导致水土流失。
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二是由于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所导致的水土流失。过去,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知不到位,在大规模建造宫殿或其他工程时,往往会进行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固有生态平衡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加剧[1]。
一般情况下,水土保持工作会对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展开,不仅可以有效保留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同时还可以起到关键的保肥作用,为农作物提供更为充足的水分和营养,保证农作物的总体生长状态。在农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会根据耕作型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布局进行分析,并通过科学方法,使土壤更具营养价值,进而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土壤的肥力,避免土壤中存在过多杂草等其他植物,导致农作物的养分被掠夺。
2 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我国改革开放后,水土流失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共有355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16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资源正在受到风力的侵蚀作用;同时还有26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受到风水交错侵蚀,情况十分严重。我国由于冻融侵蚀作用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64万平方公里[2]。
我国的土地资源开发工作面临较多问题,原因具有多样性。相关部门和人员缺少对国土空间资源利用的正确认知,没有设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并缺少有效的管治手段,导致部分地区无视资源与环境的客观限制,盲目进行经济开发,片面追求产业带来的经济回报,而无视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使得部分国土资源处于无序开发状态,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2.1 缺乏科学的发展观
某些地区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无视地区固有生态环境的限制,导致固定区域内环境负担超过了其自身的有效承载能力,最终会造成当地经济发展资源及实际消费水平均受到限制。
某些地区的主管部门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时缺少全局性,对地区的整体情况和未来发展缺乏统筹安排,导致施策缺少综合性和针对性[3]。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也许能够在某一时段内的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经济建设成效,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持续的推动力,并且会在资源生态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造成事与愿违的发展结果。
2.2 区域发展策略缺乏针对性
在我国,现有陆地国土资源主要分为东、中、西以及东北4个部分,在上述4个不同部分中,每个部分的国土面积均在240万平方公里左右。面对如此广大的地域资源,如果仅采取某一项单独的区域发展调控政策,则该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会比较有限。比如,我国西部地区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是区域内部差异性较大,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尤为突出。面对这种发展局面,如果地方政府实施的区域未来发展战略过于单一,则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因此,在对待具体区域中的不同发展问题时,政府部门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确保指导策略的实际效用。
2.3 规划约束力不足
对新时期的国土规划工作而言,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约束和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定共识,即要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4]。在部分地区的战略规划中,则需要尽可能地约束政府自身行为,确保自身的各项地方性政策不会对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造成阻碍。
目前,长时间的水土流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治,被破坏的土壤资源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科学养护,还有部分林地或者自然牧场被开发成农业耕地,这些情况都会破坏固有的水土生态平衡;部分地区的河流由于用水过度,导致下游水量大幅度减少,情况严重的已经处于干枯状态,长此以往,造成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部分地区在开发建设工程中,不注意土地保护工作,采石作业、挖矿作业、公路铁路工程的大量修建,导致所在区域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受损严重,水土保持工作远远跟不上水土破坏的速度,某些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处于无法直接治理的状态。
3 水土保持措施
3.1 调整管理政策
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国家在水土治理方面投入越来越多,并且部分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效果显著[5]。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在保证固有水土治理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水土保持政策,利用各种政策扶持和政策优惠,鼓励各种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以带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在此期间,地方政府部门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既要保证防治规划能够落实到位,同时还需要保证经济建设能够与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发展。
3.2 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
以现代科技为导向,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耕地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现有耕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和土地实际产出率。比如,在进行水土保持和水土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地形特征的处理方式,提升土地坡度,使其外表面变得更加粗糙,可以对地表径流产生更为有效的拦截作用,进而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提高土壤的抗侵蚀性和改善土壤结构均属于极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既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自身的蓄水能力,同时又可以增强土壤肥力。
4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主要措施随着对象的不同,会存在一定差异性,现有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常用宏观监测方法有地面监测方法、调查监测方法、遥感监测方法、沉积物检测方法等[6]。
4.1 遥感监测法
以某水电站为例,其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工作流程共分为8个不同环节,依次为:图像处理环节、建立解译标志环节、信息提取环节、外业调查校正环节、后处理环节、建库环节、数据分析和挖掘环节、成果整理环节。遥感监测技术路线详情如图1所示。
图1 遥感监测技术路线图
以图1内容为基础,遥感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最佳波段与彩色组合共同使用的形式,将地面监测目标应用到已经存在或正在发生水土流失问题的典型地区。该法效果极佳,不仅能将典型区域内的地质信息作为最终检测对象,同时还能够利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全面检测,如利用遥感卫星影像监测技术、影像处理手段等完成地面信息的观测任务,获得水土流失问题的相关数据,并为后续阶段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为最终的研究成果提供可靠保障。
相关工作人员借助遥感技术的支持,可以获取区域内水土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竣工前后的水土保持监测数据,通过对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即可对相应的水土保持工作成果做出准确判断。遥感监测技术的主要数据材料有2000年TM影像数据、2006年SP0T5影像数据等,监测期间的地形图比例标准为:1:10000,并且监测区域内的已有资料也可为监测提供支持。
4.2 立方卷积监测法
通过立方卷积法完成对关键数据的有效采样,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最大限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掌握的各方面信息资料,对图像信息进行合理的增强处理,以此达到整合关键信息的目的。使得工作人员不仅能够保证自身监测工作的效果,还能够细致了解不同时间段内的区域水土变化情况,准确掌握地质信息发生的改变,并以此为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手段,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集中处理,保证检测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土资源属于我国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且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时至今日,我国在水土保持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效果,面对上述的种种水土流失问题,急需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并在处理传统水土流失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治理工作质量,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真正落实对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