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R-ABL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预后研究*
2022-02-12杨武晨邓小娟唐永杰彭贤贵
苟 阳,张 诚,文 钦,王 平,杨武晨,邓小娟,唐永杰,杨 程,彭贤贵,张 曦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重庆 40003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BCR-ABL+ALL患者98例(包含823例次BCR-ABL检测数据),均符合文献[3]的诊断标准。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检查方法
对患者骨髓标本进行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常规实验室检查。(1)流式细胞学:免疫分型及MRD检测采用6/10色方案,包含CD7、CD10、CD13、CD19、CD33、CD34、CD38、CD56、CD64、CD117、HLA-DR、MPO等抗体,分析50万个细胞。(2)分子生物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CR-ABL P210和BCR-ABL P190值,试剂盒购自上海源奇生物公司,结果用BCR-ABL/ABL×100%表示。
1.2.2治疗方案
诱导方案采用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泼尼松方案,大部分患者加用TKI(使用TKI者除不耐受者均为治疗全程使用);缓解后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蒽环类、地塞米松/氨甲蝶呤联合阿糖胞苷,环磷酰胺、阿糖胞苷联合6-巯基嘌呤,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联合地塞米松等方案序贯巩固治疗。部分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供者方式包括同胞全相合、无关供者全相合和同胞单倍体相合。移植预处理全相合供者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单倍体供者采用司莫司汀/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球蛋白方案。
1.2.3疗效判定
(1)血液学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外周血无原始细胞,骨髓原始细胞小于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0×109/L,血小板计数大于100.0×109/L;(2)血液学复发:已取得CR 患者外周血或骨髓又出现原始细胞,且比例大于5%或出现髓外疾病。
部件交点装配协调中,两交点连线即为装配交点轴线,图3所示为交点轴线T-Map的构建流程。首先,依据公差规范的语义明晰交点轴线公差域,设定交点轴线公差域的局部坐标系,并确定交点轴线的变动自由度。接着,利用式(1)建立交点轴线公差域的边界面方程,确定公差域的边界;利用式(2)求解交点轴线的变动位置。然后,依据变动自由度确定T-Map的维度,将交点轴线映射为T-Map中的点,确定T-Map的极限映射点和边界,通过设定T-Map基本单形将T-Map中映射点的坐标转换成规范重心坐标。最后,对T-Map进行降维,获得交点轴线偏差的2维、3维空间坐标变动域,得到检测点的坐标误差范围。
1.2.4随访
随访截止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98例患者获随访1~84个月,中位随访17个月。总生存时间(OS)为确诊日期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时间;无复发生存时间(RFS)为CR至复发或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实验室及临床特征
98例患者中男59例,女39例,男女比例为1.51∶1;年龄9~71岁,中位43岁;P190阳性65例(66.3%),P210阳性33例(33.7%,其中6例P190也阳性,P190值小于P210,<2 log)。除1例P190阳性者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外,其余均为B-ALL。初诊白细胞数(1.3~638.0)×109/L,中位30×109/L;血红蛋白(32~162)×1012/L,中位85×1012/L,血小板(3~529)×109/L,中位35×109/L。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71%~100%,中位86%;复杂核型者占37.0%(10/27),免疫表型伴髓系标志者占36.8%(35/95),IKZF1突变率为27.8%(5/18)。诱导化疗使用伊马替尼36例(36.7%),使用达沙替尼60例(61.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1例(41.8%),未移植57例(58.2%)。
