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22-02-11刘兴宇张丽惠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滁州经管类学院

汪 桥,刘兴宇,张丽惠

继2014年和2015年李克强总理两次分别在达沃斯论坛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理念后,全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2018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同年,国务院也在《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上培养高校人才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它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以往学者有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并提出二者融合路径,如:李利荣通过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分立现状的分析,转变教育理念,提出融合性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举措,为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1]孙晓红,李沐瑶通过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提出了教育目标一体化、内容渗透为一、教师“专”“兼”合一和管理体系统一等四个路径。[2]但是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现有的有关结论能否实用需要结合各具体院校。本文以滁州学院经管类专业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现阶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更具针对性。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必设的一门课程。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创业者往往面对资源匮乏和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尤其需要通过创业与创新管理超越自身拥有资源的限制,运用社会资本、市场机会、领导才能和大胆创意,以及创新商业模式来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整合和价值创造。滁州学院经管学院该类课程开设汲取中外有关创业理论的精髓,探讨和总结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前有“创新创业管理”课程的管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需要掌握的融资、财务风险预测、经济形势分析、市场定位与分析等基础知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应作为该课程的启蒙课程,后设“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营销管理”“商务谈判”等深化课程,以期在应用型专业教学中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创新理念及创业能力,因此从根本上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融合不仅必要,更是滁州学院高校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实现途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注入创新理念,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滁州学院的人才方案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但是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通过对2019级、2020级、2021级部分毕业生的调查统计,很多毕业生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导致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专业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孵化,这样才能进一步解决经管类毕业生专业发展与创业联系不紧密的现状,也是滁州学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3]

(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创新型国家的实现需要“万众创新”“全员创新”,而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孵化基地,无疑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同时,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新创业对于带动就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时代发展赋予的使命。

(三)是顺应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高校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严重,各高校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在做不断地摸索。传统的专业教育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创新创业教育是现阶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手段,二者融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滁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作为应用型专业,除要求学生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外,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业能力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所以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滁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已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并且每年学生在省赛、校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设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仍然有很大地进步空间,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滁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为更好地完善学院专业人才方案,提高人才质量提出建议。

为更全面的了解滁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开设的课程进行分析,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差法对经管学院1000名教师和学生采访和调查,发现现阶段滁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根据学院2016年及2019年教学大纲内容,经管学院五大专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设置上较其他学校相对较少,其中“创业管理”是五大专业在第三学期共同设置的课程,此外,各专业该类型课程仅开设1~2个(如表1),专业性、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善,如“VBSE创业综合模拟实训”学生普遍反映较难,对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国际贸易专业仅开放“创业文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两门课程,且以选修课为主,未能将“双创”理念融入教学大纲中。

表1 滁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难以深入

1.教师层面。本文在对经管学院80名教师的采访中发现,只有21.25%的教师认为现阶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也有近6.25%的教师认为结合没有必要,41.25%的教师声明要结合专业特点,有选择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这项调查结果明显与国务院办公厅及安徽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要求偏离较远,更加忽视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是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教师队伍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如果不能在教师群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模式将会更难推广。

2.学生层面。当代大学生在“双创”的时代氛围中,创新创业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能力和意识的组合中,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融合。首先,就滁州学院而言,经管类920份有效调查样本中,女生占比达65%以上,且其中大部分同学对于创新创业兴趣不高,她们以平稳毕业,找到稳定工作为大学目标,不愿“冒险”。其次,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念没有深刻理解,近77%的同学把创新创业与“当老板”“高风险”“赚钱”(如图1)联系在一起,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内涵,即:缓解就业压力、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意义。最后,创新创业能力欠缺也是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障碍,学校没有完善的教育平台,也没有相关的社会经验与阅历,所以就算有学生勇于尝试,但是较高的失败率也让学生们望而却步。

图1 滁州学院经管学院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

3.学校层面。2010年以来,学校进一步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开展产学研合作,2019年产学研项目立项196项,总计到账经费4713万元,但是经管学院2019年教师产学研项目立项仅9项,且列在2021年创新创业项目立项中(如表2),学生的创新创业内容多与导师的研究方向较为一致,与自身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够。同时,经管类在滁州学院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孵项目上仅有一项入榜(橘子汽水手工精品店),其余24项多为计算机与土木、生物工程学院,可见,较理工类专业,经管类的专业性质使其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上不具备优势。

表2 滁州学院经管学院2021年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名单(部分)

(三)缺乏专业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经管学院现有教师90余人,在外贸单证及审计等学科有“双师同堂”教学,即一位院内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另一位则由企业或者专家学者指导实践,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不匹配问题。如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以指导学生竞赛为主,且后续过程多停留在学生操作、教师偶尔指点的层面,缺乏系统性及持续性的教学指导。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通常只精通自己的学科,经管学院五大专业的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文化等课程通常由1~2位教师授课,这使得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融合的难度进一步加深。

三、经管类专业实现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三螺旋”理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经管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确实很容易“顾此失彼”,如注重理论知识,忽视社会实践等。但首先要明确的是,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趋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企业发展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

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专业性、效益性的社会主义人才,因此学校在人才方案的制定中必须要考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态势,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发扬“创新创业”精神。企业是多数大学生最终奋斗的场所,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到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中,要在技术层面和理论层面双向引导大学生,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相结合,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方案的制定中一定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理论知识同时也能更好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规范化与专业化[4]。

综上所述,“三螺旋”模式通过表层、浅层和深层三个方面让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专业教育中。表层是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通识学习,在此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习惯和意识,为后续的深入奠定基础。浅层学习可通过指导学生竞赛,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与管理的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创新创业知识网络。最后,深层教育则是在学生思想高度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上做进一步提升,充分融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与学科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二)制度深化师生专创融合教育理念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喊喊“口号”,要把这种“口号”形成一个文件,更要形成制度,用制度鼓励参与主体积极响应[6]。

1.薪资、评价制度。滁州学院经管类专业除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外,大多数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指导学生竞赛,但是指导竞赛只有在学生取得一定名次后计入教师的年度考核,而不计入工资绩效,因此在薪酬制度模块加入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会大大提高教师参与度。此外,既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那么也可在教师教学评价中加入“是否加入创新创业元素”来进行评价,让教师更加注重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7]

2.奖学金、积分兑换制度。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为此学校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除相应证书,计入评优评奖积分外,再给予一定的奖学金激励。二是积分兑换制度,相关创新创业竞赛证书可申请免写毕业论文,即“以赛代论”,表明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决心。

3.机构责任制度。经管学院可设置专门的管理办公室,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安排教师培训,直接对接企业实训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跨专业交流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文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活动申报成功率低的局限性。

(三)“双师同堂”优化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依靠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合作共建(如图2),首先,本专业教师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引进国际化创新教育理念,在宏观上把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方式。其次,主动与各二级学院沟通,汲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搭建跨专业学科竞赛合作模式,提高竞赛队伍的质量。最后,聘请校外兼职专家,可以是企业家,也可以是相关领域的学者,通过宣讲会、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及教师创新思维,增加社会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图2 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

四、结语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滁州学院经管类专业师生现阶段在二者的融合上无论是理念深入还是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在融合路径的探索中要重视“三螺旋”理论在人才方案培养中的重要性,更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政府的相关政策,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高素质及技能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社会主体的责任,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猜你喜欢

滁州经管类学院
《滁州西涧》(草书)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陆黛灵书法作品
海盗学院(12)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2年11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