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初探
2022-02-12马进霞
摘 要:历史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唯物史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它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承载着历史学教育功能。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必然要求,这需要充分挖掘学科与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本文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劳动教育;渗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5-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68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历史学科教学也要渗透德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2020年,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高中历史学科中呈现的许多历史内容、文明成果都与人民的辛勤劳动付出和劳动创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作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资源。
一、研读政策,领悟劳动教育要求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而不是想当然。所以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研读政策,深刻领悟劳动教育的内涵,并且根据高中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
为了指导推进当前劳动教育,国家出台了指导实施、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既强调了新时代对青少年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也明确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特别指出要把握育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同时也指出了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教人者要先受教。这些实际上强调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领悟政策要求,意识到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南,是实施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把握课程性质及课程实施基本理念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教学实施建议,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寻找渗透、推进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挖掘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感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提供强大助力。
二、结合史实,培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促使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这表明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呈现了在当今时代对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新的统编版高中必修教材,在中国古代史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呈现的就是劳动在早期人类产生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而制造和使用工具就是为了服务于劳动。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制作到新石器时代磨制技术的发展,呈现的是人是劳动的产物;早期农业的出现,农业和手工业分离,依然是劳动在提供核心助力,这充分证明了人是劳动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体现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例如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铁犁牛耕”劳动方式的推广成为核心动力;而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模式下的生产劳动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关键。在劳动推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具体呈现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如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封建社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由此可见,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促使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样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提升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识,并且通过具体史实论证,提高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三、深挖教材,构建劳动教育课堂
高中历史学科虽然不是一门劳动学科,但却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社会性特点,也是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之一,这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寻找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构建劳动教育课堂。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学生能够了解各个时期许多伟大的工程,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秦朝的长城、隋朝的大运河、北宋的汴京城、元代大都等,这些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是劳动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学生认识劳动创造奇迹的真理。在学习1956年中共八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阶段时,1958年至1962年是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设,这与“铁人”王进喜等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的艰苦创业、艰辛付出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素材。而在学习世界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部分内容时,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影响整个工业革命进程的最重要的发明,瓦特当时是一名一线工人,通过瓦特对蒸汽机的不断研究和改进,最终成功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学生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现今时代弘扬的“工匠精神”。
因此,深挖高中历史教材能够给历史课堂渗透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平台和资源,落实劳动教育的要求。
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感受劳动价值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强调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根据高中生实际设计教学,使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在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凸显了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彰显了劳动的价值,教材中有多处呈现,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成果璀璨,而在南方经济开发的过程中曲辕犁的发明与使用成为促进封建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的动力之一,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农业技术走向成熟,体现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古代科技方面也成就显著,特别是在天文学、数学和农学方面成果丰硕,有《夏小正》《授时历》《孙子算经》《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等,绝大部分成果都与农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素材。
但是只让学生看教材,学生直观感受不够强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多样、直观地给学生呈现相关的内容,如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感受;也可以通过探究性活动,如以“隋朝赵州桥的建造奇迹”为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探究其技术的先进性;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如走进历史博物馆,亲自领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进而感受劳动的价值。
五、以高考评价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最关注的就是高考,新高考着重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在遵循“一体四层四翼”的原则下进行命题和评价,从命题内容上来看,已经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如在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试题中,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择的人物是全国劳动模范刘源张的个人事迹,涉及的问题是“作为劳动者,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贡献和他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这实际上也是在引导学生要学习劳动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不断创新的劳动精神,也意味着广大青年要传承先进人物精神,为建设新时代做好准备。这也明显地提醒了历史教师,高中历史教学要有时代意识,要关注劳动教育给当前教学带来的新要求,切实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科特点,深度挖掘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既要充实历史厚度,也要延伸历史理解的宽度,不断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正如《旧唐书》所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高中历史课程能够从历史发展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阵地,把劳动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塑造学生个人品格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波.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1).
[2] 趙振波.试论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3).
[3] 李信升.以情见境,以境生情——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法的应用[C]//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2020.
[4] 李腾达.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5] 冯振飞.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2019(16).
[责任编辑 康兰明]
作者简介:马进霞(1983.3— ),女,汉族,甘肃古浪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家校共育促进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18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