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织锦助力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研究
——以湖南省捞车河村为例

2022-02-11ResearchonTujiaBrocadeHelpingRuralRevitalizationinWulingMountainAreaTakingLaocheheVillageinHunanProvinceasanExample

湖南包装 2022年6期
关键词:织锦河村土家

Research on Tujia Brocade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Taking Laochehe Village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陈日红 吴晓庆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2017 年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中央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22 年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支撑,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是我国乡村文化的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并增强文化产业的源动力。土家织锦作为捞车河村传承上千年的手工技艺,具有深厚的传承基础。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她一直坚持在村寨中传承土家织锦手工技艺。近几年随着捞车河村旅游业的发展,土家织锦显示出强大的动力。关注土家织锦的发展,推动土家织锦适应当代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土家织锦文化的传播以及产业的振兴,有助于乡村振兴。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非常古老而且珍奇的民间工艺,土家人称其为“西兰卡普”[1],汉语叫“土花铺盖”,千余年来一直流传于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迄今,土家织锦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位于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捞车河一带。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传统手工艺是重要载体[2],土家织锦是捞车河村乡村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包含着土家族宗教信仰、审美态度,也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需要。

1 武陵山区捞车河村概况及现状

费孝通[3]先生在其《江村经济:中国农村的生活》中提到:“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进行。这是处于实际的考虑,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另一方面,被研究的社会单位也不宜太小,它应该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完整的切片。”笔者以捞车河村作为调查和研究的社会单位具有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土家织锦在捞车河村社会环境中产生且传承至今,要研究土家织锦助力捞车河村乡村文化及乡村特色产业振兴,首先要了解捞车河村地理与人文及文旅发展现状。

1.1 捞车河村的地理与人文

捞车河村位于武陵山区两条河流交汇处,依山傍水,风景美丽。先后获”土家族原生态博物馆”“全国特色旅游名村”等十多项荣誉称号。捞车河村全村总面积约为2 920hm2[4],主要由土家族、汉族、苗族组成,其中土家族占全村人口的95%。可见,捞车河村是典型的土家族村寨。

捞车河村吊脚楼不仅是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土家织锦产生传承的空间,随着本村旅游业的兴起,捞车河村随处可见新修建的木质吊脚楼建筑(图1)。捞车河村的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主要以祭拜的形式以及民俗之物为载体间接表现出来。笔者在捞车河村调研时,看到每家每户吊脚楼中都供奉着“神龛”,土家族对祖先崇拜的祭祀仪式仍然存在于捞车河村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中[5]。据刘代娥介绍,乡亲们每月初一和十五都会在“神龛”排位前烧纸上香进行祭拜(图2)。土家织锦是捞车河村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之物,土家族摆手舞活动将其披在肩上象征古代铠甲或进行悬挂以示民族“图腾”。特别是土家织锦中“台台花”一类的图案,织女用抽象图案表现出对祖先的崇拜,不仅具有装饰实用功能,也蕴含辟邪免灾和护佑的作用。

图1 捞车河村重新修建的吊脚楼

图2 捞车河村土家族“神龛”

1.2 捞车河村文旅发展现状

自21 世纪初以来,捞车河村文旅发展经过两个阶段:① 初期发展阶段。21 世纪初期,随着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捞车河村作为土家织锦保存最为原始的村寨,迎来了很多学校的研学旅行。捞车河村先后被吉首大学、清华大学等定为土家族考察基地。② 大力发展阶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捞车河村旅游进入大力发展阶段。2016 年政府正式开启以捞车河村为核心的惹巴拉景区建设,计划将该景区建设成为“中国土家第一寨”。目前惹巴拉景区已经开始营业,这对土家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将带动当地村民摆脱贫困。

1.2.1 捞车河村文旅发展代表性产业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农家乐已成为捞车河村土家族文化旅游的载体。捞车河村正在打造以“吃土家饭、住土家屋、观土家景、享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笔者在捞车河村走访调研时,随处可见“土家族商店”“土家族餐馆”“土家族民宿”等,这将为本村的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

