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研究
——以“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为例

2022-02-11艳,张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绿化思政

冯 艳,张 玮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源于教育应对技术和社会变革而实施的一种改革,旨在提升教学质量,正如约瑟夫·E.奥恩认为,“人类在应对技术和社会变革时,总是以改善教育作为回应”[1]。为了应对21世纪变化万千的技术和社会需求,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新视角和新模式。“这是‘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我国在2018年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等基本原则。实质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同时从原本的“教师、教材、课堂”向“学生、收获、体验”递进[3],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虽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但尚未在高校办学实践中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投入、学习效果并未获得整体性提升”[4]。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改革都处于启动时期[5],课程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转型还面临内外部环境的条件约束和现实困扰,需要系统化构建转型实践体系并寻求突破路径。因此,本文以“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为例,通过分析技术和社会变革催生教学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凸显教学模式创新的时代性。基于此,以学生的“发展”“学习”“效果”等为中心进行探索,并通过一系列学与教的活动予以落实,以期有效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

一、“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教学创新的时代性

“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之一,也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旅游与风景区规划等课程的重要前导课。通过植被的分类、识别、生态习性等基础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植物特性与乔、灌、草等的配置,为植物造景实践运用提供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对学生未来5~10年后的职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城乡环境问题的突出,城乡发展动力已经从资源型转向生态型,绿色发展理念及相应的环境治理已经上升到基本国策和人民福祉的高度,从而凸显植物造景载体应对环境问题的功能性需求,进而催生了“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教学创新的时代需求性。

(一)植物造景载体的功能性需要跨专业知识融合

2020 年 11 月《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快速打破了学科壁垒,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构及知识效用发挥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学生未来5~10年的职业需求为导向,提出了跨专业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故而,传统的“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以基础理论为教学主要内容,则显得简单、孤立,无法满足植物载体缓解城乡突出环境问题的功能性需求,拉大了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以植物载体的功能性需求为视角,进行“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内容的跨专业知识融合成为必然的趋势。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依赖于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和过程性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对于特色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十分迫切,仅仅依靠期末成绩和优秀论文数量来评价学生较为片面”[6]。教学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与行动能力培养。“‘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造成学生学习当中重结果轻过程,在考核标准设计上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7]。因此,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突显指标的多样性、科学性和过程性,依据“立德树人、教育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动态评价,使教学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和要求运行,保证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素养,成为教学创新和改革的趋势所向。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于课程思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到十九大,再到二十大,分别提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国城乡发展动力的生态型转变,也应对了我国城乡突出的环境问题。然而,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人才能够理清不同专业知识融合的内在逻辑,具有跨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还要具有遵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以及坚定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因此,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8],也是使课程教学向着基础知识、技术能力、工程经验三维度转变的动力,而课程思政效果则是对复合型人才综合素养的监控,是进行学生德行培养和人生价值塑造等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教学创新

基于城乡发展动力的生态型转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以及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创新思路,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学习、效果”等为中心,满足未来5~10年以后,社会对复合型环境设计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教学的内容、模式、考核与评价,以及课程思政。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创新教学内容

以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视角,未来5~10年后的环境设计师职业素养需求为导向,依据新文科跨界融合需求,秉持本校“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学习定位,顺应本专业“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团队进行教学内容的三部分(见图1),共八大知识模块化设计,凸显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跨专业性、实践性、工程性。

图1 “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内容创新

第一,基础部分。重点阐述“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后续学习内容奠定基础,包括:植物种类、特征、配置原则,以及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等两大模块,5个知识点。第二,有机融合部分。强调课程内容的跨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服务城乡突出环境问题为主线,基于“两性一度”的标准增加课程内容的难度,包括:城乡规划、遥感技术与图像处理、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等四大模块,11个知识点。第三,实战部分。以绿化与植物设计项目实施步骤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包括: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两大模块。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设计将三大部分、八大模块进行紧密联系,实现 “项目认知—背景了解—基础掌握—深度设计—现场实施”的项目教学形式,达到学生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创新目的,满足学生5~10年以后的职业发展需求。

(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在脑科学、青春期大学生发展研究、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科学基础上,认为教学的重点是“学”而不是“教”,“学”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构建认知模型,“教”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认知模型,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主动和自觉的学习者[9]。尤其在新冠疫情下,全国高校实行“停课不停学”,全面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的状况下,更加突显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将变挑战为机遇,利用智慧课堂进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以问题化和情境化为线索实施教学活动。

首先,课前完成知识的预习。教师通过泛雅、学习通等平台上传预习资料,设置考察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并上传自学过程中整理的资料和难点问题,形成师生共建教学资源。其次,课中推进知识的内化与拓展。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翻转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抢答、选人汇报,并以投票的形式互相打分。教师点评,基于学习通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设置情景化问题。学生组队进行讨论,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提出质疑和评价。教师利用学习通的 “词云”功能检索高频词,提出本节课重点,布置课后项目任务。每次课程45分钟,学生讨论汇报时间为30分钟左右,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最后,课后的帮扶和指导,实现教学成果的转化。每个小组完成竞赛任务,或者完成实践项目,以绿化施工图为设计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组队,分工协作,定期汇报,不断修改,并提交学习通。教师通过微信、腾讯会议等进行指导,同时,因材施教,针对性的带领学生参加实践项目,使困难者获得帮助,优秀者更专业(见图2)。

图2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

(三)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创新考核与评价体系

学生作为考核与评价的双主题,在教学评价中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学生的“学”引导着考核、评价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故而,教学考核与评价应反映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具有客观的指标内容,简明清晰的评价标准和分布等级,科学明确评价数据和计算方法,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因此,“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创新,凸显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效用,合理的设计了考核与评价主体、方式、指标、标准,主要分为平时成绩、方案成绩、施工图成绩等(见表1)。

