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嵌入式习作体系研究
2022-02-12许卫红史铁霄
许卫红 史铁霄
摘 要:“小学生嵌入式习作体系研究”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习作要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发现表达的规律并进行教学实践改革研究。在多年教学实践探索中,通过靶向、模仿、发散、展示等方式精心整合教材资源,适时有效嵌入课外资源,探索出读写联动的六种设计思路:厘清概念、阅读习作、细致观察、发散思维、正向反馈、展示成绩,以期提高学生习作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嵌入式习作体系;独特观察; 正向反馈;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5-006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33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中将学生的写作能力纳入了一个重点课程教学目标,这充分说明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其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方式[1]。嵌入式习作体系学习目标定位准确,通过靶向阅读和写作,在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方面聚焦,以学生为原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发力,使训练方法不断升级,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习作要求完全落地。
一、厘清概念,轻松表达
关于“写”,大家听到最多的就是“写作”“写作文”。正本清源,我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称之为“习作”,或者说我们在学习表达。学生在小的时候,没有束缚,童言无忌,是很愿意表达的。但是,我们总是拿范文、经典给学生灌输,导致学生练习习作的兴致被扼杀。对于小学生,重在强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有时候需要把表达的内容落实在笔头上。当大多数学生能够很轻松地写出一段话后,我们再告诉他们原来学习表达就是习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写作的概念,从心理上转变学生的观念。习作其实就是语文学习的另一条主线,和阅读并行,就是将阅读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落地,而不是拿一篇篇范文去对标学生的作文。
二、阅读习作,镶嵌日常
6年的小学生活中,学生要学习教材中的文章至少300篇,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都有可借鉴的表达手法。学生最原始、最本质的学习方法就是模仿。小学阶段熟读这300篇课文,即便教师不把写作的方法展开来讲,学生也会自己摸索到一些表达的门道。况且,现在的内容选编是一个一个的主题单元,如果在每一篇审美鉴赏时有意识地植入写作的方法,学生对表达方法的认知就会不断累积升级。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海上的风》整首诗歌每小节结构完全相同,作者说海上的风是花神、琴师、大力士、獅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互相启发,他们就能创造性说出海上的风是:士兵、太阳神、侠客、指挥家、钢琴家、圣诞老人……然后我们按照课文小节的模式去续编:“海上的风是___,它一来,就___”,按这样的模式,在这个结构中嵌入学生的灵光乍现,让学生进行片段训练。这样依托小学阶段300多篇课文,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学生不仅对习作有了更深的认知,而且习作鉴赏的水平、审美的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三、胸中有物,细致观察
原汁原味让学生表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新意。让写春天,开篇就会是“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人们脱下厚厚的衣服,小草绿了,迎春花开了……”这本没有错,因为学生没有自己的观察,只是自己读书得来的“知识”。学生没有路径,就只能把读来的春天迁移过来。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生活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事件融入写作中[2]。我就会追问学生:你今天看到的春天是这样的吗?今天的蓝天和昨天的蓝天是一样的蓝吗?为了给学生开蒙,我会请学生欣赏莫奈的25幅不同的《干草堆》,讲一些《干草堆》背后的故事:正是莫奈花两年多的时间,每天沉浸地观察才捕捉到不同的光线下不同的效果;齐白石以画虾闻名于世,是因为他很小就钓虾玩,后来为了画虾还在案头专门养了长臂青虾。我还会用文同《胸有成竹》的故事启迪学生去观察,让学生知道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观察。
每逢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我会牵着学生的手,隔三岔五转校园,春天的校园在学生的眼里一点一点绽放:迎春花的枝条变软了,随后,挤出第一粒红色的花苞,再露出红色的若隐若现的轮廓线,勇敢地探出第一片娇嫩的鹅黄花瓣……接下来玉兰、杏花、梨花、山楂花等次第开放,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秋天的菊展,每一年我都带着学生去参观,岁岁年年花相似,但年年学生在成长,最让我得意的是四年级刚刚背诵了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有个小姑娘就引用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四、发散思维,模仿练习