捞车河村土家族餐馆是农家乐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捞车河村土家族餐馆使用本村自家的劳动力作为餐馆员工,利用自家建造的房屋作为餐厅,采用自家种植的农产品作为烹饪的原材料,为游客提供腊肉、合渣、糍粑等传统土家菜,深受游客们的喜爱。笔者在村寨走访调研时,在一家土家族餐馆门口遇到正在忙碌洗菜的村民,据村民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逐渐增多,今天有三到四桌客人,一天能净赚170 元左右”。捞车河村村民经营农家乐,每年收入可达到近4 万元,这有助于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促进本村经济发展。

捞车河村土家族民宿作为本村文旅发展的重要环节,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同时为本村的村民提供了相应的岗位。21 世纪以来捞车河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较多土家族特色民宿,近年来部分村民建造了更大的民宿,接待研学等大批量游客。在村寨走访调研时,可以看到很多刚修建的吊脚楼民宿(图3)。据村民介绍自己五十多岁,现在村里旅游业兴起了,家里儿女一起投钱盖了大房子,开起了民宿。捞车河村土家族特色民宿利于聚集人气,使乡村充满活力,为本村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

图3 村民修建的大规模吊脚楼民宿

1.2.2 捞车河村文旅发展待改善方面 捞车河村文旅发展过程中,必将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这也将成为一大特色与亮点。但是捞车河村文旅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待改善的方面:

(1) 捞车河村文旅产品类型单一,特色不明显

捞车河村文旅起步较晚,受限于自然条件、科技水平、交通情况等因素。目前捞车河村文旅产品主要有拉拉渡、参观土家族吊脚楼、水上漂流等,这些产品仅仅停留在观光的层面,游客在此过程中的体验感、参与感并未得到满足。

土家织锦是捞车河村最具特色的民俗之物。调研中,笔者仅在旅游超市看到摆放设计陈旧的土家织锦产品。作为向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形象,未看到土家织锦元素应用的痕迹。捞车河村在开发过程中对土家织锦不够重视,使得“土家织锦之乡”仅仅停留在虚名,很难使游客能切身感受到自己身处“土家织锦之乡”。

(2) 捞车河村游客满意度不高,停留时间短

捞车河村在旅游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捞车河村位于山区腹地,各方面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捞车河村的游客大部分是来自于大都市,他们对卫生环境、饮食安全、居住条件、服务水平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而村寨的卫生和餐饮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村民普遍文化素质不太高,对游客的服务和接待水平都有待提高。笔者在对游客调研中了解到,大多数游客对于土家族的特色风光、独特的风情都是很满意的,而对于捞车河村周边环境感到不满,一般是以几日游为主。

最近几年,捞车河村文旅发展逐渐呈现出很大的魅力,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形式,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借此可增加当地村民就业、提高村民的收入。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把握乡村振兴的真正内涵,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土家织锦是参与捞车河村生成、发展的最具代表性文化形态之一,在捞车河村振兴过程中应以土家织锦为主导助力本村文化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

2 捞车河土家织锦传承与发展现状

捞车河村作为土家织锦保存最为原始的村寨,被授予“土家织锦之乡”。根据数据显示,捞车河村有织女400 多人,约占总人口的60%,20 世纪90 年代之前土家织锦曾是本村支柱产业,出现“家家有机声,户户有织锦”的繁荣场面,具有深厚的传承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织锦作为农耕时期的产物,也逐渐失去了土壤,已经出现衰败迹象,未来只有通过转型促进其更好发展。当前,捞车河村只有刘代娥、刘代英姐妹两人一直坚守在村寨中传承。

2.1 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传承方式与传承基础

千百年来,土家织锦一直在捞车河村传承。目前该村土家织锦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辈传承给晚辈的家族式传承;另一种是刘代娥开设的传习所收取徒弟进行传承的师徒式传承。