表1 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考核与评价

第一,平时成绩占总体成绩的30%,主要包括:预习分值是平时成绩的10%、小组主题完成分值是平时成绩的20%、小组讨论分值是平时成绩的40%、课堂表现分值是平时成绩的30%。提交时间结点为课前、课中。操作方法是课堂主题讨论、抢答、投票,以及互相打分和参与互动次数等,评价标准为:内容丰富、实践数据详实、讨论主题明确、发言积极等。第二,绿化与植物设计方案成绩占总体成绩的40%,提交时间结点为课程结束后,操作方法是老师进行线上批改、查看和督促等,评价标准为:植物景观载体的城乡突出环境问题缓解的功能性是否明确,是否对原有古树、名木和其他植被加以保护利用;植物配置的形式是否满足场地需求;植物配置是否符合城市整体发展框架。第三,绿化与植物设计施工图成绩占总体成绩的30%,提交时间结点依据比赛时间而定,操作方法是对项目施工文本或参赛作品等进行打分。评价标准为:植物常绿与落叶比、乔木与灌木比、阔叶与针叶比等是否符合城乡突出环境问题缓解的功能要求;草地与上层植物比是否符合景观视线需要;苗木表中各植物规格及形态描述是否准确;预算指标是否符合市场行情;精确度是否达标,有无漏算现象。

(四)以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性的融入思政元素

“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是以植物配置原理为方法,构建植物景观体,并以此为载体解决城乡突出的环境问题。故而,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思政元素为依据,调整课程内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深入融合思政元素,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其专业使命感,还进一步提高其生态道德水平。因此,针对城乡环境突出环境问题,将十九大以来的生态观、水系统治理、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洪水共处,河流、山林、水系、林、田等思政元素内化到教学的各个模块。

如:城乡规划模块教学(见图3),课前,发布传统生态观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通提交作业,提前了解我国传统生态观理念。课中,利用河南郑州洪灾视频,让学生感受洪灾的危害、人民解放军的崇高品质,从而珍惜生态环境,培养学生“从无到有”的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总结时,提出党的十九大绿色发展理念,如:千年大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优质生态产品、空间格局,以及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让学生从“国家治理和人民福祉”的角度理解城市规划与绿化植物配置原理融合。同时,利用清流河改造的“裁弯取值”实际案例,提出“舍小家顾大家”的理念,激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城乡突出环境问题的决心和信心。课后,以城乡发展动力的生态型转变为视角,完成项目施工图和竞赛任务,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素养,在“生生互评”中培养学生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从而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广度。

图3 城乡规划模块教学的课程思政

三、“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教学创新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目的不在教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以未来5~10年以后的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了“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评价与考核,同时创新性的融入思政元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探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智慧课堂,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清晰的评价和反馈数据,学生能够把握课程学习效果的动态变化趋势,并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模块学习次数明显增加,主题讨论更加专业。随着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课堂的学情分析趋向合理,改革成效显著(见图4)。

图4 学生课堂的学情分析

从模块学习内容上来看,学生主动学习成上升的趋势,说明教学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 6 次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平均分等来看,平均完成率从第一次的100%到第二次的74%,然后一直在上升,最后一次为100%;平均分从第一次的86.6下降到第三次的64.7,然后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最后一次为82.41;这表明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经过学生自己的够一够、跳一跳,教师的推一推,大部分学生达到实际运用要求,提交率、平均分又处于上升的趋势。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探索,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回访(27 名学生中共 26名学生参加,见图5),了解到:(一)尽管有 30.8%的学生(8名学生)认为课程较难,但绝大多数学生(18名)认为难度适中,这也充分说明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二)大部分学生可以跟上教学进度(20 名学生,占比 76.9%),只有小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三)教学形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21 名学生,占比 80.8%)的认可,选择“不可以”和“其他”的学生可能更喜欢线下教学方式。

图5 教学创新的调研问卷

根据“学习通”上学习情况分析、日常交流、平时成绩统计和调查问卷回访的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认可的,尤其对课堂考核的反映激烈,对于老师打分、学生之间的打分等的反映非常明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胜心,同学之间产生激烈的争论,互相摆明观点,为证明自己的观点,组员之间互相协作,现场百度查找资料,一度使课堂的氛围相当的活跃,俨然就是一场讨论、争论、辩论的盛会,不仅团队协作证明观点力求得到高分,养成溯源知识本质的习惯,还潜移默化中调动低头玩手机的那部分学生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总结与反思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以学生的“发展、学习、效果”为中心,创新“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课程教学,取得大部分同学的认可,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也踊跃发言。然而,实际实施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一,跨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难度大,学生有一定的抗拒心理。以未来5~10年以后的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跨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包括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技术、景观规划等,这些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难度大,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抽象,开始时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度高,但后期热度下降,觉得这些内容与专业没有关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环节设置上强化课程思政份额,强化学生学习、评价双主体的重要性,领悟“绿化与植物配置原理”跨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时代性。

第二,课时分配紧张,讲授内容很难讲透。采用智慧平台课程教学后,课堂讲授环节所占时间减少,教学环节设计内容丰富,满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要求,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然而,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实则很难把控,容易流于表面,有些知识很难讲透、讲明白。因此,应调整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设定,教师才有时间把知识讲的透彻、深入、与时俱进,这样的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学习。

第三,课后的帮扶和指导,教学成果转化等设置上要进一步加强设计。绿化与植物配置跨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到综合运用,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技能的重复和知识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帮扶和指导非常必要。以植物造景施工图设计或者竞赛任务为抓手,让学生自由组队,分工协作,定期汇报,不断修改,重复运用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长时记忆。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绿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