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宾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2-02-11唐茂荣韦春沙胡好罗琳琳许园园莫小忠

广西蚕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来宾市蚕农桑园

唐茂荣,韦春沙,胡好,罗琳琳,许园园,莫小忠

(来宾市农业科学院,来宾市 546100)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 年,将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集聚区、蚕桑产业多元转型发展先行区、石漠化蚕桑生态治理示范区,率先构建现代蚕桑产业体系,使广西由蚕桑大省向蚕桑强省转变。广西在“十四五”期间对蚕桑产业的发展定位,为来宾市的蚕桑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来宾市虽然在推进蚕桑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省力化、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蚕桑生产模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附加值低,加之受市场、疫情影响,蚕桑生产波动较大,桑蚕产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

1 来宾市蚕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1.1 蚕桑生产规模与生产布局

来宾市是广西蚕桑生产大市,截至2021年12月,来宾市蚕茧产量同比增长9.61%,高出广西全区1.40%。来宾市蚕桑面积24 680 hm2(其中忻城县17 252.6 hm2,象州县6 023.53 hm2,兴宾区994.7 hm2,武宣县359 hm2,合山市30 hm2,金秀县20 hm2),面积位居广西第五;鲜茧产量达5.21万t,同比增长9.61%;累计饲养蚕种133 万张以上,鲜茧均价48.58 元/kg,同比增长45.62%;蚕农售茧收入达25.3 亿以上,同比增长69.79%。全市涉及蚕桑生产的共有6 个县(市、区)、52个乡(镇)、456个村,相关从业户有8万多户,小蚕共育基地约139个,小蚕共育率达到96.32%;方格蔟应用率达到71%。蚕桑产业已成为来宾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1.2 丝绸加工发展及蚕种繁育

据2021 年来宾市蚕桑产业调查统计显示,来宾市共有1家蚕种生产部门,为象州华佳蚕种场有限公司,年制种10万张以上。共有10家蚕茧缫丝加工企业(忻城县5家、象州县4家、武宣县1家),108组缫丝机,年生丝产量1 600多t,生丝质量以3A+为主,消耗鲜茧11 428.57 t,占来宾市鲜茧产量的21.8%,另78.2%向外地售卖或留作库存。2021年,忻城县引进深圳龙头企业推动建设三江口(忻城县)茧丝绸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拟打造全国单体最大的茧丝绸产业园区,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年总产值可达100 亿元左右,提供直接就业岗位10 000 个以上,将为补齐茧丝绸加工产业短板提供强大产业项目支撑和技术支持。

1.3 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桑蚕产业向现代化发展

来宾市引进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河池学院种桑养蚕的技术支撑,对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古蓬镇上浪村新建的两个标准化养蚕基地的自动化养蚕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标准化蚕房,配备自动化养蚕设备,将个体分散饲养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引领转型为高效标准化、现代化的工厂式饲养模式,示范带动了全县桑蚕生产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全年推广四龄蚕8 万张以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蚕农养蚕成活率,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企业增效。

1.4 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来宾市加大力度对引进的广西桑蚕龙头企业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桑蚕研究高校河池学院的校企合作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开发“智慧蚕业云”平台,以“互联网+云”远程监测跟踪、技术指导蚕农标准化饲养,通过视频对讲“一对一”提供养殖方案和病害预警,实时在线帮助农户解决桑蚕种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桑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切实提高农户养蚕收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忻城县桑蚕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蚕农养蚕技术水平。

1.5 蚕桑种养新技术推广取得的成效

广西地区蚕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种养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蚕桑产业的发展又为种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了物质基础[1],来宾市蚕桑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家蚕品种方面,主要以两广二号为主,桂蚕N2、桂蚕8号、桂蚕5号等其他品种推广应用较少。桑品种方面,以伦教40 号、桂桑优12、桂桑优62、育71-1、强桑5号等为主,新品种桂桑5号、桂桑6号目前正在宣传推广中,这些桑树品种适合来宾市气候条件。方格蔟、自动喂叶平台、简单饲养平台及摘茧机等各种省力化机具和蚕沙无害化堆肥技术、节本高效小蚕共育技术、使用叠框及省力化二回育技术、杂交桑园密植速成丰产栽培技术、桑蚕防病丰产优质技术、桑树病虫害防控技术、省力高效大蚕地面育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率逐步提高,大大提升了当地蚕农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蚕茧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2 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1 主要问题

