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与转化市场发展模式和障碍
2022-02-11郭彤彤张扬袁榕曼
郭彤彤 张扬* 袁榕曼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16;2.华威大学,英国 英格兰华威郡 CV47AL)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是世界农业发展竞争的焦点,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开展一系列措施鼓励对种源、农机装备研发以及自动化农业技术的创新,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投资力度,推动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因此研究农业技术市场化在当前农业生产环境下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又因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因此,促进农业发展必须依赖先进有效的科学技术。农业技术推广能够将先进农机技术不断下沉到市场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积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但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深刻剖析存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提高农业推广质量、促进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农业科技推广及成果转化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市场化及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面临的障碍与困境,指出农业技术市场化可能研究的方向。
1 农业技术推广内涵厘定
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标志,是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而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又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更新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以完成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突变。[1]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旨就是对传统农村科学技术加以宣传,提升农村的产出效益,从而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以解决好“三农”的问题。
农业技术市场是指农业技术成果转让以及交换关系的总和,涵盖了技术商品从开发到应用的全过程。农业技术市场是经济和科技的桥梁,通过加快科技的传播和普及,增强现代科技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能力,为企业增添活力,促进科技人才的流动。[2]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狭义上来讲,农业技术推广就是通过服务、行政命令等方式,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并实践,以此达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广义上来讲,农业技术推广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在农村培养技术人才。既传播农业技术,又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及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3]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模式已经不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陈忠卫[4]提出“市场导向型”科技推广模式,该推广模式能够缩小科技成果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距离,有效弥补“政府主导型”推广模式的不足,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市场导向型”科技推广模式是在引入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上,围绕科学研究产业化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所构建出的新型模式。
2 农业技术推广市场化进展
2.1 农业技术推广市场化:实施组织与模式
2.1.1 推广模式的构建
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政策、科技以及投入三者配合,将现代农业发展出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实现这一转化,必须要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需要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政府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中国农业市场化的发展,仅仅依赖政府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难以实现快速发展。近年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取得了良好反响。
目前,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差异,农业科技领域已经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推广模式。关于推广模式的构建,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看法。刘华恩[5]指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需要由推广的目标、对象、内容、组织、特征、策略方式这五部分组成。杨宇等人[6]认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推广的理念、内容、方法、主体和客体的组合。在对模式构建探讨的基础上,国内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推广农业技术模式,科研成果通过企业转化,形成了政府主导下“自下而上”的市场化推广模式。[7]
2.1.2 推广模式的优化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部分学者提出应在原有推广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推广模式。陈忠卫[8]提出农业科技推广与市场对接,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构建出自下而上的推广模式。持续对推广模式进行优化,并充分考虑经济、生态等效益,提出多元优化模式,即在原有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并对相关机制进行完善,提高农民素养和积极性。[9]囿于农业的时空刚性,对于农业技术的类型应进行合理分类。崔俊敏[10]提出农业技术应分为公益型技术、市场型技术以及混合型技术(即公益和市场结合型技术),针对农业技术的不同类型构建较为合理的推广模式及综合交错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机制,即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个人、社会等积极参与机制,引导各部门和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基础上,钟翠[11]针对湖北三峡移民安置区的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两种较为合理的优化方案,一是对于农业技术相对发达地区,利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方案,为农户提供综合咨询服务,以推广高新技术为主要目的,逐步提高非政府模式所占比例。二是对于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采用混合农技推广模式,即以项目推广为主、“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为辅方式,以此促进农业发展。
2.1.3 推广模式的创新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模式探讨,大多数学者建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资本对农业研究的合理流入,减少技术应用障碍,实现技术资本的有效结合。关于推广模式的创新,要鼓励农业院校和企业创建专业技术推广公司,将实验技术转变成农业生产技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型农业。张季秋等人[12]认为要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收入的提升,应建立政府、企业、农业协会、高校和农民合作共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逐步适合农业科技市场化要求,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市场化路径。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服务体系应当从政府职能、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发挥农业科技公司职能等方面推进,通过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陈海霞等[13]学者又从现代高效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需求视角分析,认为要通过市场化对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展开研究,充分发挥推广主体的作用,满足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创新性的提出“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2 农业技术推广市场化:障碍与困境
