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形草草地建植利用技术规程
2022-02-12余梅赵刚袁福锦黄必志罗富成
余梅 赵刚 袁福锦 黄必志 罗富成
(1.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212;2.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臂形草(BrachiariaGriseb.),又名旗草(palisade grass 或signal grass),为一年生或多年生匍匐型下繁禾草,分蘖能力强,为C4型高光效植物[1-2]。臂形草属牧草资源具有产草量高、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适应性广、持久性强等特点[1,3-5]。臂形草营养成分含量为粗蛋白6.94%~9.42%、粗脂肪1.34%~2.00%、粗纤维23.84%~35.28%、无氮浸出物33.91%~49.93%,干物质产量可达16.62~33.00 t/hm2,种子产量0.58~1.24 t/hm2[5-6]。臂形草已成为热带、亚热带种植的主要禾本科牧草,在草地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中均具有重要作用[1-9]。
臂形草于1983年引入云南省[10],在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等热带地区种植多年,表现良好,在普洱市曼中田建的大面积人工牧场可四季常绿,如今已建成超30年的牧场仍然保持高产和放牧利用。并能有效地控制和防止飞机草、紫茎泽兰等恶性杂草的侵入及漫延[11-12]。进入21世纪以来,云南省又分别从澳大利亚、巴西、中国海南等地引入包括Mulato 1号、Mulato 2号杂交臂形草、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等臂形草品种[5-6]。研究结果[2-6,9-12]表明,多个臂形草品种均能很好地适应云南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耐酸性土壤,从砂土到粘性砖红壤均可适应,具有耐旱和一定的耐涝性能,在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的地区种植表现良好。
国内学者围绕臂形草的抗逆性、生产性能、饲用价值、育种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6,9-24]。在海南干旱、半干旱地区,臂形草可与有钩柱花草(Stylosanthes hamata)、糖密草(Melinis minutiflora)、大翼豆(Macroptilum atropurpureum)等草种建植混播草地和飞播草场,草层高约80 cm,鲜草产量可达75~90 t/hm2,比天然草地提高3~6倍,营养价值丰富,粗蛋白质含量12.2%,比天然草地提高2倍,载畜量提高3~4倍[1]。珊状臂形草(B.brizantha)在海南表现出适应性强,容易繁殖,具有较高的产草量、多叶性和耐牧性[2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还培育出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B.decumbenscv.Reyan 3)、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B.brizanthacv.Reyan6)、热研14号网脉臂形草(B.dictyoneura cv.Reyan14)和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Brachiaria ruziziensiscv. Reya n 15)等多个臂形草品种[18-19,26-27]。
国内目前没有现行臂形草草地建植利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管理规程指导,导致栽培技术粗放、轻管理、利用模式不科学且单一,制约了臂形草优质高产性能的发挥和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分析文献资料,对已有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整理,从而集成并制定了《臂形草草地建植利用技术规程》,规程于2021年12月通过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定(编号为DB 53/T 1069—2021),2022年3月发布实施[28]。该规程的制定,可为臂形草草地的规范化、标准化建植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臂形草(BrachiariaGriseb.)草地建植地选择、种植技术、草地管理与草地利用等。
本文件适用于臂形草草地建植与利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635 《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
NY/T 1176 《休牧和禁牧技术规程》
NY/T 1237 《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