学生蓄能已久,从课文中学习了写作的方法,在生活中观察累积了素材,但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习作来呢?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我会要求学生准备个练习本,用它来练习表达,可以边画边写,不会写的字写拼音也可以,只要能表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表达没有对错,只有谁更精彩。学生要动笔了,怎么写?这时送给学生的模板就是:名称+特点。一二年级的学生,只要说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就是满分。教师不要吝啬手里的分数,分数对于教师是没有成本的,却可以大大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奠定学生写好习作的自信心。学生的表达肯定会参差不齐,讲评的时候可用学生中的优秀习作去点燃其他学生。如果学生实在有困难,即便是认真抄写一篇同类的文章也应该得到肯定,这是起步阶段的关键。
到了中年级,写事物的特点就需要拓宽、深入,公式就可以升级:事物+各部分(特点)。比如我要写一棵树,各部分就可以分别写树干、叶子、花、果实,分别抓住典型特征来呈现。继续升级,还可以写出动态和静态的不同。如果让学生写一件事,公式就是:原因+过程+结果。我们整个小学阶段,无外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先让我们的文章成型,其他的评价标准如立意、文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遣词造句等等来日方长。教师可先送给学生一个工具,一个抓手,让他们能沿着给出的这个路径缓缓向山顶进发。虽然是扁平化的训练,但学生当中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写作,而同伴的力量比范文的力量对学生的冲击力更大、更直接。
五、师生结盟,正向反馈
写作是一项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训练。可是如果仅仅布置作业让学生去练,这是冰冷的苛责。要想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要同学生结盟,形成一个共同体。学生天天写,教师天天看,学生热气腾腾地表达,教师及时有温度地反馈。早读或者上语文课时无论如何都要挤出时间,分享学生的范文。每天如此的结果是学生能摸到教师的脉搏,知道第二天必然要收日记本,要比拼他们的习作。这样每天交习作迫使学生去观察,慢慢就能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他们每天搜集素材,实在没有可写的内容时就会创造素材,去读书写读后感。
教师每天就跟打仗一样紧张,将50多篇习作逐一批阅,这可不是写个“阅”、写上日期就能应付,是要用红笔找出每个作品的亮点,圈点出好内容,或词或句子。随着训练的坚持,学生的习作逐步走上正轨。学生一看自己的文章红艳艳一大片,看到自己的进步,写作的热情自然会被激发。每天学生坚持习作,这一行为逐渐变成习惯,当看到自己的文字越来越美好,整个写作的机制也就进入了一个自动自主的状态。有了这样的良好氛围,再平庸的学生写作能力也会被裹挟着不断进步。当有了好的写作契机,比如好书推荐、读书心得,再或者我们共同做一个游戏,大家共同经历,学生分享的欲望就格外强烈,好胜心被激发出来,因为同一个内容更好比较高下。
六、搭建平台,展示成绩
写作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想持续给学生續航,必须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习作带给他们的直接好处,那就是语文成绩的提升。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习作分值都占有25分的比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因为平时的练习涉及的内容足够广泛,当然就会覆盖到试卷写作的话题,只要稍做修改,就能扣上试卷的话题。因为平时有讲评,即便没有被选中为范文的学生也能比着葫芦画瓢,也有内容可写,所以普遍习作分数就很高。成绩好了,学生感受到平日练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又拓宽了正向循环的赛道。
为了更多地展示学生的作品,我们搭建了自己班里的新浪博客,博客中的文章有几百篇。获悉班里学生擅长写作,《小学生必读》的记者来采访我们,那天下午我让学生抱来他们所有的日记本,看到每个桌子七、八本日记本,有的甚至十一、二本,摞在一起有半尺高,采访记者感慨不已,当即决定给我们班出个专版。后来,只要是我们班投的稿件都直接发表。看到学生佳品越来越多,六年级的寒假我只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整理自己的作品,出一本自己的原创作品集。开学初,我看到了风吹麦浪的美好,收获了学生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七、结语
总之,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大量练习,及时反馈,给学生搭建平台,用成果驱动续航,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习作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苗苗.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7):58.
[2] 杨静丽.搜索生活灵感 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21(59):30.
[责任编辑 胡雅君]
作者简介:许卫红(1970.7— ),女,河北石家庄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教研。
史铁霄(1970.6— ),女,河北新乐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