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产业链建设初探
2022-02-11翟楠叶毅周欣然吴瑾吴建华
翟楠 叶毅 周欣然 吴瑾 吴建华
摘要:档案产业链作为链条式的企业关系形态,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基础服务现状和政策规范要求,契合了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提出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能够完善档案产业的监管、实现不同业务的有效衔接、推动档案产业良性发展、打造多样化档案服务。论文在界定档案产业链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建设档案产业链的意义与可行性;结合档案产业链发展现状,探讨了档案产业链的四种建设模式:政府指导型、学会协调型、核心企业主导型和相关企业关联型;最后从法制建设、机制健全、品牌营销和技术革新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档案产业链建设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档案产业链 建设模式 建设举措
Abstract:As a chain enterprise relationship form, the archives industry chain conforms to the develop? 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 sic servic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policies and norms,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encouraging so? 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and support the develop? ment of archives" proposed in the newly revised ar? chives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an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archives industry, real? iz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different businesses, and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ves industry Create diversified archives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archives in? dustry ch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archives industry chain; Com? 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rchives indus? try chain, this paper discusses four construction modes of archives industry chain: government guid? ance type, society coordination type, core enterprise leading type and related enterprise related type; Final? ly, it puts forward the mai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industry chain from four as? pects: legal construction, sound mechanism, brand market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words:Archives industry chain; Significance; Feasibility; Construction mode; Construction mea? sures
當前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不断涌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所提“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不谋而合。商业性机构的出现一方面能够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导向使其在服务中可能存在无法充分保证档案质量、发挥档案作用的情况。产业链作为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既有利于降低机构对接成本、提高利润,推动产业发展,又便于档案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相关制度规范以保证档案管理质量,保证档案产业链在政府引导的正确方向上健康运行。
(一)档案产业
产业作为某一类经济事业的总称,强调经营性,因此档案产业主体是提供档案服务的商业性机构。本文将档案产业定义为:以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为主体,从事档案服务相关经营活动的行业。
(二)档案产业链
档案本身不是商品,其包含的档案信息自然也不是商品。[1]档案产业链客体不是档案,而是围绕档案展开的保管、整理、利用、开发等服务行为。[2]中国档案学会将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分为密集存储设备类、计算机管理软件类、包装材料与产品类、保护设备与产品类、数字化加工服务类、寄存托管类、展览展示类、业务咨询类企业八大类[3-4],涵盖超前管理、实体管理、信息管理、数据管理[5]等环节,覆盖全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综上,本文将档案产业链定义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参与不同档案工作环节的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基于档案全工作流程、依据档案工作流程的前后逻辑及时空布局关系所形成的链条式企业关联关系形态。
(一)意义分析
