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调适策略

2022-02-12聂录霞

学周刊 2022年5期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不仅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或者学校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使其在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语文学习实效,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表现;调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5-01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50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语文教育越来越侧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和谐发展。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部分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出现了不适应现象,甚至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也会给其他学科学习以及未来的学习成长埋下隐患。对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其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心理调适策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稳定的发展。接下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懒惰心理

懒惰心理的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投入少,不肯付出。课上无精打采,课下作业也难以按时完成,而且經常以各种理由搪塞老师。

(二)自卑心理

这类学生虽然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但是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在语文课上表现为紧张、焦虑,且不敢参与其中,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三)依赖心理

在语文学习中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不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或者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依赖别人的帮助,一旦失去帮助就会陷入消极情绪中。

(四)封闭心理

这些学生往往与人交流极少,日常表现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平常沉默寡言,人际关系以比较差,平时独来独往,在课堂上也不敢发言。

(五)焦虑心理

这类学生最为常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集中表现为焦躁不安,特别容易被情绪影响,在课上坐不住,在课下叽叽喳喳,做作业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一遇到小测或者考试则坐立不安、紧张敏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失眠和做噩梦的问题。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一般是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分析,我们发现导致其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生个人原因。一些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后,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得学习比较随意或者浅尝辄止。再加上小学生都比较贪玩,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依赖性强,主动意识不够,导致学习过程中产在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样心理问题就会逐渐出现。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因素。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落实上,因为班级容量大,难以真正顾及每一名学生。同时,部分教师依然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使其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从而引发了自卑、封闭、厌学等心理障碍。

最后是家庭教育因素影响。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学习成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家庭教育目前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情绪。二是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懒惰心理。

三、应用心理调适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调适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应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小学生的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小学语文的学习,获得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和谐发展。心理调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的心理调适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他们能快乐、积极地投入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单一的讲授法,学生被动地学习,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学生上课无精打采,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成绩下降,逐渐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问题。对此需要教师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灵活应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其次,通过开展趣味性且富有竞争性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期待,如课上的智力接力赛、角色扮演和问题抢答等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心理。最后,开展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把所有学生都吸引到学习中,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分工、合作、探究,打开学生的封闭心理,使其融入语文学习中来,这样就能够逐渐增强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适应性,逐渐克服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

(二)营造良好氛围,消除学生焦虑

良好、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认知、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消除在语文学习中的焦虑心理。首先,教师的教学状态要具有亲和力,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紧张感。对于学生参与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做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耐心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既要鼓励学生还要注意方法引导,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韧性。其次,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依赖心理。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适当设置一两个悬念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有利于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中。

(三)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德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生都渴望被肯定、被表扬,教学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孩子情绪高涨,学习劲头十足,成绩提升很快。而被否定的学生则情绪低落,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也出现下降趋势。可见,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理调适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要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表扬和赞许,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例如“你的想法很新颖,给了我很大启发。”“你的回答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要继续努力哟!”“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读好!”这些语言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循循善诱,既不能漠视不理,更不能求全责备,要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鼓励学生下一次的成功。鼓励是教育的法宝,也是最强的润滑剂,因为它能够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积极的情感氛围,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狀态,从而发挥更大的心理潜能。激励性评价是增强学生信心的最好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表扬和赞赏要注意分寸,不能让“廉价的表扬”成为孩子健康心理和人格发展的“温柔杀手”。

(四)深挖教材资源,渗透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其选编的很多内容都能够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充满人文关怀、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资源,创造性地进行心理调适。例如三年级上册《不懂就问》一课,文章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一件学习中的小事。这就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教材资源,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学习完这节课的心得体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态度非常重要,要像孙中山先生那样,学习要有毅力,要不懂就问,长期坚持下去,语文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懒惰心理、畏难心理和依赖心理都得到有效克服。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针对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坚持科学的原则,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对学生进行恰当、有效的心理调适,帮助学生逐渐消除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适应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娟萍.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心理调适”——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教育,2014(14).

[2]   郭成星.扫清心理障碍 消除恐惧心理[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3).

[3]   刘西志.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及排除对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00(5).

[4]   郭晓兰.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心理调适[J].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43).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聂录霞(1983.11— ),女,汉族,甘肃陇西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心理调适技术方法在小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提升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