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松果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22-02-11孙艳玲王淑梅杜淑旭龚小军任思其高文超万露露武跃芳邱晓光李春德田永吉武万水孙黎明
李 苗 孙艳玲 王淑梅 杜淑旭 龚小军 任思其 高文超 万露露 武跃芳 邱晓光 李春德 田永吉 刘 巍 武万水 孙黎明
中枢神经系统 (CNS) 肿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实体肿瘤,其中松果体区实质肿瘤相对罕见,占儿童CNS肿瘤的1%以下[1,2]。松果体母细胞瘤(PB) 是发生于松果体实质的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预后差[3-5]。目前国内关于儿童PB的病例报告不多。本文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我院)儿科近年收治的原发性儿童PB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为PB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伦理和知情同意 PB患儿的治疗方案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伦审其他12号),患儿法定监护人均签署针对检查和治疗的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纳入标准 ①2017 年 1月至2021年 12月在我院住院、经手术病理确诊(至少经过2家儿童神经外科专科医院的病理专家会诊)为PB的患儿,②起病年龄≤18岁。
1.3 肿瘤分级及分期 按照2016及2021年WHO的CNS肿瘤分类标准确定患儿的病理类型及分级[6,7]。肿瘤分期:M0为无转移;M1~4期统称为M+期[8]。
1.4 治疗 PB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我院按照高级别脑肿瘤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或放疗。治疗方案主要参照欧洲及美国脑肿瘤中心治疗方案[9-12],并根据患儿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患儿在术前行头颅及脊髓MR检查(平扫及增强),并行肿瘤标志物检测。
放疗均为全脑全脊髓放疗(CSI), 剂量范围30~36 Gy,局部瘤床加量至55~60 Gy。
放疗前化疗方案:年龄<3岁采用与髓母细胞瘤相仿的化疗方案[9-12]:环磷酰胺/长春新碱(CTX/VCR)、甲氨蝶呤(HDMTX)、卡铂/依托泊苷(CARBO/VP16)等交替化疗,至满3岁再行放疗。年龄>3岁先行CARBO/VP16化疗1~2个疗程后,再行放疗。
放疗后化疗方案:顺铂(CDDP)/VCR/洛莫司汀(CCNU)或替莫唑胺(TMZ)、CTX/VCR、CARBO/VP16持续静点72 h或96 h等交替化疗;治疗中出现复发、进展者,根据患儿情况换用异环磷酰胺(IFO)/奈达铂(NDP)/VP16、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等方案。
1.5 随访及疗效评估 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本研究随访截止日期为 2022年 8月31日,术后2年内每3个月、术后2~5年每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头颅及全脊髓平扫加增强MR扫描)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1.6 资料截取 患儿的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现、诊断年龄、影像学表现(调取原始MR图像,由本研究课题组重新阅片)、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治疗和随访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ˉ±s或M(P25,P75)表示。生存资料采用 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总体生存期 (OS)定义为从明确诊断到死亡的时间。无进展生存期(PFS)定义为从明确诊断至首次出现肿瘤复发、进展的时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期间在我院住院的PB患儿 共17例,1例失访,16例进入本文分析,男15例(93.8%),女1例。中位诊断年龄67.6(20.7,129.4)个月。
2.2 临床特征 起病时临床表现以颅高压症状为主,包括头痛11例,呕吐10例,眼球运动障碍及视力下降(斜视3例、复视及视力下降各1例),抽搐3例,嗜睡及意识改变3例,头晕恶心2例,走路不稳和发热各1例,无患儿合并明显内分泌功能障碍。
MR表现:颅内原发肿瘤表现为松果体区及三脑室后占位,部分可向邻近组织蔓延,1例肿瘤扩散至第四脑室;13例术前伴有幕上脑积水;原发肿瘤的信号特点: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信号/密度混杂,增强MR多提示肿瘤不均匀强化,可伴钙化及出血等。 5例起病时即为M+期,其中脊髓播散3例、脑干及脊髓播散1例、骶尾部椎管内种植转移1例。