(1) 家族式传承

传统意义上,土家织锦主要是用于做被面和铺盖。村里的女孩从小就要跟随长辈学习织土家织锦,作为自己出嫁时的嫁妆,一般织造几床至十几床,正是因为织造土家织锦数量有限。因此,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主要是以家庭式传承方式,从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传承谱系可以看到,分为家族直线式传承方式和网状式传承方式(图4)。

图4 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传承谱系

(2) 师徒式传承

随着捞车河村发展旅游产业,土家织锦也逐渐商品化进入旅游市场。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不仅作为日常用品自织自用,也成为具有经济效益可以作为交换的商品。因此,捞车河村迎来很多慕名而来的土家织锦学习者。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从12 岁就跟随祖母学习土家织锦的工艺和纹样,祖母织花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个织花原则影响着刘代娥一生。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由于社会发展等诸多的原因,之前非常繁荣的土家织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订单量减少,刘代娥在捞车河村创办的织锦厂也倒闭了,很多的织女都选择外出打工。但是刘代娥依然坚守在捞车河村传承,因为她知道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是现存最后一片热土。

进入21 世纪,伴随着土家织锦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濒临失传的土家织锦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同时也给土家织锦传承人带来了动力。作为一直在捞车河村坚守的刘代娥也随之荣获了很多褒奖。为了保证土家织锦的本真性,使其薪火相传,2010 年刘代娥在捞车河村创办了传习所,传习所保留着大量土家织锦的珍贵资料,用于师徒式传承,她希望能够建立一所土家织锦博物馆,向人们传播土家织锦文化。

2.2 捞车河村土家织锦发展现状困难

2.2.1 后继无人,难以满足消费者购买目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土家织锦常被用于制作被面和铺盖。但是通过实地调研可见,当前消费者购买土家织锦主要是当作礼品赠送亲朋好友或者用于自己收藏。土家织锦的功能从“用”到“送”与“藏”[6],这种转变使得购买者更加追求土家织锦的质量。

笔者在刘代娥家中调研时,看到王女士购买了一块阳雀花图样的织锦实物,据她表示:“这种具有当地特色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不仅有装饰价值,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回家后用木框装裱好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很有品位。”土家织锦被购买者选取赠送他人,并不是因为它具有使用功能,而是因为土家织锦的文化性以及高品位等特性。据刘代娥介绍,消费者购买土家织锦另一个目的是收藏,在20 世纪60 年代,一些有文化有眼光的文人和商人在捞车河附近收购“老”的土家织锦来进行收藏。最近几年,随着“老”的土家织锦的减少,有些消费者则选择购买高质量的土家织锦来进行收藏。

捞车河村土家织锦的传承主体是织女。目前捞车河村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 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1 人[7]。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捞车河村20 ~35 岁的织女很多选择到大城市打工,土家织锦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断层。

2.2.2 产品粗糙,难以满足消费者群体的转变 当前,随着捞车河村旅游业的发展,土家织锦的消费者从村民逐渐转变为游客。传统土家织锦主要是用于做被面和铺盖,但是这种材质不容易清洗,逐渐被既舒适又便宜的现代纺织品所替代。土家织锦也慢慢地脱离使用的功能,转变为文化商品,并且这种文化产品隐含了土家织锦消费者的特性:其一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 其二是具有较高经济水平。

然而,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捞车河村所销售的土家织锦产品很难符合这类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土家织锦产品设计缺乏时代性。笔者在捞车河村旅游超市调研时,看到旅游超市摆放的土家织锦产品,这些产品大多是将土家织锦实物拼接到抱枕或背包上。然而,设计者在拼贴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土家织锦纹样进行深入分析,纹样的结构与抱枕或者背包外形并不匹配,色彩搭配过于强烈。这种土家织锦产品不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第二,土家织锦产品同质化严重。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产品在性能、类型等方面缺乏原创性(图5)。旅游超市销售的产品与其他民族织锦产品趋于相同,缺乏土家族文化的内涵。这些产品都使土家织锦在渐渐地失去原来的纯朴[8],使消费者感受不到捞车河村土家织锦的魅力,进而购买的欲望也会大大降低。