2.1.1蚕桑生产模式较为传统、发展成本上升来宾市大部分蚕区主要以自然户为生产单位,多采取粗放、单一、低效的传统饲养生产模式,生产区域分散、规模小,劳动力成本高。例如2008 年,农工价格30 元/d/人,蚕茧价格17 元/kg。2020 年,农工价格100~120元/d/人,蚕茧价格31元/kg。蚕桑生产效益缩水显著,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不愿从事劳累且收入不高的蚕桑产业,使得蚕桑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亟需转变现有生产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2.1.2蚕桑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率较低 据测算,来宾市每年产生蚕沙、废弃桑枝累计多达200万t,蚕沙、废桑枝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模式推广困难。目前来宾市蚕沙无害化集中处理利用率不到20%[2],对蚕桑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来宾市农业科学院在忻城县红渡镇马安村板江屯建立12座120 m2蚕沙集中处理示范区,用于解决养蚕环境污染问题,但蚕农接受率低,推广应用滞后。蚕沙中含有大量病原物,如处理不当会导致蚕病暴发,给蚕农造成损失。来宾市蚕丝被、桑叶茶、桑果酒等的蚕桑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小有成效,但不成规模,知名度不高,占市场份额极少,蚕桑药用研发方面空缺。

2.1.3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据统计,2021 年来宾市鲜茧产量达5.21 万t,而蚕业科技人员仅为11 人,按照国家蚕桑基地县建设需求,来宾市蚕业每万吨蚕茧配备科技人员4人的标准,远远低于标准水平,人才现状与行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匹配。同时蚕业人才出现断层,部分产业技术人员逐渐转行,部分产业人才即将步入退休行列,已成为影响蚕桑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来宾市蚕桑产业急需足够的科技人才支撑,才能确保其可持续稳定发展。

2.1.4“人蚕共居”饲养模式依然存在 来宾市农村养蚕设施简陋,传统的“人蚕共居”现象依然存在,仍有20%左右的农户还达不到种桑养蚕基本的技术要求,这也是来宾市桑蚕生产量小、质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2.1.5桑树老化严重,产量低叶质差 来宾当地桑树种植年代已久,桑树老化严重,产量低叶质差,政府对桑树品种更新改良投入少,蚕农也不愿意自掏腰包,桑树品种改良示范受阻,导致桑树产量低、桑叶质量差、蚕茧质量不高,平均每667 m2桑园产量不到2 100 kg。

2.2 面临的挑战

2.2.1产业间竞争加剧 据来宾市农业部门统计,2021 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100 000 hm2,甘蔗种植面积118 666.67 hm2,果园面积为733 333.33 hm2,桑园面积为24 680 hm2,桑园面积远远低于其他作物的面积。来宾是广西乃至中国重要的蔗糖产地,国家支持力度也比较大,正在打造糖料蔗产业集群,水果等其他农作物发展也较快,蚕桑产业和其他产业间的竞争加剧。由于蚕桑产业兼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两方面,技术上相比单一的种植业更加复杂,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再加上蚕桑产业容易受到市场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导致蚕农容易毁桑弃蚕,如象州县挖桑种果现象普遍。

2.2.2家蚕人工饲料育基地示范推广受阻 家蚕人工饲料育是中国蚕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该饲育方式不受桑树生长、不良气候条件及各种污染影响,有利于促进蚕桑产业向规模化、省力化、工厂化转型升级。2020—2021年,来宾市相继在忻城县、象州县、兴宾区建立了家蚕人工饲料育基地,并通过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基地完善建设和示范推广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新建的忻城红渡镇人工饲料育基地,蚕房面积约120 m2(可养小蚕约250张)、配备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加上采购相关养蚕设备,需要投资约35 万元。该项目的建设资金及后期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运用的蚕种、饲料等物资的来源主要是科技项目经费与基地负责人自筹,所筹措的资金远不能满足规模化、省力化基地的建设需求。目前该基地是来宾市规模化蚕人工饲料育运用较好的示范点,忻城红渡上浪示范基地、兴宾区七洞乡等示范基地等因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养蚕设备紧缺等因素,无法持续开展规模化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应用。

2.2.3农药中毒威胁蚕桑产业发展 来宾市的水果种植面积扩张较快,蚕桑生产区域出现了大片的果园。果园用药、甘蔗专用药肥、甘蔗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导致养蚕环境污染,家蚕微量农药中毒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如2017 年桥巩2 hm2桑树被农药污染;2017年武宣发生蚕上蔟时大面积死亡现象(疑似中毒事件),损失1 500张蚕;2018年安东乡罗姐种养专业合作社小蚕共育室的桑园被果园用药污染,造成损失小蚕900 张;2020 年忻城县、兴宾区面积33.33 hm2以上桑园受到不同程度农药污染,严重的一年内无法养蚕。农药污染事件对养蚕收益和产业稳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已经威胁到来宾市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4管理机制欠缺制约蚕业市场健康运行 由于某些蚕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各县蚕桑主产区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出现生产的蚕种质量不达标或者蚕卵重量不够的现象,严重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损害了广大蚕农的切身利益,给蚕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蚕茧收烘市场不规范,没有按照国家(或者广西)鲜茧收购标准收购,专收毛脚茧,抢茧源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鲜茧茧质差、解舒差、出丝率低,给茧丝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3 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生产上宣传推广力度,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培训宣传与示范推广,在促进蚕桑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推广蚕沙无害化堆肥技术、节本高效小蚕共育技术、使用叠框及省力化二回育技术、杂交桑园密植速成丰产栽培技术、桑蚕防病丰产优质技术、桑树病虫害防控技术、省力高效大蚕地面育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当地蚕农的蚕桑技术水平,改变传统种桑养蚕的模式,使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蚕茧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提高贫困户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拓宽增收渠道,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3.2 加快资源多元化应用,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各级党委、政府,尤其主产区之一的忻城县要加强对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产业工作的领导,引导社会资本从事蚕桑产业资源综合开发。加快培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发展小蚕共育户、种桑养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以及蚕桑专业合作社等[3],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引导茧丝绸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蚕茧生产基地,全面提升蚕桑生产经营模式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4]。加强对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产业工作的支持,增加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研究投入,充分挖掘蚕桑资源,将蚕桑生产融入大农业。

