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海滩涂低盐水体条件下大型池塘斑点叉尾鱼回高效养殖技术

2022-02-11王明华钟立强姜虎成张世勇陈校辉边文冀马昊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滩涂鱼种斑点

王明华 钟立强 姜虎成 张世勇 陈校辉 边文冀 马昊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7;2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江苏南京 210017)

江苏沿海滩涂总面积达69.07万hm2,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25%,盐碱水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滩涂水产养殖发展潜力巨大[1]。江苏沿海滩涂大型池塘养殖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取得了较高的养殖产量和效益,特别是大型池塘淡水鱼养殖已发展成为较成熟的产业。但近两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大型池塘养殖受异育银鲫“鳃出血”发病严重、草鱼等常规鱼类销售行情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而斑点叉尾鱼回作为该地区大水面养殖中为数不多的盈利品种之一,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打开,其养殖规模迅速扩大。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punetaus)营底栖生活,其食性杂,较贪食,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江苏沿海滩涂斑点叉尾鱼回养殖面积在0.67万hm2以上,养殖斑点叉尾鱼回已经成为江苏水产养殖产业的新趋势。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盐碱水资源,发展特色渔业经济,对促进江苏省沿海大型池塘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优化沿海滩涂低盐水体条件下大型池塘斑点叉尾鱼回养殖技术模式,项目组在江苏盐城东台、大丰、射阳、连云港等地的4个试验点开展了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和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条件及试验时间

东台、大丰、射阳、连云港4个沿海滩涂试验点均远离城市和乡村,无城市废水、工业和农药污染。每个试验点各选取池塘2口,均为大型养殖鱼塘,具体面积见表1。池塘水深1.8~2.0 m,水体盐度在1.7~4.0。每2 hm2配备3 kW增氧机1台,每3 hm2配备投饲机1台。池塘四周设环沟,环沟水深2 m,滩面水深1.5~1.8 m。

各试验池塘在放养鱼种前15 d排干塘水,清淤,然后重新进水至滩面水深25 cm左右。用含氯30%的漂白粉(80 kg/hm2)进行消毒。池塘消毒5 d后,施用发酵过的鸡粪4 500 kg/hm2培肥水质。

2020年3月开始放养鱼种,当年将达标的试验鱼陆续捕捞出池,试验结束时采集数据。

1.2 试验方法

1.2.1 鱼种放养

放养的斑点叉尾鱼回鱼种均为各试验点上一年自行培育,并经当地检疫部门检测合格的大规格鱼种。鱼种体质健壮、游泳活泼、无病害、规格一致。于2020年3月20日放养鱼种。

鱼种放养前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2种:用盐度25~30的食盐水浸浴5~8 min,或用15~20 mg/L聚维酮碘浸洗10~15 min。可任选其中1种方法进行消毒,同时剔除病鱼、伤残鱼。操作时水温温差应不超过3 ℃。

各试验点的放养情况见表1。一般每公顷放养鱼种11 000~20 000尾,具体视鱼种规格、池塘水深和各地养殖品种搭配习惯来调整放养密度。如果池塘规格较小,水较深,则放养密度较大,同时搭养规格大小一致的鲢、鳙鱼种。如果搭配放养草鱼或鲫鱼,可根据实际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来确定放养密度。主养的斑点叉尾鱼回鱼种放养时间为3—4月,搭配养殖的鱼种于上一年年底或当年春季一次性放养。

表1 江苏沿海滩涂大型池塘斑点叉尾鱼回放养情况

1.2.2 饲料投喂

(1)饲料选择。选择粗蛋白质质量分数不低于30%,且动、植物蛋白质量比为1∶1的浮性配合饲料,以斑点叉尾鱼回鱼种专用配合饲料为优。鱼种刚放养时规格较小,最好选择蛋白质质量分数在36%以上的饲料。

(2)投饲量。鱼种放养后立即进行驯化引食,日投饲量通常按鱼总体质量的3%~4%计算,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水温和天气情况等进行调整,当水温较高、水质较好时可适当增加投饲量,反之则适当减少投饲量。