图5 捞车河村扶贫超市内销售的土家织锦

第三,土家织锦产品价格高昂。手工艺作品成本高昂,与普通民众之间距离越来越远[9]。笔者在捞车河村与游客交谈时得知,很多游客对土家族织锦的织造工艺和材质非常喜欢,而对于产品高昂的价格表示难以接受。扶贫超市内一个用土家织锦制作的小老鼠包(图6),标价为699 元,其他产品价格更是不菲。显而易见,土家织锦产品高昂的价格使消费者望而却步。

图6 捞车河村扶贫超市内销售的手工包

土家织锦一直在捞车河村传承,刘代娥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坚守土家织锦最后一片热土。近些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给捞车河村土家织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生机。但是捞车河村在振兴过程中并未很好地应用土家织锦文化价值以及挖掘土家织锦产业发展路径。

3 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传承与发展亟待振兴原因 分析

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织锦经历了初期、发展、繁荣、衰落等几个阶段。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家织锦作为捞车河村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所复兴。但受各种原因限制,捞车河村土家织锦的发展面临很多困境。

3.1 政府扶持强度不够

进入21 世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也逐渐出现生机。我国自上而下的保护政策对土家织锦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捞车河村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方面,捞车河村土家织锦资金支持不足。武陵山区捞车河村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是重中之重,政府的资金主要用于扶贫,没有多余的资金扶持当地土家织锦的发展。据捞车河村村委负责人表示,“受限于资金的支持,捞车河村根本没有办法聘请土家织锦专业的研发及销售团队,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产业也将很难壮大”。

另一方面,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体系建设不健全。近些年,随着捞车河村旅游业的发展,土家织锦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本村并没有建设体验馆、博物馆等设施。目前仅有刘代娥传习所每年收徒教学,并不能带动整个村寨文化体系的建设。

3.2 工艺难且收益低

捞车河村位于武陵山区之内,自然环境非常闭塞,物质条件也不充裕。千百年来,土家织锦传承人运用古老的技艺方式维系着生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土家织锦的收入难以满足传承人的物质需求,很多传承人选择外出打工的方式来贴补家用。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村里很少有织女织土家织锦,据刘代娥介绍:“一位织女用心学,一周可以学会平纹、斜纹、抠斜纹,学会3 种纹样就可以织完整的纹样。织好、织熟则需要大量的练习。”由此可见,学习周期很长、见效非常慢,这种情况导致织女学习的热情很低,不愿意去钻研学习。与此同时,刘代娥还表示,她作为国家级传承人,精通各种技法且技艺精湛,因此订单的数量比较多。由于自己年纪较大,不能久坐,断断续续地织一年,收入可达两三万。普通的织女一般很难接到订单。在现代社会中,织女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她们外出务工来求得生存。

3.3 文化生态逐渐失衡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承上千年的手工技艺。以前,捞车河村年轻的姑娘从十几岁起就要跟随家族长辈学习土家织锦的工艺,土家织锦织造的好坏是评价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因素。土家织锦作为土家族必备的传统习俗的物品,伴随着土家族人的一生:在婴儿时,外婆送土家织锦盖裙保护婴儿茁壮成长;长大结婚时,土家族姑娘用土家织锦制作被面和铺盖作为嫁妆;跳摆手舞时,土家族人身披土家织锦;祭祀祖先时,土家族人供奉土家织锦;人去世时,土家族人要陪葬土家织锦。由此可见,土家织锦与土家族人密切地连接在一起。

然而,外来文化的快速传播改变了“蛮不出垌,汉不入境”的状况[10],导致原有的文化生活习俗被渐渐淡化。笔者在捞车河村走访调研时了解到,村里现在大部分为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外出打工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使土家族姑娘对土家织锦的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她们并不认为土家织锦有很大的价值,甚至有一些人认为从事土家织锦没有荣誉感和社会地位,是老年妇女才会选择的事情。土家族年轻一代织女价值观念的转变、传承的薄弱导致土家织锦的传承面临很大的挑战。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论证了土家织锦亟待振兴的原因主要有3 点。首先,捞车河村土家织锦的传承和发展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原则,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对土家织锦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暴露很多问题。其次,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产业发展滞后,传承人经济收益低,无法维系日常生活。最后,捞车河村土家织锦的文化生态失衡,导致年轻一代人价值观念改变,面临后继无人。