2例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其中1例家族成员中有肿瘤病史(外祖父有“垂体瘤”病史),该患儿存在胚系Dicer1移码突变(c.4407_4410del,p.S1470Lfs), 变异频率46.0%,同时检测出多种体细胞基因(AHNAK2、AXIN2、KRT9、PARP4、RAB11FIP1、SPNS3、UBE2NL)错义突变,但未发现与表型有明显关联,未见基因重排及基因拷贝数变异;1例PB患儿发现体细胞BRCA1移码突变(c.1961del, p.K654Sfs*47)和PRKDC移码突变(c.496del, p.I166Yfs*6), 变异频率分别为1.6%和7.1%。
2.3 治疗 16例均接受肿瘤切除手术,其中全切12例(75%),近全切4例。手术入路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15例, Poppen入路1例,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肿瘤组织免疫组化分析:Ki-67指数<30% 3例,~60% 5例,~80% 8例。
术后均予放疗联合化疗,先化疗后放疗9例(起病年龄<3岁3例),先放疗后化疗7例(起病年龄<3岁1例)。
2.4 随访 16例患儿随访10.7~102.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7.6(36.8,56.9)个月。图1显示,OS 10.8~102.2个月,平均OS(90.7±7.6)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 (93.8±6.1)%、(85.9±9.3)%和(85.9±9.3)%。中位PFS 29.5(17.6,50.0)个月,1、3、5年PFS率分别为(87.5±8.3)%、(41.5±13.8)%和(33.2± 13.3)%。
图1 松果体母细胞瘤患儿Kaplan-Meier生存曲线
至随访结束,复发或进展9例,男8例,女1例,诊断年龄≥3岁8例,M0和M+分别为6和3例,肿瘤全切和近全切分别为6和3例,肿瘤Ki-67<30%、~60%和>60%分别为1、4和4例,术后先化疗后放疗5例,术后先放疗后化疗4例。死亡2例,诊断年龄均≥2岁,男和女、 M0和M+、肿瘤全切和近全切、肿瘤Ki-67指数~60%和>60%均各1例,均为术后先化疗后放疗。
2.5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表1显示,纳入性别、诊断年龄、病初有无转移、肿瘤切除程度、肿瘤Ki-67指数、术后放化疗自变量对PB患儿预后行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男童5年OS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肿瘤Ki-67指数~60%的PB患儿5年PFS率低于Ki-67指数<30%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
表1 松果体母细胞瘤患儿5年总体生存(OS)率及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预后因素的Log-rank 检验
将表1中<0.2的变量行COX回归分析,肿瘤Ki-67指数~60%的患儿PFS缩短风险为<30%的患儿的3.211倍(HR= 3.211, 95% CI:1.027~10.037,P=0.045),其他变量与5年OS和PFS的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PB是临床罕见的松果体区实质肿瘤。美国脑肿瘤登记中心(CBTRUS)对全美2000至2017年1 133例成人和儿童PB患者的调查发现,其发病在总体上无明显性别差异,0~4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预后也最差,因该年龄段儿童多不适合进行放疗所致;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年轻人中黑人发病率高于白人[3]。也有报道指出,PB不同分子亚型中存在性别差异,PB-MYC 型男女比例为2.6∶1,PB-RB1型男女比例为1∶3.5[13]。本文16例PB患儿中,仅1例女孩,与文献[3-4]报道的性别比例不一致;诊断年龄<3岁4例,≥3岁12例,中位年龄5.6岁,无婴儿期起病者。
PB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类型、大小、部位、进展速度等有关。本文16例患儿的肿瘤病灶均位于松果体区,13例存在幕上脑积水,故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主,部分患儿出现抽搐、意识障碍、三脑室
下疝等表现,需紧急降颅压缓解脑积水;8例在术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术前行三脑室底造瘘+活检术,脑积水缓解后择期行肿瘤切除手术。松果体区肿瘤需与生殖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等进行鉴别,影像学检查联合AFP、β-HCG等肿瘤标志物有助鉴别[4,14,15],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确诊PB的金标准。