(3)投饲方式。大型池塘每3 hm2配备投饲机1台,用机械喷撒的方式投饲。投饲应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当水温高于18 ℃时,每天投饲2~3次,每次投喂20~30 min。避免投喂受潮、发霉、生虫、污染、腐败变质的饲料[2]。投饲时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

1.2.3 日常管理

养殖水源无污染,保持池塘水体溶解氧在3.5 mg/L以上,pH为6.8~8.5,透明度在30~40 cm,池塘水色以茶褐色为佳。坚持早晚巡塘,清除池塘内外的杂物。观察水质变化、池鱼的摄食情况和天气状况,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一旦发现问题,应迅速采取加注新水、启用增氧机等措施解决。提倡生态防病,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预防病害,多用生物渔药、中草药,少用抗菌素、抗生素。

1.2.4 起捕时间及捕捞方法

沿海滩涂养殖都是大水面,其起捕方法与内陆养殖池塘有所不同。在上市初期的8—9月,可利用鱼的摄食习性,暂停其他食台的投饲,只选择在1个食台周围使用搬罾,先捕捞、销售部分规格较大、达到上市标准的成鱼(俗称“炮头”),留下规格较小的鱼继续养殖,养至年底达标后捕捞上市。具体方法是:捕捞时将鱼群集中到深水处,拉网分段起捕,之后,将池水降至环沟水位以下,将池中剩下的小部分鱼集中到环沟内进行干塘捕捞出售。

2 结果

2.1 养殖产量

各试验点养殖池塘产量见表2。从收获情况看,各试验点成鱼的平均规格均在1 250 g以上,成活率达95%以上,平均饲料系数为1.51。

表2 各试验点养殖池塘收获情况

2.2 养殖效益

各试验点的养殖效益见表3。从试验结果看,4个试验点的平均单位面积效益均在70 000元/hm2以上。

表3 各试验点的养殖效益 单位:元/hm2

3 讨论

3.1 沿海滩涂低盐水体条件下大型池塘的水质调控

本试验中,4个沿海滩涂试验点均远离城市和乡镇,水源基本达到健康养殖标准,且在每次进水前,均按相关要求进行了有害物检测,确保养殖水体无污染[3]。2—3月份,将池塘水位(滩面水深)控制在45 cm,环沟水深控制在1.3 m;4—5月,将滩面水深在1.5~1.8 m;6月份以后,将滩面水深逐步加至1.8~2.0 m。5—6月,每月换水1次。7—9月为投饲高峰期,每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换水时间和换水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遇连续下雨天气应及时排水,保持正常水位。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池塘底部水质容易恶化,可施用光合细菌、“双效底净”等微生物制剂加以改良[4],施用微生物制剂的前后3 d要避免使用消毒剂等药物。保持池水清爽,可采取泼洒生石灰等措施调节水质,水体透明度宜保持在35~45 cm。

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对检测结果异常的水体,可使用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进行调节,改良底泥的微生态环境,抑制病原菌生长,从而减少鱼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3.2 沿海滩涂低盐水体条件下大型池塘斑点叉尾鱼回养殖病害防控

斑点叉尾鱼回抗病力较强,在养殖过程中应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重点对肠套叠、肠道败血症和水霉病进行防控,做好投饲、水质管理等工作。投喂的饲料须营养全面,粒径大小适宜,不能过量投喂,也不能投喂霉变、质量差的饲料。同时营造优良的水质环境,谨慎使用刺激性药物,减少斑点叉尾鱼回的应激反应。养殖期间要经常进行水质监测,适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溶解氧不低于3.5 mg/L,透明度保持在30~35 cm。在鱼类生长高峰季节,每10~15 d加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25~30 cm。每20 d用生石灰(150 kg/ hm2)全池泼洒1次。定期消毒,消除水体中的病原菌。定期采用拌饵投喂的方式给斑点叉尾鱼回内服维生素、保肝护胆药,以增强其体质。4—5月是斑点叉尾鱼回越冬后进入正常投喂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该鱼暴发性疾病频发的季节,随着气温的回暖,水体中有害致病菌的数量也快速攀升,加之此时早晚温差较大,气候反复无常,水质变化剧烈,会加剧鱼体的应激反应,因此要注意采取适当的防病措施。

