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里有群“泥水匠”

2022-02-11李臻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陶艺美术课程

李臻

美育能唤醒儿童内心的灵性,让真、善、美的种子自心中生发出来、扎根下去,并成长起来。陶艺课程作为泰禹小学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其萌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无声地、深层次地持续实现着与自然、生活、艺术的“美美与共”。

泥的吸引——亲近大自然,亲近泥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同样,遇见陶艺,是泰禹师生的天性使然。顺着这份久远而熟悉的天性,走进了集绘画、书法、雕塑、装饰、人文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感悟中华民族的审美历程。

泥的世界——建设“禹点”陶艺教室,不仅在课堂扎根学习陶艺,还走出去把工艺学回来……6年的时间里,老师们构建着、完善着、拓展着“泥的世界”。在探索泥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向天地敞开,亲近传统技艺与文化经典,提升审美情趣,养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文明有礼、自信豪迈的精神气魄,展现中国人的美好生命气象。

缘起·泥的吸引

泰禹小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群泥水匠,故事还要从2013年9月的一天说起。那天,区里的美术教研员何佳熹老师拿着一份中国教育学会下发的“全国中小学美术实验学校”立项研究来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够开展一项美术实验研究。书法、国画、版画、剪纸还是陶艺?美术组的李静老师提议玩泥巴。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他的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提出“游戏可应用于儿童的一切活动……艺术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儿童心智的成长无一不是从游戏的兴趣出发的,亲近大自然,亲近泥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玩泥巴”符合儿童探索求知的自然表达,那种无拘无束地创作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陶土具有魔术般的变化,儿童的天性在“玩泥”中可以得到充分沉浸,情操得到充分的陶冶,美育自然融在其中。从玩泥巴的游戏中感知陶土的质感,从而唤起对陶艺的兴趣。

陶艺是集绘画、书法、雕塑、装饰、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变化。而湖南长沙铜官窑发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这是最好的课程文化背景。长沙铜官窑(图1)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长沙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产品主要是青瓷,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长沙铜官窑是世界釉下彩的创烧地,开创着陶瓷业一个伟大的时代,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好的課程,是送给孩子的礼物。美术课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挥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认为: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泰禹小学自从2009年成立以来,坚持以尚美文化为核心,培育全面发展的尚美学生。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和育人目标,我们逐步建立起适合学生群体和个体差异的“禹娃”课程,以儿童生命成长为原点,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以“爱、美、趣”为着力点,发展学生的情感素养、学习素养、审美素养。玩泥巴、学习陶艺,是学生走向审美艺术的开始。开设陶艺课程,有组织、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陶艺技能、陶艺创作、陶艺欣赏等方面的教育教学,从技能、创意、文化等层面,通过丰富多彩的陶艺教学活动,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从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专注·泥的世界

愿望是美好的,但要真正把陶艺课开起来,困难重重。没有实践经验,区域内的其他学校也很少有借鉴的经验。如何快速提升学校美术教师的陶艺专业素养?如何开展以主题单元化教学为重点的陶艺课堂教学?怎样将家长、社区等课程资源服务于课程的良性发展?……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

怎么办?大道至简,把问题变成项目来研究,在研究实践中从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2015年,学校成立陶艺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团队,并迈出重要的第一步——拜师学艺。

1.派出10位美术教师学习陶艺

2015年寒假,学校送10位美术老师前往广东佛山学习陶艺。因为陶艺是全校成建制的启动,只有所有老师都会,才能保证课程正常开展。

每次回看老师们当时写下的日记,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们的执着与热爱。李欢老师曾在日记中写道:“2015年1月29日,伴随着火车起伏的节奏,卧铺上的我一夜辗转难眠,似梦似真中,佛山一步步向我们靠近。远行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抛开一切之后,迎接我们的是即将开始的10天陶艺培训。……上午,大家参观了学习场地,也见到了即将为我们授课的黄老师。离开时,我们感受到黄老师有教好我们这些初学者的决心。我们像吃了定心丸一般,蓄势待发,更有同事立誓:‘没学好,我就不回去了!下午,在南风古灶的佛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我们第一次尝试人物头像速塑。我们跟着黄老师学习,从头形开始,一按一压之间,眼窝、鼻骨、嘴巴、下巴、额头就有模有样了。直到工作人员催促,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作品离开。”