NY/T 1342 《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NY/T 1343《草原划区轮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00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臂形草草地(Brachiariagrassland)以“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cv.‘basilisk’)、“莫拉特Ⅱ”杂交臂形草(Brachiaria hybridcv.‘Mulato II’)、珊状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等多年生臂形草属牧草为建群种,形成以臂形草为优势种的草地。
4 建植条件
4.1 水热条件
适宜于海拔≤1 400 m,年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0℃,年降雨量>1 000 mm的区域种植。
4.2 地块条件
土层厚度≥15 cm,坡度≤25°,不应积水的草地山坡。
5 种植技术
5.1 整地
清除地面的石块、树桩、杂草等。
采用圆盘耙、铧式犁、旋耕机等农机具,按以下要求整地:
(1)坡度≤15°的地块宜用全耕法,采取1犁2耙或用重耙旋耕3~5 次,生土地块翻耕深度15~20 cm,熟土地块翻耕深度20~30 cm,耙细整平。
(2)坡度为15~25°的地块宜用条耕法进行“条带式”整地,带宽30~50 cm,带距60~100 cm。
5.2 基肥
每公顷施用钙镁磷250~350 kg、硫酸钾50~100 kg、硫酸铜3~5 kg、硫酸锌3~5 kg和硼砂5~8 kg作为基肥。
5.3 种子选择、处理及播种量
种子质量必须达到如下要求:净度≥85%,纯度≥90%,水分≤12%。休眠种子处理方法参照NY/T 1342。当种子用价为100%时,播种量为5~10 kg/hm2。
5.4 种苗
宜集中育苗,选择株高15~20 cm的株丛,或从已有牧草地间挖的健壮植株。无病虫害侵染。
5.5 种植
5.5.1 播种期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春夏秋季均可播种或栽植,但秋季种植最迟不得晚于9月中下旬;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结合雨季种植。
5.5.2 种植
5.5.2.1 播种 采用以下方式播种:
(1)坡度≤10°的地块撒播,把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土壤墒情好或降雨较多时,浅覆土或用树枝、竹扫把等轻拖即可,土壤墒情差时,用钉耙等工具将种子耙入1~2 cm的表土层中。
(2)坡度为10~15°的地块条播,行距30~50 cm,土壤墒情好、粘重或阴坡面的播种深度1~1.5 cm,土壤墒情差、沙质或阳坡面的播种深度1~2 cm。
(3)坡度为15~25°的地块宜带状条播或塘播。带状条播,带宽30~50 cm,带间距60~100 cm。播种深度同条播;塘播,每塘5~10粒种子,株距30~50 cm,行距30~50 cm。对石漠化草山草坡改良,每塘不小于0.2 m2,每亩(1亩≈667 m2)不少于2 000塘。播种深度1~2 cm。
5.5.2.2 分蔸移栽 对于种子产量低,休眠严重的草,宜采用其优良种子提前集中育苗,待幼苗生长至株高15~20 cm后,将其株丛挖起,进行分株或整株栽植。株距25~30 cm,行距30~50 cm。
5.5.2.3 分株繁殖 对于种子来源比较困难的,可利用来源于成年牧草地的老株丛,进行分株繁殖,株距15~20 cm,行距30~50 cm。
5.5.3 镇压 采用种子直播时,播种后用滚筒等工具压实表土,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地间出苗率;利用育苗移栽或老兜分株繁殖时,栽苗后压实草苗周边土壤,提高其成活率。
6 草地管理
6.1 围栏建设
建设标准及方法参照 NY/T 1237。
6.2 查苗补苗
播种或移栽后约7~20 d出苗发芽,应查苗补苗。
6.3 杂草控制
播前、播后及时除杂,放牧利用过程中可结合家畜反复重牧进行杂草防除。
6.4 追肥
播种或栽植当年,于植株分蘖期施尿素75~100 kg/hm2。以后年份,每年在草地利用中期施尿素150~200 kg/hm2、钙镁磷150~300 kg/hm2、硫酸钾50~75 kg/hm2;每3~5年施硫酸铜3~5 kg/hm2、硫酸锌3~5 kg/hm2和硼砂5~8 kg/hm2。
6.5 虫害防控
臂形草病虫害较少,偶有锈病发生,可通过科学施肥和利用等措施提高抗病能力加以防控,坚持“勤观察、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的防控原则。
7 草地利用
7.1 放牧利用
草地建植当年,轻牧利用,放牧留茬高度7~8 cm;建植第二年,参照NY/T 635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可参照NY/T 1343进行草地划区轮牧利用和管理。出现退化的草地,须参照NY/T 1176进行休牧。
7.2 刈割青饲
臂形草草层自然高度生长到50 cm左右,刈割利用;如因气候等因素造成牧草生长达不到刈割高度,则进入抽穗期开始第一次刈割利用。留茬高度8~10 cm。
7.3 调制青干草
7.3.1 刈割期 宜在抽穗期至初花期刈割,留茬高度8~10 cm。
7.3.2 自然干燥 刈割后均匀摊晒,通风翻晒,当含水量低于17%时,打捆堆垛贮藏。
7.3.3 青干草的品质鉴定 优质青干草颜色青绿,气味芳香,叶量丰富,茎秆质地柔软,含水量低于17%。
7.4 青贮
7.4.1 收割期 盛花期至乳熟期收割。
7.4.2 要求 牧草含水量65%~75%为宜,切碎长度1.5~2.0 cm,随切随装,分层填装,压紧压实,并密封。
7.4.3 开窖取用 青贮30 d后可取用,随取随用,取后回复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