4 土家织锦助力捞车河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土家织锦助力捞车河村文化振兴与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我们应该考虑坚持什么原则、运用什么方式进行提高。笔者结合捞车河村实际情况,从3 个方面提出对策,使捞车河村土家织锦得到最大力度的保护和传承,为本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4.1 政府部门加强引导与扶持

政府在土家织锦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当领导和组织的角色[11]。在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重视手工技艺的背景下,捞车河村土家织锦的发展应该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传承人的地位。目前捞车河村只有几位年龄较大的传承人在村寨中传承。年轻一代的织女不愿意在村寨中传承,除了学习周期长之外,主要的原因是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低且没有物质保障,因此,政府应加大土家织锦文化方面的宣传以及经济补贴。另一方面,协调教育力量,促使土家织锦均衡发展。捞车河村年轻一代不了解土家织锦文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以政府为主导,将土家织锦文化与课堂教育进行连接,使学生能更深层次认识本民族文化,从而增强自豪感。

4.2 弘扬土家织锦的深层价值

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民俗之物,是保护的核心区域。当下,为了更好地弘扬土家织锦深层价值,建议在捞车河村建设土家织锦博物馆和体验场所。

一是建设博物馆。通过对捞车河村调研走访,收集全面资料,在博物馆中陈设土家织锦实物、工艺流程等,使得村民及游客能鲜活地了解到土家织锦的价值,提升知名度。当前,捞车河村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也应加强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捞车河村全面振兴。

二是建设体验馆。近几年,随着捞车河村旅游业快速兴起,外来的游客将成为体验馆的主要体验对象。通过土家织锦体验的方式,使得游客亲身感受到土家织锦的技艺,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传承它。与此同时,还能给捞车河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4.3 加强土家织锦的创新与产业发展

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与现代主流审美具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拉近两者之间的联系,应加快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既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将土家织锦与捞车河村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当地知名品牌。捞车河村土家族资源很丰富,土家织锦是捞车河村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品牌的建立将成为土家织锦保护和传承的途径。在打造知名品牌过程中,主要生产两大类产品:一类是市场化产品,将土家织锦“四十八勾”“阳雀花”等代表性纹样与现代产品结合起来;另一类则是精品化产品,邀请村寨中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来制作,供个人收藏。

二是将土家织锦与捞车河特色村寨相结合。捞车河村是土家族文化保护最为完整的村寨,在特色村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以刘代娥的传习所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唤起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与此同时,还可以学习日本打造“一村一品”,以此来保护本民族特色文化。

土家织锦助力捞车河村乡村振兴,需要政府有意识地采取政策进行恢复和保护。知识分子以及企业凭着对乡村振兴的使命也要尽一份力。民间的传承人怀着对本村文化的眷恋也应该加入其中。只有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传承人的联动机制,土家织锦的文化价值才能得到更深层次挖掘和保护,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进入21 世纪,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武陵山区的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正在平稳向前发展。近几年,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根植传统文化重要沃土,作为传统文化的手工艺是农耕文明遗落在乡村的明珠,其璀璨光芒需要被擦亮[12]。土家织锦作为捞车河村手工艺的典型代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有助于充实捞车河村乡村文化并且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深入把握捞车河村土家织锦产业发展的规律,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立更加符合捞车河村土家织锦的发展模式,重新塑造乡村的特色,传承乡村文化的记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武陵山区要全面振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文章以土家织锦助力捞车河村乡村振兴为个案,希望以点带面,对武陵山区其他村寨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织锦河村土家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织锦古韵(七绝)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土家美
“老政委”情满崔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