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参与度提升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
——以杭州和睦湿地公园为例
2022-02-11厉滨恺
厉滨恺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1 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对优美自然环境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城市湿地公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湿地公园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且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1]。一般情况下,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公众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根据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运营的实际情况,许多城市湿地公园的公众参与度相比其他城市公园较低,对许多市民来说,城市湿地公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后,笔者将影响城市湿地公园公众参与程度的因素分为日常游憩功能、配套活动场地、社会交际功能以及自然教育功能。当然,上述因素之间并非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甚至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实际的规划中需要统筹考虑各项因素,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1 日常游憩功能
对城市湿地公园来说,日常游憩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许多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不合理和缺乏独特性,缺少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让原本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城市湿地公园更加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对于周边居民来说,城市湿地公园应当满足他们的日常游憩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园的规划建设以及后期运营管理做出合理的调整。
2.2 配套活动场地
活动场地的设置是满足现阶段城市居民对城市湿地公园使用需求的另一重要因素。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忙碌的工作以及与自然环境的日益分离,成为城市居民中糖尿病、肥胖、失眠、抑郁症等慢性病或心理疾病不断增加的诱因[2-4],原本被长期忽视的居民健康问题应被逐渐重视。现阶段城市湿地公园不仅要承担“城市绿肺”的功能,也应作为居民生活的配套为居民提供晨练等活动的必要空间,拓宽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边界,更好地利用这一城市中不可多得的原生态绿色空间。
2.3 社会交际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的优越自然环境和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它具备了成为非常优秀的家庭和社会交际空间的潜力。但目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往往欠缺对城市湿地公园社交和家庭交际功能的重视。事实上,由于城市湿地公园相比于传统的城市公园有更大的地域面积和更加复杂的空间环境,因此,会带来更小的游客密度和更加丰富的可塑性,可以为不同的游客提供更具私密性的空间。不管是闲暇时间的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会,城市湿地公园都应当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场所,包括必要的餐饮住宿服务等,满足城市居民短途旅行等需求。
2.4 自然教育功能
对许多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城市湿地公园是他们难得的可以较为轻松接触自然的机会。城市湿地公园中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孩子们获得自然教育的宝贵机会,而现有的城市湿地公园在建设中往往会忽略这一需求,没有在自然教育方面下功夫,导致区域自然教育资源的缺失,这也是城市湿地公园公众参与度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对香港湿地公园等优秀城市湿地公园案例的调研,完善的自然教育功能对城市湿地公园功能的发挥是极其重要的。
3 基于公众参与度提升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对策分析
3.1 提升公众归属感
场地的归属感是公园带给周围居民甚至是整个城市居民最直观的印象。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提升居民对场地的归属感至关重要。参考周围社区的区域化元素或者整个城市的地域化元素,对居民归属感的提升大有裨益,而在设计中将居民的需求因地制宜地考虑在内,更是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周边居民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日常游憩使用需求需要应重点考虑在内,相关游线的设置、游览设施的布置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出调整。此外,城市湿地公园的营建还应在文化内涵上下足功夫,挖掘周边场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应用在场地中,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应积极征求居民的意见,引导居民参与到城市湿地公园共建共享的进程中来。
3.2 合理设置活动场地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大面积绿地,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城市湿地公园成为了一个天然氧吧。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为居民提供优越的休闲健身场地,进而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活动场地的设置需要兼顾生态保护和居民需求,根据周边居民区的分布和场地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降低居民的使用成本,提升居民的使用频率。
