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域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与建议
——以河池市凤山县为例
2022-02-11夏雪芳牙韩良骆相华林波陈赶林
夏雪芳 牙韩良 骆相华 林波 陈赶林*
(1.凤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 河池 547600;2.凤山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河池 547600;3.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加快发展中医药等健康服务业。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以推进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2019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到2022年,基本建立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2]2022年2月,《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不断释放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加快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构建广西特色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河池市委市政府也印发了《河池市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6年12月,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凤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凤山县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富民行动扶持激励政策》,将中草药列为特色扶贫产业来扶持,“十三五”期间,凤山县中药材产业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延长产业链方面还有待加强,与高质量发展相比还存在差距。本文通过深入调研河池市凤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凤山县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广西区域县区(市)中药材产业产加销一体化,为推动广西区域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1.1 地理人文环境情况
凤山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市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侧,东连东兰县,西邻凌云县、乐业县,南和巴马瑶族自治县接壤,北与天峨县交界,因县城景观“环山似凤、环凤皆山、屏翠丹峰、凌霄欲飞”而得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也是滇桂黔石漠片区广西区中心县。全县耕地面积14632 hm2,森林面积1457 km2,森林覆盖率达83.8% ,平均气温19.7℃,年总降雨量1628.9 mm。全县总面积1738 km2,辖3个镇、6个乡、1个街道办,95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1339个村民小组,2371个自然屯。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6.98万人,有壮族、汉族、瑶族等世居民族。[3]2019年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2020年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1.2 山地地质资源独特
大地构造格局属广西山字形构造反射弧西翼与横断山脉东延的结合部。凤山县地处北回归线24°42′附近,接受了北回归线边缘的阳光、月光、星光特殊的光电磁场,属于地磁高斯相对集中的地区,水质达到一级饮用水标准,有机质达到5.6%以上,空气清新,负氧离子高达2万~5万个 / cm3,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是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的净土,也是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宝地,更是发展中药材大健康产业、旅游养生的圣地。
1.3 气候资源得天独厚
凤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暖夏凉,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日照达1358.6 h,年平均气温19.7℃,大于10℃活动积温6173℃。日均温稳定在10℃以上的连续日数达280~320 d,无霜期350 d以上。太阳年总辐射为92.31 kcal/cm2,一年中7月总辐射最大为10.7 kcal/cm2,1月辐射量最小为6.67 kcal/ cm2,年日照时数为1399.8 h,年平均降雨量为1628.9 mm,雨量集中在7月,达313.6 mm,最少的1月为20.8 mm,年平均蒸发量1346.3 mm,小于降雨量,年蒸发量占降雨量的80%以上,境内80%的山地海拔800 m以上,昼夜温差10℃以上,山地垂直气候特征明显,空气湿度为79%,有利于中药材生长及其产量的形成和产品质量的积累。
1.4 林下资源丰富
凤山土地肥沃,富含有机质,森林面积为1457 km2,森林覆盖率达83.8%。[3]林地资源丰富,其中杉木 3.07×108m2、八角 1.47×108m2、油茶2.4×108m2、核 桃 2.2×108m2、板 栗 3.2×107m2,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约有5.3×108m2。已开发林下面积约25%,其余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空间优势。地方名特产品有茶油、大红八角、核桃等,是自治区茶油生产基地、自治区核桃良种基地。丰富的林下资源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空间资源,发展中药材不占耕地不抢粮,有效实现一地双收,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增长。
1.5 道地药材品种资源丰富
凤山是生物多样化区域,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地理环境,凤山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丰富,品种达1000多个。其中凤山民间使用的野生中草药偏方达500多种,《凤山县志》记载常见的47个科94个种,主要有八角、金银花、五倍子、意茹(川谷)、山栀子、牛天冬、独角莲、走马胎、姜黄、灵芝、青天葵、红杜仲、何首乌、两面针、千里香、绞股蓝、金樱子、小叶榕、钩藤、鸡血藤、十大功劳、七叶一枝花、田七、山楂、山豆根、菟丝子、桑奇生、莪术等,但由于长期无序开采伐挖,只采不育,只挖不种,存量锐减,有的零星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偏野荒山,有的濒于灭绝,有的已灭绝。