2.2 疗效
98例患者OS 1~84个月,中位OS 22个月;RFS 1~70个月,中位RFS 8个月;22个月OS率为46.8%,22个月RFS率为18.4%。诱导1个疗程CR率为92.9%(91/98),总体CR率为98.0%(96/98),复发率为56.1%(55/98)。
2.3 BCR-ABL值与OS、RFS的关系
BCR-ABL P210和P190阳性者初诊BCR-ABL/ABL P210值为34.9%~202.6%,中位146.6%,P190值为7.5%~158%,中位35.4%。81.6%(80/98)的患者在患病第1年有较完整的BCR-ABL检测资料(每个月至少检测1次BCR-ABL)。98例患者共进行了823次BCR-ABL检测,其中371次(45.1%)BCR-ABL为阴性,其余均为BCR-ABL阳性,32次(3.9%)BCR-ABL<0.01%,88次(10.7%)BCR-ABL<0.1%,184次(22.4%)BCR-ABL 0.1%~1%,BCR-ABL最低值为0.0012%。
2.3.1诱导1个疗程CR(CR1)时BCR-ABL下降值与OS、RFS的关系
98例患者中BCR-ABL下降值小于1 log患者占22.4%(22/98),1~2 log患者占43.9%(43/98),>2 log占33.7%(33/98)。BCR-ABL下降值大于2 log患者22个月OS明显优于BCR-ABL下降值小于或等于2 log者[(22个月OS分别为 (67.6±11.5)%、(35.1±8.1)%],但二者22个月R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下降值小于或等于2 log患者中BCR-ABL下降值小于1、1~2 log患者OS、R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ALL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见表1。BCR-ABL下降值与OS、RFS的关系见图1。
表1 BCR-ABL+ALL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续表1 BCR-ABL+ALL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图1 BCR-ABL转阴及BCR-ABL下降值与OS、RFS的关系
2.3.2BCR-ABL转阴否与OS、RFS的关系
连续2次间隔1个月BCR-ABL/ABL值为0定义为BCR-ABL转阴,否则为未转阴。98例患者治疗过程中BCR-ABL转阴40例(40.8%),未转阴者58例(59.2%),转阴时间1~14个月,中位5个月。转阴患者OS、RFS均明显优于未转阴者(22个月OS分别为 81.2%、8.0%,22个月RFS分别为4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下降值及BCR-ABL转阴与OS、RFS的关系见图1。
2.3.3多因素分析
初诊白细胞数、BCR-ABL基因类型、应用TKI类型均与OS、RFS无关,移植患者OS、RFS均明显优于未移植者,年龄小于50岁患者OS、RFS均明显优于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综合考虑年龄、移植、CR1时BCR-ABL下降值时仅移植为影响OS、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危害比(hazard ratio,HR)=0.267、0.286,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0.113~0.635、0.153~0.534,P=0.003、0.001]。在综合考虑年龄、移植、BCR-ABL转阴时仅转阴为影响OS、RF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163、0.356,95%CI:0.056~0.477、0.175~0.724,P=0.001、0.004),其中移植不是影响OS、R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266、0.056)。
2.3.4分层分析
在CR1时BCR-ABL下降值的3个水平和移植前BCR-ABL转阴与不转阴的情况下,移植和未移植患者OS、RFS的关系见图2、3。移植前BCR-ABL转阴时移植和未移植患者OS、R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BCR-ABL不转阴时移植和未移植患者OS、R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下降值小于1、1~2 log时移植和未移植患者OS、R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下降值大于2 log时移植和未移植患者R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2 移植前BCR-ABL转阴与移植和未移植患者OS、RFS的关系