手术切除肿瘤仍为首要治疗方式[3-5,14,15]。因肿瘤位于松果体区,位置深,手术难度大。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不断进步,儿童PB手术成功率得到很大提高。手术入路有多种选择[4,15],本文16例患儿手术入路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15例,Poppen入路1例,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肿瘤切除程度通常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本文12例肿瘤全切患儿和4例肿瘤近全切除患儿,生存率无明显差别,可能是因为4例肿瘤近全切患儿的肿瘤残留较小,故对生存影响不明显。因PB为高级别肿瘤(WHO 4级)[6,7],恶性度高,容易沿蛛网膜下腔播散转移,目前普遍观点仍为安全前提下尽量手术切除肿瘤,对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3,5]。
因对神经认知和内分泌功能的长期影响,多数研究推荐3岁以下CNS肿瘤患儿尽量避免放疗[8,10,14],可考虑采用化疗或靶向治疗等,在18月龄至3岁后再行放疗。有研究指出,PB患者行局部放疗较CSI者预后差[12]。本文16例患儿均行CSI放疗。4例诊断年龄<3岁的PB 患儿中,3例先行化疗,采用与髓母细胞瘤相仿的化疗方案[9-12]交替化疗,化疗完成时2例年龄达3岁1个月,1例达2岁4个月,后均进行序贯CSI放疗。年龄>3岁的12例患儿中,6例先行化疗,原因与患儿脑脊液播散、放疗不配合等有关,CARBO/VP16化疗1~2个疗程后再行放疗。治疗中出现复发或进展者,根据患儿情况换用IFO/NDP/VP16、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等方案,也可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等,必要时多学科会诊,考虑二次手术或二次放疗可能。本文中1例患儿复发后行二次手术治疗,2例患儿间隔3年以上行二次放疗,无患儿进行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本文分析显示,放疗和化疗的先后顺序不同,并未对PB患儿的OS/PFS产生显著性影响,故术后可根据患儿个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儿童PB恶性度高,预后差[16]。2012年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中,35例松果体实质肿瘤患者(含12例PB)的中位生存期为47.6个月[4]。美国St. Jude儿童医院2017年报道1997至2015年住院的41例儿童及年轻成人PB患者(男21例,女20例),中位年龄5.5(0.4,28.1)岁,19例复发,中位PFS时间11.3个月,其中18例死亡;低年龄段(<3岁)及诊断时存在M+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在5岁以上M0患儿中,全切/次全切较部分切除或活检者生存期更长(50.0 个月vs25.2个月)[5]。本文4例术前发现转移的患儿与无转移者比较,OS及PFS无明显差异,但PFS时间较短(48.6个月vs75.2个月)。年龄<3岁及诊断时存在播散转移、肿瘤非全切在本研究中对OS/PFS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童15例,14例存活,预后相对优于女童,与美国研究[3]存在差异,与国内2018年北京天坛医院田永吉等[17]报道相符,不除外存在种族及地域差异可能。鉴于样本量及回顾性研究的局限性,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进行验证。16例PB患儿的平均OS为90.7(10.8~102.2)个月,中位PFS为29.5(95%CI:17.6~50.0)个月,5年OS/PFS分别为85.9%±9.3%及33.2%± 13.3%,优于以上研究数据[4-5,17],提示经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及个体化治疗,可延长患儿的生存期。
Ki-67 常见于细胞增殖期的细胞核中,其功能与有丝分裂及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对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意义[18],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分子病理的诊断。本研究显示,Ki-67指数>30%为影响PB患儿PFS的不良预后因素。本研究中2例患儿行基因检测,1例提示胚系DICER1基因突变(DICER1综合征)。DICER1综合征,又称胸膜肺母细胞瘤家族性肿瘤易感性综合征,是一种由于DICER1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家族易感性遗传疾病,与多种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密切相关,易患PB、中枢神经系统肉瘤等CNS恶性肿瘤,建议家族进行癌症基因筛查[19-21]。该患儿多种体细胞基因错义突变的意义尚待进一步探索。1例PB患儿基因检测提示体细胞BRCA1突变。有研究指出,BRCA1/2与CNS胶质母细胞瘤和低级别胶质瘤的不良预后有关[22], 在PB中报道较少,本文患儿BRCA1突变频率较低,意义有待明确。
综上所述,儿童PB临床罕见,恶性度高,预后差。在安全前提下尽量手术切除肿瘤,结合规范的个体化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患儿总体生存期,但仍易复发/进展。Ki-67指数30%~60%的PB患儿较<30%者PFS显著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