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人自白

2022-02-12

北京文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变形记包袱母题

《变形记》写好将近两年了,就像卸下一个沉重的包袱,离开一个案发现场,很怕看它,时至今日回头看,还有种生理性的抗拒。不是说这个故事有多沉重,而是我用文字的形式,将冯遇洲这个人永远地困在了里面,就像爱伦·坡笔下的黑猫被砌在了墙里,不死,却在里面哀号。连一丝缝也没有。

是的,我只能看着他变态,通过杀猫,来象征性地杀害他变成植物人的妻子。我只能看着他在冰冷的学校和家里来回;在曾经深爱过、竭力挽救过,又让他痛不欲生的妻子和如今深爱着却没有办法在一起的学生中间来回;在理想中的那个自己和囚徒般的自己之间来回。我试着想过让这篇小说积极点、勇敢点,假设妻子自然死亡了,他就自由了;假设他通过法律途径和妻子离婚了,他就卸下包袱了;假设他不再纠结如何去爱便可以达到自由拥抱了;再假设他愿意自我牺牲安于苦难而不再分裂等等,但都行不通。因为,改变不是基于勇敢、基于机遇,而是基于安心。冯遇洲没有安置好自己的心之前,没办法让小说积极起来。这是一篇我无法施展手脚的小说,到处都是未解决的结,关于他受困于过去之爱的结,关于他追求精神受难和无法忍受事实受难的结,关于承诺和怨恨的结,关于伦理和自由的结,关于承受和改变的结。

变形记在小说中可以说是一个母题。卡夫卡笔下人变成甲虫的故事是社会性寓言,是逆向地变异,那份痛楚倒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尼采笔下的變形,是人精神的变形,它不是寓言,是比喻,从骆驼变成狮子再变成孩子(即从负重者到自由者再到创造者)。这是人逃脱不了的自我追问和突围,他像是闯关一样只能一步步来,很冷酷、很孤独,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主人公突然就升华了、超脱了,办不到,再怎么会写也不能任性。他必须在受难中找到改变的那条通道,或许找到,更多时候找不到。冯遇洲是每个在困境中渴望呼吸新天地的你和我,面临漫漫时间,茫茫前路,不知所往,一颗心被悬置空中,却从未真正死去。

这篇小说不是我的亲身经历,也绝非一般人能经历的,而是我听到过、担心过和困惑过的一个产物。再读,依然困惑。但所谓的困惑恰恰也是一种共鸣,有着切肤之痛。

猜你喜欢

变形记包袱母题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空包袱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变形记
甜甜圈变形记
变形记
“去”字变形记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