3.3 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根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工作任务,围绕产业技术指导、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领域对忻城县开展精准施策、对口帮扶,充分发挥国家科技特派团在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把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科学技术成果带到忻城县转化,带动当地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蚕桑生产的发展,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蚕桑生产必须向规模化、省力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4 改进饲养模式,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来宾市忻城县从2020 年开始,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采取“项目示范+自行改造”模式,鼓励蚕农走产业化经营,改变“人蚕共居”的落后模式,引导蚕农建设专用蚕房,推广省力化蚕台育、建设简易养蚕大棚,推广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省力化自动上蔟和机械采茧技术,规范消毒防病操作,减少蚕病发生率,提高养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效益和竞争力。

3.5 实施桑园低产改造,提质增效

2020 年来宾市忻城县根据《忻城县2020 年桑树品种改良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在城关镇等12个镇(乡)实施桑树品种改良示范项目,采取“示范改良+自行改良”模式,种植桂桑5 号、桂桑6 号和粤桑120号等耐旱、耐高温、抗逆性强、产叶量高的桑树优良品种137.13 hm2,投入资金100 多万元。2021 年6 月已经可以采摘优质的桑叶喂蚕。据调查,该地每667 m2桑园年产桑叶量提高10%以上,每年鲜茧单产提高19 kg以上,每667 m2桑园年增加收入950元(按鲜茧50元/kg计)以上,由此证明通过桑品种改良可显著提高桑蚕产业经济效益。

3.6 加强领导,保面积稳产量

政府应加强对蚕桑产业工作的领导,完善行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确保来宾市蚕桑产持业续稳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比率,加强对规模桑园、低产桑园、蚕沙池、现代化标准化蚕房、蚕农大蚕房和示范基地等建设力度。激励能人加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蚕桑保险制度,稳定蚕茧及产业产品价格,促进与其他经济作物(如水果)的均衡发展,提高蚕桑业抵御风险能力。

3.7 加强人工饲料饲养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助力生产提质增效

2019年巴贝集团宣告攻克人工饲料养蚕的难题后,江苏、浙江等东部发达省份再次掀起了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热潮。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在无菌化的环境内饲养,可以有效隔绝细菌和病毒的侵扰,解决困扰人们已久的蚕病问题。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可以降低蚕对桑叶的依赖程度,蚕农不用既照顾桑园又养蚕,养蚕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劳动力需求下降,提高了生产力。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具备许多桑叶养蚕所没有的优点,能够解决许多传统养蚕方式所面临的问题[5],为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8 科学防范家蚕农药中毒,促进蚕业安全生产

桑园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有些害虫携带病原还会与家蚕交叉感染。要合理布局规划,避免成片的桑园夹花种植其他农作物,加强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各有关部门要与林业部门加强联系,也要及时与周边农户沟通农药施用情况,互通信息、形成协调机制。限制药肥添加的种类,在土壤中消解慢的农药不可添加到肥料中,限制使用对蚕残毒期长的农药,做到从源头控制农药的使用和添加,尽量减少因施农药而中毒的事件,给予蚕桑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3.9 完善管理机制,确保蚕桑产业健康运行

政府应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尽快出台蚕茧流通管理政策,规范市场收烘秩序,同时做好加工、收购企业监管工作。拒收毛脚茧,全面提高蚕茧质量和生丝等级,以企业、茧站、共育户、茧农为主体,组建蚕桑生产协会,协调企业、茧站、共育户、蚕农各方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协调制定收茧价格,促进行业自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蚕桑标准化生产,采取“公司+基地+蚕农”的合作发展模式可以形成利益双赢机制。

猜你喜欢

来宾市蚕农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来宾市中学篮球教学影响因素研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躲雨
来宾市成为广西第五个完成第二轮修志评稿任务的地级市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来宾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
孩子心中的亲奶奶:记来宾市兴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梁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