3.3 逐步渗入城市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利用场地的优越自然条件,为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群体提供多元化的交际空间。周边的家庭特别是带孩子的家庭和老人是城市湿地公园最重要的使用者。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对于场地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这个场地需要尽量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情侣们需要的是远离人群的相对私密的领地,孩子们渴望能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具有探索性的空间,老人们喜欢结伴、唱歌、打牌或者健身的场地。场地的宽度和广度、复杂的地形和繁茂的植物为游客提供了兼具优美环境和低密度的场所,无论是周末的家庭聚会、朋友的约会,还是远足旅行、自然探索,都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找到理想的场所。在具体的规划中,应当了解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结合城市湿地圈层保护的原则,在湿地的外围不影响整体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渗入城市功能,设置经营场所和社会公共场所,合理提升场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补足城市自然教育
城市湿地公园可能是城市中最接近原始自然的场地,又因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补足城市儿童自然教育严重不足的效果显而易见。对城市居民来说,频繁接近原始的自然显然难以实现,而城市湿地公园毫无疑问是非常合理的替代品。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尽量考虑儿童自然教育的需求,制作专门的标识系统,开辟专门的具有安全保障的自然教育路线或教育基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注重自然教育内容的选择,利用场地的多样性,创新自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开设自然博物馆等场所,策划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为周边城市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成为区域自然教育的中心并向外形成辐射效应。
4 基于居民参与度提升的杭州和睦湿地公园规划
4.1 区位分析
和睦湿地地处杭州市余杭区和睦街道,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南端,是杭州通往沪、苏、皖的门户。近年来随着未来科技城的兴起,余杭地区的人口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城市的范围不断地向外拓展。和睦湿地与北部的未来科技城、西部的南湖公园以及东部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重要节点都相距不远,地理位置优越。
4.2 现状分析
场地位于杭州西侧,距离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的距离较近,场地周边的人口基数较大,但人口组成复杂,有未来科技城的白领、大学生,也有数量不少的村民,不同人群对场地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对场地的规划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场地内因长期缺少科学的管理,生态环境恶化,民居的数量过大,导致整体景观风貌不佳,游客量较少,难以满足公众自然游憩、科普教育方面的需求,整体缺乏活力,很难让城市居民有归属感。场地内缺少运动场地,而周边的居住小区数量较大,难以满足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和睦湿地周围分布了较多的中小学校,群众基数较大,而场地内现有的景观和设施也很难满足公众对自然教育的需求。整体来说现状场地与外界城市的功能衔接较差,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周边居民不愿在场地内进行相关游憩活动,更难以吸引其他区域的市民进行短途旅游,公众参与度较低。
4.3 对策分析
4.3.1 改善游憩功能,加强自然教育。和睦湿地所在区域是城西科创大走廊重要的生活居住板块,区域内的休闲游憩功能都亟待增强。应构建多层级的公共空间系统,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空间。和睦湿地公园内的自然湿地、广场、林荫大道、栈道、休闲步道能够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多种游憩方式,打造适应生态、慢行、广场、商业、民居等不同功能的多样滨水空间,成为整个水乡的景观骨架,通过广场、绿地、公共建筑等构成景观网络,使生态、景观与用地价值有机捆绑在一起。策划林间的晨练、夜跑活动,吸引周边的老年人或是热爱运动的居民参与;在相关节日期间策划相关的文化活动,营造节日氛围,吸引周边甚至更远范围内的居民等,使和睦湿地公园成为区域内的生态旅游中心。在附近居民较多的地段,应根据场地的条件设置合适的运动场所,满足居民日常锻炼的需要。
场地内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鸟类、鱼类动物的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也相当可观。湿地博物馆、湿地展览馆以及原生的自然湿地可以为孩子们提供绝佳的自然教育场所。还可以根据季节和大众的喜好策划观鸟、自然探索等相关活动,吸引居民特别是孩子们到湿地公园中体验。最初起步阶段可以从比较容易操作的亲子家庭活动开始,设计一些观鸟、认识植物为主的活动,穿插一些互动游戏[5]。
4.3.2 渗入城市功能,带动公众参与。公园内原有的空间环境较为复杂,项目内分布了较多的村庄民居。位于项目北部的万景片区部分民宅已经被拆迁,但区域内的居住密度仍然较大,环境保护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隐患;东部片区存在较多的2~3 层平房,村民聚居地较为分散,建筑密度相对较小;项目西部的民丰片区部分区域已经被征收并进行低密度的开发。在处理这些村庄和民居时,尽量避免大量的拆建,对这些民居进行合理改造后进行利用。对建筑密度过大的地区,应降低建筑密度,依据区域面积设计合理的居住人数,控制区域人流量,保护湿地环境、动植物,但应注重传承延续原住民的文化、历史、民俗,保持和睦特色。对公园采取圈层保护的策略,在严格划定核心保护区的同时,在公园与城市接壤的区域渗入城市功能,形成生态性突出的公共服务圈,改变原本城市湿地公园和外围城市空间割裂的现状,将绿色区域和谐地融入到城市整体环境中。
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并引导居民参与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进程中,让他们不仅是一个游览者,更是建设的参与者。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增补园内必要的功能设施,在休闲游憩区内利用原有建筑格局增设休闲健身场所、科普博物馆、收集设备、办公场地、公共厕所等基础公共设施,完善公园功能属性,使得城市功能和湿地公园之间实现有机结合,消弭场地的割裂感,提高公众的参与率。
5 结语
为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需要因地制宜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提升居民的归属感、满足居民的游憩功能、渗入其他城市功能和补足城市自然教育等方面下足功夫,统筹规划,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提高公众的参与率。此外,在具体的规划设计建设中,应积极征求居民的意见,并引导居民参与到城市湿地公园共建共享的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