档案产业链能在监管、成本、竞争和多样化方面推动发展,实现档案产业进一步完善,对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指示具有积极意义。
1.完善监管,保证档案管理质量。各级各类档案局、馆作为档案工作主体,肩负着保证档案管理质量以实现价值的使命,应该主动融入产业体系分工。[6]档案主管部门可从源头加强准入制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对机构进行监管,保证流程规范,改善薄弱环节。
2.有效衔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档案工作的全流程性导致业务活动关联性较强,上一环节的产成品往往是下一环节的业务对象。因此不同环节企业需保证衔接的有效性,主动沟通前后环节企业,满足规范一致性及执行连贯性。同时,产业链地域性的特点使企业可近距离协商沟通,保证业务流程一致性。
3.优化竞争,推动产业良性发展。档案产业链集群化、链条式的特点使企业能通过前后衔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从而使企业具备成本、质量优势。同时,也会激励未形成产业链的企业主动向集群化靠拢,推动群聚发展,实现规模经济。
产业链能使企业合理规划业务,着重发展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避免出现贪多嚼不烂的情况。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档案部门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来自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产业链能将资源集中优势环节,减少竞争损耗,将恶性竞争转换为良性竞争。
4.延伸价值,打造多样档案服务。产业链能推动企业协作,单个企业可结合自身优势,为其他环节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建议,将较为零散的服务内容有效串联,延伸企业价值。企业可基于自身业务的专业性,在本职工作之外提供专业性咨询服务及合作项目建设,实现多样化档案服务。
(二)可行性分析
档案产业链是档案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式。档案产业作为围绕档案服务展开的营利性事业,必然以档案全工作流程为基础,活动的关联性推动了产业链的出现和发展。
1.行业发展趋势的推动。产业链是各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必然形式,是在经济规律作用下所呈现的必然结果。随着产业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增加。中小型企业的松散交易带来极高的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较低的大型企业又会面临规模增大导致管理费用激增的局面,超过节约的交易成本。档案产业链在促进专业分工同时保证企业协同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
2.产业服务现状的要求。档案工作全流程性导致企业间在业务活动上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联系。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业务衔接,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进质量的关键,而形成档案产业链则是必经之路。业务联动需求成为推动档案产业链形成和完善的内部推动力。
3.相关政策规范的完善。国家和各省市档案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为档案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政策基础,有效推动了商业性档案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
建设档案产业链,即对档案商业性服务机构进行链接及对产业链形成后纵向关系的治理。产业链的建设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档案商业性服务机构为主体,档案主管部门发挥指导作用。根据相互关系,档案产业链的建设模式可分为政府指导型、学会协调型、核心企业主导型和相关企业关联型四类。
(一)政府指导型建设模式
政府指导型建设模式是政府出于促进区域或行业发展等目的,在政策的指导下,主动组织并领导的产业链构建模式。[7]政府需要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考虑选择产业链各节点的档案商业性服务机构,将资源在产业层面进行配置,制定发展战略,并对纵向关系进行治理和维护。被选中在产业链中的各个企业,分别与政府进行协定,具备明确的分工,政府设置相应管理部门,对产业链的运行发展情况进行全程统一监督和评估。档案主管部门则可以通过政府设立的相关管理部门,直接对链上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
在政府指导型建设模式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企业彼此之间则相对独立,可分别完成各自模块的生产和交易。这样能充分调动各个模块、节点企业生产积极性,降低了产业链构建过程中的组织和交易成本。但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模式同样存在弊病。政府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虽然本身不具备商业营利性质,无法直接参与产业链的生产活动,但一些企业是由国有企事业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转化而来[8],可能残留部分行政色彩,若没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政企利益勾连的局面,一旦形成“利益共同体”,会为产业链带来负面影响。
(二)学会协调型建设模式
学会协调型建设模式是政府牵头组织和规划、档案学会承担监管和治理工作的建设模式。档案学会除了要提供业务指导,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外,还充当协调者。档案学会接受档案主管部门的委托,传达政策方针、推广标准规范,同时企业通过档案学会向档案主管部门反映问题、提出诉求。另外,档案学会还负责协调企业关系,实现整体生态健康平衡。