1.6 中药材人工种植初具规模
2017 年以来,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凤山将中药材产业列为特色产业加以扶持,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鼓励群众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非粮坡地、坑洼地带发展中药材产业取得不错的成效,人工种植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凤山人工移栽野生管护的八角1.47×108m2,仿野生种植十大功劳(野生种子培育)8.87×106m2,山豆根(野生种苗培育)8.67×105m2,莪术(野生种子培育)1.47×106m2,火麻 6.67×106m2。
2 措施与成效
2.1 道地药材进行保护开发
目前,蓝莪术已发展到1.47×106m2,且含药量为同类品种最高,作为濒绝品种,凤山有可能成为广西及全国蓝莪术种源地。十大功劳,实行校企联盟,邀请区内外相关科研院所作为技术后盾,现已发展到8.87×106m2,成为产学研基地。山豆根已列入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收录为二级保护种),已发展到1.13×106m2。这3个品种均是凤山县道地药材品种。
2.2 基地建设成为小高地
开展“核桃林下种植十大功劳和林下养殖黑山猪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为广西科技示范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核桃生产管护技术“核桃林下种植中草药十大功劳技术”“十大功劳中草药种苗培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示范基地,成为相关科研院所研发基地;开展“石漠化地区核桃土壤及水肥资源高效研究与示范”,成为广西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的新基地。
2.3 科技研发取得新突破
凤山县挖掘林下产业的潜力,积极与区内外的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凤山县大力发展红桃K种植,研发团队研发出红桃K酒、红桃K茶等系列产品,并已注册“凤神花”凤山本土商标;《石山地区核桃林下套种十大功劳技术规程》制订为广西地方行业标准。凤山核桃林下种植十大功劳基地被评为广西第一批中药材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开展十大功劳花茶、果酒、果醋和功能饮品的研发;“珍贵药材多穗枝资源培育及开发研究”获得科技成果目录;凤山县道地药材八角种植基地被评为广西第二批中药材示范基地,该基地生产的八角已获得农产品无公害认证;凤山山豆根、凤山功劳木已获得名录外产品审定名单。
2.4 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实行粮药、林药套种,实施同地块发展2个产业,不争地不挤粮,取得林药(粮药、果药、药药)双丰收的效果。通过近三年探索,推出3个中药材产业套种种植模式,即石山区核桃林下套种十大功劳大约6.67×106m2,每667 m2年均收入3000~4000元;石山区核桃幼林套种山豆根3.33×105m2,每667 m2年均收入7000元以上;土山区八角疏林、新造幼林套种莪术8.67×105m2,每667 m2年均收入1500~2000元。这些模式既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提高土地效率,又持续增加种植户收入,既巩固发展生态效益,又促进增加经济收入,是“以长养短,以短补长”的长短结合的较好扶贫产业经营模式。
3 存在问题与分析
3.1 中药材产业投入持续力度不够
由于县级财政有限,依靠县级财政或自筹资金推动产业发展成效缓慢。“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脱贫攻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的产业种植企业或大户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有部分的产业扶持财政资金,但是大都限于微薄的奖补,对真正有潜力带动产业发展的大户、龙头企业扶持或奖励机制不够完善,对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十四五”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守好不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项目资金重点倾斜于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和示范点打造,尚未进入项目普惠阶段,对产业全面推动的杠杆力度还不够。另外,各部门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统一规划指导不够,协同作战不够,整体推进力度不够,部门联动效果不佳也是阻碍产业发展的原因。
3.2 中药材种植缺乏科学研判和合理规划
“十三五”期间,前两年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布局和规范化管理,群众种植中药材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出于拿到奖补而随意种植,中药材产业处于散、小、乱状态。近三年来,中药材产业越来越得到县党委政府的重视,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对于健康可持续发展依然缺乏科学研判和风险规避,有些中药材产业品种发展成本高、风险大、收益慢,每667 m2种植年投入就要几千元,收益回收要达3~5年,且存在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群众、合作社抗风险能力低。大部分群众更愿意选择短平快经济作物,当年种植当年收益的中药材品种更受当地群众欢迎,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导致产业发展不科学不平衡。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
3.3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缺乏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部分野生中药材被乱采滥挖和不科学保育繁育,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匮乏。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研判、规划和技术指导。农业农村部门作为指导全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部门,缺乏中药材种植方面的专门管理职责职能,其他部门均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现代中药材栽培理论与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不足,科学实用的配套栽培技术缺乏,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比较缺失,粗放的栽培管理依然是中药材生产的普遍方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中药材栽培技术的指导与培训等工作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3.4 产品初加工建设进度缓慢,精深加工企业较少,全产业链尚未形成
