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兰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2-11潘文勇汤庆坤宾荣佩覃隆贾雪峰蓝必忠廖艳梅

广西蚕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蚕蚕农桑园

潘文勇,汤庆坤,宾荣佩,覃隆,贾雪峰,蓝必忠,廖艳梅

(1.东兰县桑蚕产业发展中心,河池市 547400;2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 530007;3.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

东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西南部,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将军之乡”“铜鼓之乡”“板栗之乡”“三乌鸡之乡”之美称[1]。东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长冬短、热量充沛、水热同期等气候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1 382.9 h,年平均降雨量1 616.8 mm,非常适合发展蚕桑产业,全年从3 月至11月均可养蚕,可饲养8~14批次。

东兰县种桑养蚕史始于20 世纪80 年代。2000年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农户发展种桑种蚕,并于2006年荣获商务部首批“东桑西移基地县”。2021 年,全县桑园面积3 470.7 hm2,蚕种饲养量116 357张,鲜茧产量4 654.28 t,产值25 831.25万元。全县共有14个乡镇129个村14 439户从事蚕桑生产,户均养蚕收入1.79 万元。蚕桑产业是东兰县脱贫攻坚特色产业中的5种优势产业之一,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蚕桑产业覆盖96 个“十三五”贫困村的3 035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21年共饲养蚕种24 835张,蚕茧产量957.40 t,售茧收入4 787.56万元,户均收入1.58万元。

1 东兰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机遇

1.1 自然条件优势

东兰县地处河池市高海拔山区,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发展种桑养蚕,全年均可饲养高丝量家蚕品种两广二号,饲养出的蚕茧健蛹率高、茧层厚、上车率高、解舒好,70%以上可缫制5A 级以上生丝,是广西主要的优质茧生产基地县之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2 产业比较效益优势

东兰县是石漠化地区,旱地坡地居多,发展蚕桑产业较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具有比较优势,据调查了解,当地农户种植玉米的每667 m2产值为800元左右,种植甘蔗的每667 m2产值为1 500 元左右,而种植桑树养蚕每667 m2产值高达6 000元以上;而且种桑养蚕收益来得快,平均15 d 售茧一批,增收一批,在当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蚕桑产业作为“短、平、快”项目,是留守老弱妇孺就地从业的理想选择[2]。因此,在东兰县发展种桑养蚕,真正实现了“桑树种得好,养蚕效益增,生态得改善”,对当地蚕农增收和蚕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政策及资金优势

东兰县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蚕桑产业是东兰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河池市及东兰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河池市出台了《河池市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规划(2021—2025 年)》[3],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集群,东兰县作为产业集群成员,未来3年将获得850万元发展资金扶持;东兰县出台了《东兰县桑蚕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县人民政府每年将整合不低于200万元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于蚕桑产业发展;东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印发的《东兰县2022—2025 年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奖补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对蚕桑产业奖补门槛进一步放低,奖补范围进一步放宽,奖补额度进一步提高。东兰县将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资金优势,针对东兰县蚕桑产业基础薄弱、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的现状,在蚕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桑园低产改造、小蚕共育、小蚕人工饲料饲养、标准大蚕房建设、大蚕省力化技术推广、蚕沙无害化处理、壮大蚕桑专业合作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东兰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22 年东兰县已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0万元用于桑园低产改造、标准大蚕房建设、蚕沙无害化处理及支持三石镇“产业强镇”蚕桑产业项目建设。

1.4 龙头企业带动优势

2004 年经自治区商务厅牵线,浙江花神丝绸有限公司落户东兰,成立了广西东兰花神丝绸有限公司。该企业建有8 组自动缫丝生产线,以生产5A 级以上优质白厂丝为主导产品,年可生产白厂丝300 t以上,年产值1.77亿元,是目前东兰县仅有的一家具有鲜茧收购和缫丝资质的企业。2006年该公司配套建设了东巴凤蚕种场,蚕种场年可生产蚕种15万张,基本能满足东兰县蚕桑生产需求。同时在三石镇公平村、长乐镇板登村建立两个总面积为134 hm2原蚕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带动下,三石镇公平村、长乐镇板登村两个村每年养蚕收益不低于800万元,成为东兰县养蚕专业村。该公司2007 年以来先后荣获“河池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广西重点扶贫龙头企业”“广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单位”“十三五”期间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等荣誉称号。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带动下,蚕桑产业已成为东兰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全县养蚕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2 东兰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东兰县蚕桑产业发展整体形势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养蚕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机械化、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4],因对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等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5]。桑蚕产业仍是种桑—养蚕—售茧—缫丝的传统模式。产业发展受茧丝绸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行情好的时候,蚕农养蚕护桑积极性高,市场低迷时会出现弃桑或挖桑现象,产业的生产模式单一,造成蚕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兰县蚕桑产业进一步做强做优。

2.1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产业发展

东兰县桑蚕产业发展中心是东兰县蚕桑产业业务主管部门,属一类公益性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20人。机构改革后成为东兰县农业农村局二层机构,原单位人员被部分抽到农业农村局各专责组、站、所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现从事蚕桑技术服务指导工作的仅有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技术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全县蚕桑产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与广大农户的技术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4]。另外,缺乏专项培训经费,很难组织有规模、针对性强的培训。每年的培训主要依托国家蚕桑产业体系河池综合试验站蚕桑生产技术及自治区乡村科技特派员组织的技术培训,培训的覆盖率距离群众对技术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2.2 小蚕共育规模小,小蚕质量不高