档案学会作为群众性社会组织,会员包含不同层面的专业人员,权威性较强。通过学会来协调建设,可以规避政府指导型建设模式的弊端,同时也是对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的响应。但是,这一模式要求档案学会具备良好建设水平。只有具备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及较高的社會认可度,档案学会才能胜任协调工作。目前我国各级档案学会的建设水平不平衡[9],应用和推广这一建设模式任重道远。
(三)核心企业主导型建设模式
核心企业主导型的建设模式是以位于产业链核心位置的档案商业性服务机构为主体,其他相关业务的企业为从属的产业链建设模式。
核心企业承载组织者、协调者与治理者功能,负责选择节点,缔结关系,协调行为,实现集成优势。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合作,降低成本,提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10]档案主管部门不参与对产业链的直接治理,而是通过核心企业情况上报、问题反馈等途径进行间接的监督指导,并负责政策和法规的宣贯执行。
此种构建模式对核心的企业有较高要求,需具备较强影响力、组织协调力和商业信誉。但这一关系并非基于对核心企业的信赖,而是基于地域空间所形成,往往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如档案产业园等,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头作用。在治理过程中,从属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劣势,若自身利益长期得不到保障,则存在着退出产业链、使产业链不完整的风险。为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在实践中核心企业往往还要通过参股或控股的方式,来保证产业链的控制权,维护产业链的稳定。目前,由国企牵头组织构建档案产业链是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
(四)相关企业关联型建设模式
相关企业关联型建设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企业间关系之上的建设模式,它通过依靠社会责任和社会关系来促进交易。[11]
在相关企业关联型建设模式中,各企业出于对彼此社会声望的信赖或由于地缘关系的亲近等各种社会关系自发组织链接在一起,构成产业链,促进交易。商业联盟就是一种常见的关联型产业链形态。各企业资源共享、关系对等互补并互相制约,达成产业链的总体平衡。每个节点正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信任这种非正式的约束,共同进行产业链的治理。相关举措包括各企业派出代表组成理事会负责领导和决策、设置专家委员会负责关键技术管理和咨询,设置秘书处开展共同工作等。而档案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理事会等桥梁实现与企业沟通,对业务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处理相关问题。
为保证档案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协同发展,有效提升档案管理与服务质量,可从全流程理论出发,通过法规、管理、营销、技术的完善使企业在集群中良性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宏观环境
法规制度的完善及良好宏观环境的营造既能为产业链的正常运行提供权威性指导,也能及时落实国家及行业领域要求并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虽尚未正式出台档案产业链的法规标准,但针对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的业务规范和行业标准可作为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依据,如档案服务外包类公司可参考《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开展工作。还可选择性吸收其他行业相关法规文件的精神。档案是文化的重要承载和表现形式[12],档案企业可参考文化产业制定的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法规内容,明确通用性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或更新。档案产业链需在总体战略框架、愿景目标下开展具体实践,通过营造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今后的生存、竞争寻得正确方向和路线。[13]
同时档案产业链上的企业作为利益共同体,需有良好的协调机制对企业的业务职能、权责划分及资源分配等进行明确部署以保证业务的有序运作。[14]有第三方机构存在的档案产业链可依托政府、学会或核心企业作为该机制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属于企业联合模式的产业链则可通过选举企业代表组成委员会以代替第三方机构的协调监管职能,此外,该类机构或组织还能通过对外沟通为产业链提供外部合作机会,营造宏观环境。
(二)健全机制保障,完善发展环境
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对内可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对外可促成良性合作。无论是何种建设模式下的档案产业链,都需通过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发挥人力、物力的協同作用,为产业链的运作提供保障。
一是准入机制。产业链的优势正在于其前后环节衔接的流畅度和彼此对各级建设指标的认知度,因而在档案产业链打造之初,第三方机构均应依据产业链发展规划要求严守准入关卡,严格进行资质审查和筛选,通过各类把控措施从源头保证链上机构的业务能力和正规程度。
二是包含资金供应、人才培养在内的保障机制。其一,为保证运作稳定,充足的资金和多元的融资渠道保障必不可少。[15]一方面相关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可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廉价场地和设备等支持,另一方面可申请政策优惠,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本聚集体制[16],尤其是针对可变因素较多的社会参与渠道,可鼓励各机构联合新媒体平台吸引更多社会关注和支持。其二,作为档案产业链上最具活力的部分,开放、自由、多元的用人机制将为产业链持续注入生机。在依托学会、核心企业进行专职人才培养或向市场开放实习及参观体验机会的基础上,引进档案人才管理及培养方面的专家,升级知识结构并创造便于其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三)创新品牌营销,优化消费环境