凤山大部分中药材产品限于原料,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目前计划延长产业链,但也仅处于初加工筹备阶段。在种植、管理、加工、销售方面均存在困难。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是保障中药材品质的关键环节,而凤山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偏少,规模小,配套生产技术和中药材储备场所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低。另外,凤山还缺少一个完善的中药材产业信息化平台,群众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了解不多,信息交换不畅,不利于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3.5 产业缺乏标准化体系建设,品牌培育力度不够
一是标准化建设欠缺。全县中药材从选种到繁育、栽培、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尚未形成标准化体系,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导致种植出来的药材品质难以保障。二是中药材品牌培育力度不够。全县中药材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都较多,但是在产品品牌的培育和打造方面还有待加强。中药材品质和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了品牌的打造和示范基地的建设,而部门和企业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品牌培育的进度。三是企业品牌有待提升。中药材龙头企业要有消化当地中药材的能力,生产出具有特色优势的产品,形成“拳头”产品,树立好企业品牌形象,才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引领,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把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道地、区域的丰富中药材资源优势,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打造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田园综合体有机结合,打造高规格中药材产业链。一是明确目标,组织专家研判,做好风险评估,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激活本土资源,培植发展主体,鼓励入股分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降低准入门槛,推进精深加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四是建立中药材产业信息共享平台,畅通市场、企业与农户的信息渠道,提高大家对中药材市场价格、供求方面的知晓率,以便及时把握发展机遇,提高其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产加销三产融合。
4.2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科学种植管护
中药材种质资源是中药材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是稳步推进道地药材基地建设的根本保障,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可以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4]一是收集和保护好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严禁对野生中药材乱采滥伐,对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实行统一收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做好道地药材优良品种的繁育,在药材原产地实行科学繁育确保品质优良。三是做好栽培种植,科学管理,监管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现象,为开发高产优质中药材系列产品提供保障。
4.3 实行产地加工标准化生产,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
中药饮片产业是现代中药产业链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的临床疗效及中成药等健康产品的质量。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与炮制作为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5]加快中药材产地加工,指导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把好中药饮片质量关尤为重要。一是加快推进初级加工,对中药材进行分级、干燥、炮制,生产成中成药制品。二是对于有特殊功效和用途的药材进行精深加工,对中药材的康养价值进行多功能多元化开发利用,拓宽研发市场。在生物医药方面,创新研发药片、药剂、胶囊等终端产品;充分利用中药材的药食两用性开发高附加值高端保健食品;利用中药材抗氧化功效研发高端化妆品。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带动作用,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4.4 科学引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建议有条件的区域与科研院所、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产学研用示范基地,通过引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共同推动中药材产业高科技、高水准、高质量发展。
4.5 完善中药材产业标准化体系,把好质量关,打造和树立品牌
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将品牌培育贯穿于中药材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一是采收前标准化。选定优良品种、繁育优良苗木、因地制宜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科学栽培、种植,统一管护和采收,保质保量并落实订单,确保农民收益收入,企业原料资源,发展才有盼头。二是产地初加工标准化。由于产地加工是确保中药材品质和药性形成的关键步骤,如果操作不当,将会对后期产品的精深加工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加工方法严格加工流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把控中药材质量。三是加快精深加工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通过打造产品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强化品牌效应,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