图3 CR时BCR-ABL下降值与移植和未移植患者OS、RFS的关系
2.4 BCR-ABL值与复发的关系
40例MRD转阴患者中MRD复阳16例(40.0%),最终复发11例(68.9%),未复发5例,复发时间在MRD复阳后10 d至3个月,中位2个月。22例患者复发时BCR-ABL值为初诊时的0.28~2.60倍,中位0.75倍,其中1例患者为转阴者复阳,21例患者BCR-ABL值较1个月前升高2.3~409.0倍,中位10倍;复发前2个月9例患者出现基因复阳,12例患者BCR-ABL值复发前1个月较复发前2个月升高1.8~333.0倍,中位 7.3倍。
2.5 BCR-ABL值与形态学、流式细胞学的关系
758例患者基因、形态学、流式细胞学资料均齐全,形态学复发时基因和流式细胞学检测均为阳性;78例(10.3%)患者基因检测阳性,流式细胞学检测阴性;5例(0.7%)患者流式细胞学检测阳性,基因检测阴性。
3 讨 论
有研究表明,在应用TKI后BCR-ABL+ALL患者CR率达到90.0%以上,且诱导1个疗程CR率很高,但复发率也高达50.0%[4]。本研究除个别患者外均使用TKI治疗,1个疗程CR率大于90.0%,复发率略大于50.0%。本研究患者使用1、2代TKI,移植和未移植者均存在,22个月OS率接近50.0%,22个月RFS率近20.0%,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差异不大[4-6]。BCR-ABL存在是ALL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因素,但BCR-ABL+ALL患者预后与疾病的其余发病特征如年龄、白细胞数、BCR-ABL基因类型的关系不太清楚[7-8];在治疗方面,有研究表明,2代TKI比1代疗效好[6];也有学者认为,无显著差异[9];成人移植患者预后总体比未移植者好[4,10]。本研究结果显示,仅年龄和移植与患者预后相关,但年龄在多因素分析时失去意义,可能与年龄小的患者移植比例较高有一定关系。
BCR-ABL+ALL患者MRD常常是独立预后因素。治疗3个月获得分子学CR患者4年OS率(66.0%)明显优于未获得者[11];应用达沙替尼和激素治疗第85天获得分子学CR患者30个月无病生存率明显优于未获得者(分别为75.0%、44.0%)[5];应用化疗和伊马替尼/达沙替尼患者在CR时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BCR-ABL<0.1%)与未获得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3、6、9、12个月时获得MMR患者预后比未获得者好[9];应用伊马替尼和化疗患者在1个疗程后BCR-ABL下降值≥1 log者预后较好[12]。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疗1个疗程BCR-ABL下降值小于1、1~2 log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降值大于2 log患者OS明显较好。按本实验室P210、P190初诊在35%、150%水平,下降值大于2 log分别对应在0.035%~0.35%、0.15%~1.5%。本实验室的BCR-ABL检测灵敏度在0.001%~0.01%水平,部分患者BCR-ABL在短期内检测为0又快速上升,故本研究定义转阴为连续2次BCR-ABL测值为0,转阴患者预后比不转阴者明显较好。
对于儿童患者,移植与化疗联合TKI的疗效相似[7];对成人患者移植的疗效可能与MRD水平相关。有研究表明,分子学完全缓解患者不从移植中获益,持续MRD阳性患者从移植中获益[13]。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移植前BCR-ABL转阴的移植患者OS、RFS获益的优势不明显,CR1时BCR-ABL下降值大于2 log的移植患者OS获益的优势也不明显。
RAFF 等[14]研究表明,MRD复阳比血液学复发中位时间提前4.1个月。另有研究表明,提前3个月流式细胞学检测MRD,55例MRD复阳者中80.0%复发[15]。本研究中MRD复阳者最快10 d血液学复发,中位2个月,大多数患者经过MRD阳性相关处理,复阳患者最终复发率仍达到68.8%。复发时中位BCR-ABL值比初诊时低,可能与MRD监测及时、发现复发时仍较早相关,MRD阳性后倍增时间短,复发快,但MRD阳性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基因低水平时部分BCR-ABL值小于0.01%、小于0.1%患者流式细胞术的MRD检测为阴性,与技术本身的灵敏度有关;本研究BCR-ABL值小于0.01%患者中部分为在治疗后的下降过程中出现,部分为转阴后复阳,后面呈持续上升趋势,是低水平肿瘤细胞存在的证明,而且没有自行消失。有学者认为,低水平MRD(MRD<0.01%)时为一个灰区(即不一定与疾病复发相关)[14];按此说法,本实验室BCR-ABL的MRD灰区应该在检测灵敏度0.0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