全县现有小蚕共育室50家,年共育小蚕116 357张,小蚕共育率达100%,方格蔟普及率100%;省力化养蚕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但是,小蚕共育存在户数多、规模小、技术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每年因小蚕共育质量差导致养蚕失败的状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高温多湿季节时常有蚕农因为蚕病暴发,损失惨重[6]。另外,由于三龄商品小蚕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小蚕共育门槛不高,共育户数偏多,导致小蚕共育户之间恶性竞争,即在标准量基础上随意加量给蚕农,而蚕农的蚕房面积又没有适当的增加,养蚕密度偏大,降低了蚕农养蚕的成功率。

2.3 轻桑园管理,导致桑园单产效益低

一是东兰县桑园管理普遍粗放,主要是老桑园不深耕晒土,偏施氮肥,土地板结严重,病虫害多发,桑园单位面积产量低,叶质差,养蚕效益低。二是桑树品种老化,长势欠佳,产叶量低。三是桑园病虫害防治未能统防统治。四是不按规定时间及技术要求进行夏伐和冬伐或剪伐后不按要求进行清园,导致养蚕批次减少及桑园病虫害加重,影响养蚕收益。

2.4 综合防病意识弱,不同程度暴发蚕病

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从事养蚕的留守人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低,养蚕消毒防病意识差,对蚕沙、病死蚕处理不当,将未经处理的蚕沙、病死蚕、僵蚕乱倒、乱放、乱晒或大量露天存放,甚至直接施放桑园[6],导致养蚕交叉感染,严重的造成整村蚕病暴发;另一方面,部分蚕农对消毒工作不重视,消毒程序混乱,不按要求配制消毒药液,导致消毒效果不佳;部分蚕农过于轻信市场上消毒防病药物的功效而大量购买,忽视新鲜石灰的使用,导致养蚕成本提高及养蚕成功率下降。

2.5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东兰县在当前的种桑养蚕模式下,即以收获蚕茧和蚕丝为主要目的,种桑仅仅为获得桑叶喂蚕,对于桑和蚕的衍生资源综合利用很少。广西对于蚕桑资源的利用程度只有5%左右[7],东兰县目前只有广西东兰贵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少量利用桑枝粉碎加工栽培食用菌,利用率占总量的比例不足2%,对蚕沙、蚕蛹等资源未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6 农桑旅发展滞后,不利产业融合发展

东兰县有丰富的养生资源和旅游资源,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称,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将军之乡,是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打卡点众多。近年来,东兰县红色游、乡村游蓬勃发展,但蚕桑文化元素融入休闲养生、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不多,未形成特色农桑旅文化深度融合发展。

3 东兰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蚕桑产业是河池市委、市政府“十四五”期间倾力打造的“千亿元”产业,是东兰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产业之一。因此,东兰县要充分利用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河池蚕桑产业集群成员县的契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8],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加大投入对蚕桑产业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对蚕种、商品小蚕、蚕茧市场的执法力度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充分挖掘蚕桑资源潜力,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推动东兰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3.1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体系

制定激励政策和人才引进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蚕业人才队伍,提升桑蚕产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健全覆盖县、镇(乡)、合作社(村)三级蚕桑推广服务网络,依托蚕桑国家科技特派团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支持,加大对东兰县及下辖乡、村从业人员技术培训,提高蚕桑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升队伍人员素质,加快蚕桑先进技术及省力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3.2 规范小蚕共育管理,保障商品小蚕质量

一是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对全县辖区内小蚕共育户监管,对所引进蚕种渠道的合法性、档案归档等进行执法检查,对“三无”蚕种引进进行依法查处。二是蚕业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对小蚕饲养员的技术指导、培训,引导行业良性竞争,保障商品小蚕质量。三是积极推进小蚕共育四龄蚕的发放与销售工作,提高商品小蚕质量。四是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提升小蚕共育效率,减少小蚕期间带病、发病,保障商品小蚕高质量。

3.3 科学管护桑园,加大养蚕设施升级改造

引导蚕农树立“立桑为业”的产业发展理念,摒弃“轻桑重养”的传统理念。一是加强桑园中耕除草、开沟施肥、采取联防联控的统一病虫害防治为主[9],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桑叶量与桑叶质量。二是科学合理进行夏伐、冬伐工作,动员蚕农多施有机肥,合理追施复合肥和尿素等化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桑园单产。三是加大资金投入,鼓励蚕农对蚕房等养蚕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改变人蚕共室的现象,提高养蚕成功率。四是加快机械化、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与推广应用。

3.4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蚕效益

加强对蚕农的集中技术培训与入户指导,通过技术指导与培训,使蚕农牢牢掌握养好蚕的三大要素,一要做到良桑饱食,二要加强消毒防病意识,三要做到蚕室通风干燥。宣传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广泛告知蚕农蚕沙、病死蚕未经处理就乱倒乱放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普及推广蚕病防治技术,提高广大蚕农对新鲜石灰粉在蚕座、蚕体消毒中重要性的认识。引导蚕农合理规划养蚕批次,做到每批次蚕饲养前都能进行充分的消毒工作,提高蚕农对养蚕过程中消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5 提高桑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产业多元发展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也是提升产业经济效益,提高产业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强蚕、桑、果、茧、丝、蛹、蛾等的纵深开发利用,逐步改变传统蚕桑产业长期以来围绕“一粒茧”“一根丝”,极易受到丝绸市场波动影响的被动局面[10],增强蚕桑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3.6 推进农桑旅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池市积极推进东兰县、巴马县、凤山县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并把东兰县红色旅游资源、巴马县的长寿养生资源、凤山县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旅游资源打造东巴凤旅游一体化,将为东兰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发展蚕桑产业生态,完善蚕桑产业链,把蚕桑元素融入旅游业,促进农桑旅融合发展,推动东兰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小蚕蚕农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躲雨
可爱的小蚕
也谈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技术措施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