2.2.1 缺乏科技推广的推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面临诸多问题,在传统模式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具有单一性、垂直化、松散化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政府主导型”模式使得政府部门成为农业科技的直接推动者,科技推广的推动力也相对匮乏。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推动力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潘江鹏等人[14]指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公司存在创新能力以及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基于农业推广视角,农业科研部门对于研究成果的可行性研究相对缺乏,出现了部分成果与农民需求脱离,研究成果的先导性及创新性较弱,缺乏实用性的现象。因此,难以产生强大的技术推动力,进而影响成果转化。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视角,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表现出一种”线断、网破、人散”的低落状态。另外,农业科技人员占比较低,且当前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运转机制不活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推广部门难以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技术有偿型服务难以实行,所以政府承担了农业技术的使用与推广的相关费用。在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之下,我国农业技术市场的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农业技术市场体系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发展滞后。若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会阻碍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为了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依托互联网平台,农业技术采取信息技术的方式推广逐步成为了新的趋势。但于爱华等人[15]通过计量方法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国内有关“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及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尚不充分,缺少对于成效的定量分析研究,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有待加强。
2.2.2 农业技术缺少购买力
我国农业技术市场缺少购买力,存在科技推动力不足以及购买力低下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不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要求。[16]我国农业科研主要由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完成,但二者均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另外,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最终接纳者,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文化素养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17]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无法熟练操作高技术水准的农业技术,又因为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能满足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一步传播[18],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购买力。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农业技术的合理推广。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进展
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模式
农业科技成果的合理转化不仅要促进转化率的提升,还需要增强对成果的接纳能力。国内学者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模式构建主要从必要性、可行性、实现障碍和创新路径等方面分析,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模式。
杨天桥[19]在对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究的基础上,提出市场型转化模式(科研单位+技术市场+农户)、基地型转化模式[科研单位(科技承包集团、科技示范基地)+农户]、产业型转化模式(科研单位+企业或农户)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认为农业技术的市场化程度决定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程度,因此提出大面积集团承包模式,鼓励农村技术市场的扩展和创新,对高技术,特别是高效益农业项目进行有偿培训。熊桉[20]认为农业科技成果需要通过内生模型来促进自身转化的完成,在此基础上创新性提出各种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一是利用“科研机构+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转化模式对经营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二是通过“科研机构+政府技术推广部门+农户”转化模式对公益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三是运用“科研机构+转化推广基地+农户”转化模式对准公益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郭淑敏[21]提出“四位一体”协同转化模式,以政府、农业研发机构、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组成的政研企产协作联盟协作完成。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农业研发机构对其提供技术支撑,大型农业企业负责开拓市场,并以农业高科技园区作为示范推广基地来促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障碍与困境
3.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
我国的农业科技和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较低,存在农业生产资源和科技资源的浪费,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呈现“双低”局面。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其原因是农业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合理推广,转化周期较长,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22]且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支持。由于政府投入具有资金不足、更注重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特征,致使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商品化率较低,“闲置技术”在技术市场中的比重居高不下,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中可产业化的成果有效供给不足。[23]
顾海英[24]认为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成果可以通过市场作为媒介,实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和补偿制度尚未健全,而其自身属性的制约又进一步弱化了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25]而农业市场化程度对科研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在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应实行“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策略。[26]
3.2.2 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吸纳能力薄弱
目前,在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中,显在成果求大于供,潜在成果供大于求,因此,潜在成果转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快速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业企业以及农民自身,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收和引进能力薄弱,又因为我国农民分散经营、科技文化水平较低且收入增长缓慢的特点,对农业科技的吸纳能力较弱。薄弱的吸纳能力导致供给主体成果的闲置浪费,增强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主体进入技术市场的阻碍力度,从而形成成果有效但需求不足的两难局面。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转化的主要诱因就是市场盈利性,而技术是否被采纳取决于技术的自有特征,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推广率依赖于潜在接受者个人特质和社会推广制度。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偏低,较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因此在目前已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对市场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总体研究成果中占比较小,“冷型成果”较多[27],从而导致农业技术吸纳能力不强,农业技术市场的盈利性较低。
4 农业技术市场化可能研究的方向
对于农业技术市场化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大部分学者首先关注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其次是农业成果转化。未来可能有以下几个方向:(1)对于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模式探讨,就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资本对农业研究的合理流入,减少技术应用障碍,实现技术资本的有效结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2)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存在成果和应用不匹配,好的技术难以应用到市场中,因此如何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推广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3)在广阔的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将会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因此借助互联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是未来趋势。(4)关于研究某些具体措施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或者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以及可行性研究相对较少,对策应落地可实施。通过对农户调查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可以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