防控肠套叠的关键是在越冬过程中不能完全停止投饲。为防止越冬后的斑点叉尾鱼回体质过差,应在冬季天气晴好时少量投喂沉性颗粒饲料。早春时节,天气回暖,此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投饲量。因为经过1个漫长的冬季,鱼的肠胃虚弱,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加上斑点叉尾鱼回贪食的习性,如果此时盲目加大投饲量,则鱼的肠道短时间内会囤积食物,很容易出现前部的肠道被后部肠道外溢包裹的现象[5],即肠套叠。

水霉病是1种继发性感染疾病,水温较低的早春和晚冬是该病的发病高峰季节,在水温25 ℃以上时则较少发生。斑点叉尾鱼回属于无鳞鱼,体表缺少鳞片的保护,外界病原菌容易入侵鱼体,同时,物理刺激也容易对鱼的皮肤造成损伤,且不易修复。斑点叉尾鱼回的背鳍、胸鳍长有硬刺,在高密度养殖时易相互刺伤,因此春季应尽量避免拉网、并塘等操作。上一年的拉网应在11月份、气温降低前进行,以免水温过低不利于鱼体的修复,带伤过冬,增加来年春季的发病率、死亡率[6]。

肠道败血症是斑点叉尾鱼回养殖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要防控此病,放养前一定要翻塘清淤,并用生石灰消毒,清除病原菌。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应控制好养殖水质,保持池塘溶解氧充足,经常加注新水。如发现病鱼、死鱼应及时捞出并掩埋,防止交叉感染[7]。

3.3 沿海滩涂低盐水体条件下大型池塘养殖模式的优化

江苏沿海滩涂大水面池塘养殖模式具有密度低、效益高等特点,与传统养殖模式[8]相比,降低了放养密度,并由放养30~50 g的鱼苗改为放养0.25~0.50 kg的大规格斑点叉尾鱼回鱼种,养成规格从0.75 kg提高至1.25~1.5 kg,平均养殖效益由45 000元/hm2提高到70 000元/hm2。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产量和效益,缩短了养殖周期,而且提高了商品鱼的品质,满足了成品鱼市场标货1.0~1.5 kg/尾的需求。

在滩涂大水面养殖中,不同放养模式对养殖效果的影响很大。斑点叉尾鱼回具有食性杂、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特点,且养殖产量高,是目前最适合于滩涂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斑点叉尾鱼回搭配混养鲢、鳙,后二者可起到净化水质、改善中上层水体环境的作用,而投放一定数量的鲫、草鱼搭配混养,既可改善底层水体环境,又提高了养殖产量。几种鱼混养,在实现健康养殖的同时还能够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适当规避养殖品种价格起落造成的风险。

3.4 沿海滩涂大水面池塘养殖模式的优势

沿海滩涂的大水面池塘养殖,形成沿海集中连片的规模化斑点叉尾鱼回特色水产养殖,加快了滩涂地盐碱化改造,促进了江苏沿海滩涂的高效利用,并且有效利用低盐度环境降低了斑点叉尾鱼回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率。低盐度水体环境下养殖的水产品口感更佳,营养更丰富。

由于沿海滩涂池塘养殖水体较大,很容易凭借水体的自净能力达到健康养殖标准。在休药期,鱼体通过代谢也更容易达到安全无公害的水产品标准。该模式既能达到理想的健康养殖效果,还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并且该模式对专业养殖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可作为沿海滩涂大水面主要养殖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滩涂鱼种斑点
可可爱爱斑点湖
中国发起外来滩涂草治理战
西瓜皮喂鱼种一举三得
可爱的小斑点
霞浦滩涂
斑点豹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鱼种引进投放须把好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