档案产业链要在消费市场中脱颖而出,具有产业特色并能迎合大众消费理念的品牌定位和后续经营十分重要,因此立足品牌营销形成的外部消费环境是重要的成果表现形式。首先考虑档案产业链特色的挖掘,特色性强弱取决于支柱产业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成立时间较短又难以使所有其企业都能符合各界要求的新产业链。在有限情况下,若帮扶所有产业则必会因资源分散而在与外部的竞争中败下阵来。[17]因而,唯有集中力量培养若干支柱产业才能让产业链因某方面突出而快速获取社会关注。[18]其次是市场消费环境,要对所处地域、地域内人群组成、人群偏好和档案工作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要凸显品牌特色,符合档案工作需求,推陈出新,使档案服务和相关产品设计都能符合新发展要求。
同时要鼓励创新,档案产业链的创新应以“人”为中心,将所制定的相关明文规定及路径规划贯彻到宣传教育中,形成鼓励创新创意的文化氛围。产业链文化是其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创新型文化氛围的打造可重塑员工的思想观念、影响工作行为,以利于实现创新[19],提升竞争力,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扩大档案产业链的品牌影响力,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受众多、覆盖面广的特征,开辟线上服务平台。如联合官方或自媒体平台对产业链建设历程、企业文化氛围和产品理念进行报道以深化用户认知,增加知名度。[20]
(四)革新技术体系,打造信息环境
产业链是凭借空间布局、业务衔接的优势维持竞争力,因此为充分发挥优势,在新形势下提高生存能力,应及时完善档案产业链的技术体系,打造出方便全体员工工作、交流的信息环境。
由于产业链提供“一站式”服务,因而被数个企业经手的档案信息资源便极有可能出现信息丢失、泄露等安全问题,各企业应在每个环节中层层管控,强化风险评估并制定事前预防和事后抢救措施。特别是经营软硬件设备类的企业应积极引进技术,并进行技术指导和普及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相关企业可将数字化档案资料及成果进行著录、标引,并上传至“云”平台,按权限共享平台资源,既能帮助梳理各企业甚至整条产业链的工作动态及具体业务情况,也利于基层工作者进行业务对接。此外,利用人工智能还可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困扰。
在实践中,文中所述四种产业链的建设模式互相影响,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互相融合和转化,形成更优的产业链组织和构建模式。目前,已经存在政府指导型和核心企业主导型建设的档案产业链案例。随着相关对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产业链实践的不断推进,未来档案产业链建设会朝着更加多样、高效的方向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徐焱,王协舟.档案信息商品论:档案信息服务及其产业化的经济学分析之二[J].图书馆,2007(3):79-81.
[2]严永官.论“档案产业”[J].档案,2018(3):5-9.
[3]中国档案学会.关于发布《2014-2016年度档案设备、用品与服务定点生产企业名录》的通告[EB/OL].[2020-12-20].http://www. idangan.com/view-51-a1469d0ffe2b4a75afe217782d383ba4.ht? ml.
[4]中国档案学会.关于发布《2016-2018年度档案设备、用品与服务定点生产企业名录》的通告[EB/OL].[2020-12-20].http://www.idangan.com/view-51-f78fa? bae186945ebb2f2732f08befca3.html.
[5]吴建华,归吉官.论档案现代管理模式[J].档案与建设, 2015(2):4-9.
[6]尹立娜.讓档案馆成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提供商[J].北京档案,2012(1):18-20.
[7]严永官.“档案产业园”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模式研究[J].档案,2018(10):24-27.
[8]乔俏.我国档案中介机构服务规范化的监管保障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5(3):55-56.
[9]曹吉超.档案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问题研究[J].浙江档案,2017(4):21-22.
[10]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核心企业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0):25-28.
[11]吴彦艳.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及升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43.
[12]胡鸿杰.档案与文化[J].档案与通讯,2004(5):12-14.
[13]佘晓灵.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探析[J].中国商论,2018(22):145-146.
[14][15]李淑杰,刘瑛莹.河北省文化产业链整合中的问题及发展条件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6): 31-34.
[16]方海霞.韩国文化产业链建设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启示:从影视剧对服装业的影响看文化产业链搭建[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8:54.
[17][19]朱琳雯.西汉帝陵文化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6:72.
[18]王志标.文化产业链设计[J].科学学研究,2007(2): 57-61.
[20]吴佳欢,张钊.张家口城市文化品牌及文化产业链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19(22):199;209.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南京轩恩软件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