网络课堂则将陶艺课程延伸至家庭、社会等更宽广的世界。学校用“快乐门”分享孩子们的陶艺作品、传递尚美的声音;自主录制陶艺微课,用于常规课堂教学和学校公众平台发布;融入国培计划网络课堂,让陶艺课堂辐射更广;借助学校开放活动面向校内外师生,搭建陶艺活动专区,形成“跳蚤市场”进行陶艺小品的交易。

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检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陶艺课程因年级而制宜,最终确定了“55+64”评价指数细则。匠心指数主要指造型基础和制作技法两方面,尚美指数主要指主题表达和创意表现,老师们通常采用这两个指数来评估学生的陶艺作品。不同年龄阶段,每项指数的测评比例有所不同,中年级按照匠心指数、尚美指数以5:5的比例进行测评,高年级匠心指数、尚美指数以6:4的比例进行测评。

4.建设4个学习基地

2013年9月,学校打造了一间97平方米的禹點陶艺大教室,自投入使用至今开课5 000余次。学校坚持从儿童立场出发,老师们自己创意设计,建设了一间富有艺术气息的专业教室。这样,老师有了专业的教学平台,学生有了动手实践的专业场地。

2014年,学校腾出一个220平方米的空间建设成为陶艺工作坊,配备电窑,打造晾干、上釉、烧制等为一体的空间,平均每年烧制作品600余件。工作坊以侯惠老师为中心,组织学生、老师开展精彩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

2019年,学校完善美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又建设了一个332平方米的“禹点美术馆”。禹点美术馆先后举办了“我们的美术馆”、“我爱你,中国”摄影展、张宇个人书法展、泰禹师生陶艺展四次专题展览,让师生的成长看得见。

为学生能更好地认识本土陶艺文化,了解铜官窑艺术特色,学校与胡明老师的陶艺工作室合作,搭建“禹娃铜官窑研学基地”,让师生体验到了在校园课堂中不一样的陶艺文化。学校还在会议室建起了陶艺展示墙、在长廊设立陶艺展示墙,让“恐龙的迁徙”“象形文字”等主题作品延展在体育馆外墙等校园公共区域。

5.提炼陶艺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际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贵、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融入“禹点陶艺”的尚美文化,让师生对美的定义更加清晰且丰盈。大家能够从那些充满趣味童真的课堂里,享受到美与快乐,能从校园充满陶趣的角落中感受到真、善、美,能从每一次泥的参与和对话中不知不觉获得真、善、美的力量。通过学习体验,禹娃们展现出一名“中国少年”的美好品格和生命气象——快乐、专注、丰富、自由、自信、创新、团结、勤劳、坚韧、奋进、光明……

传播爱与善良。师生结合3月“亲亲母爱”主题活动,开展陶艺主题创作。孩子们感恩母爱的情感,顺着指尖在泥板上定格;6月毕业季,“我”和“我们”的主题陶艺创作将成长的记忆揉进了泥巴……让孩子们将成长的记忆揉进泥巴,用独特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孩子的心是透明的,孩子的表达也是纯粹的。在见到作品的那一刻,我们都会被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和充满童趣的表达方式所感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肖文化,华夏一家”,它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无法选择和更替的终身标记和烙印,也是各地年画、剪纸、皮影、雕塑、饰品等民间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每届六年级学生都要进行本命生肖的创作。从乙未羊、丙申猴、丁酉鸡、戊戌狗、己亥猪,他们感受着同一属相的同学情谊,接受传统的祝福与吉祥的祈祷。这份体验特别珍贵,将伴随他们一生。

传递跨国情谊。2016年8月,泰禹师生首次出访芬兰,孩子们自豪地将自己创作的“个性小青蛙”赠送给芬兰小伙伴。3个月之后,芬兰教育考察团回访泰禹,大家一起用中国汉字创作了一幅陶泥纪念版。2018年,意大利圣雷莫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来访,两位乐团指挥也在泥板上留下了特别的印记。

(作者系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校长(集团校长))

(编辑 文凤)

猜你喜欢

陶艺美术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美术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