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其人其学

2022-02-11陈桐生

传记文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太史公史官格言

陈桐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老子是中国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然而,后人对老子的生平事迹却知之甚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历史上第一篇老子传记,但其中有许多语焉不详的地方,且疑点丛生。《老子》的版本主要有郭店本、帛书本和王弼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老子》文本的发展演变。《老子》五千言,采用商周史官格言文体,其中的思想吸取了《周易》的某些智慧。《老子》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有非常深刻和独特的思考,其最大的思想创新是抛弃了商周以来的天命鬼神观,提出以“道”为本体的全新世界观。老子认为,“反”是“道”的运行规律,主张从事物的对立面去观察问题,从这个独特视角,他提出了诸多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新观点。他的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封建帝王政治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中国的宗教、哲学、美学、艺术、风俗等方面也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了解老子其人其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老子其人其书

虽然老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特别重要,但是要想给老子写一篇准确、翔实的传记,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因为老子留下的真实生平材料太少,关于他的生卒年、生平事迹以及出关后归隐何处等重要问题,无一不存在争议。《国语》和《左传》中没有关于老子的记载。司马迁是第一个为老子作传的人。由于史料缺乏,他对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明了,因此他在《史记》中写的《老子韩非列传》不免疑点丛生,其中可以看到他记述了三个老子:

老子画像

第一个老子是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身为周守藏室之史的李耳,李耳字聃,先秦典籍因此称其为老聃。战国秦汉之际文化学术界将著书立说、开宗立派的思想家尊称为“子”,因此老聃被人们称为“老子”,将老子五千言《道德经》称之为《老子》。老子是不是楚人,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有人说老聃其实是陈国人,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人所灭。太史公所说的“苦县”,也是到西汉才设立的。孔子赴东周王室问礼老聃,是太史公重点描写的老子事迹: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孔子世家》亦载此事而文字略异。在太史公之前,《庄子》中的《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知北游》《外物》诸篇都载有孔子与老聃或老莱子讨论学术之事,儒家的《礼记·曾子问》也记载孔子问礼老聃,杂家的《吕氏春秋·当染》也说孔子学于老聃。太史公综合了儒、道、杂各家的传闻,将孔老两大巨星的会见载入正史。关于老聃的学术思想,太史公将其主旨概括为“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聃见东周王室衰落而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强使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太史公对李耳的评价是:“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第二个老子是楚国的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老莱子与李耳都是楚人,都是著书立说的道家代表人物,不过老莱子的生活年代较李耳略晚。太史公在记载老莱子之后写道:“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个长寿的老子究竟是指李耳,还是指老莱子,太史公没有说清楚。

第三个老子是战国时期的东周太史儋,这位太史儋比孔子小一百多岁,他曾经见秦献公,对周秦分合大趋势作出预测,“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今人或说太史儋是老子的后人,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多少根据。司马迁用“或曰”“盖”这些疑惑词句来表示不确定。在记载了三个老子的事迹之后,太史公感叹说:“老子,隐君子也。”这是太史公对老子的总结。太史公这个“隐君子”究竟指的是李耳还是老莱子抑或是太史儋,仍然没有说清楚。从前文称李耳“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莫知其所终”等语来看,太史公心目中的“隐君子”应该指的是李耳。尽管《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疑点甚多,但它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老子传记,时至今日,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仍然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供的。

《老子》竹简甲本(部分)(郭店本)

《史记》所载老子的五千言,后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在没有考古发现之前,学术界通行读本是曹魏时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该本据说是汉初道家学者河上公所传,上篇为“道经”,共三十七章;下篇为“德经”,共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帛书本《老子》有篆、隶之分,据专家研究,篆书本大约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左右,帛书本大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通行本《老子》顺序相反。专家经过辨析后认为,帛书《老子》甲本的文献价值要高于乙本。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竹书《老子》甲、乙、丙本,大约抄写于战国中期,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简本《老子》共有2406个字,其文字数量大约是今本《老子》的五分之二,其内容分别分见于今本《老子》三十一章,不分“德经”和“道经”,它的绝大多数文句与通行本《老子》相同或相近,但也有少数文句与通行本不尽相同,特别是章次与通行本《老子》不相对应。2009年,北京大学收藏了220余枚《老子》竹简,竹简上书有“孝景元年”,似乎是抄写于孝景元年的本子,近5300字。帛书本《老子》和郭店本《老子》都是考古人员直接从古墓中挖出,惟北大《老子》竹书来历不明,它的可靠性还有待专家考证。

郭店本《老子》、帛书《老子》和王弼本《老子》是目前学术界所倚重的三个版本,三个版本的《老子》在篇章结构和文字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出入,这说明战国秦汉之际的《老子》是一个变动的版本,不同时段、不同传授系统的《老子》版本都各有特点,老子学说在长期传播过程中应该受到道家后学多次增删。

《老子》文体和思想的源头

《老子》竹简乙本(部分)(郭店本)

《老子》的文体和思想,可以从商周史官文化中找到源头。《老子》五千言都是用格言形式写成,这种文体形式源于商周史官格言。以迟任、仲虺、周任、史佚等人为代表的商周史官在履行王事职责之余,往往将他们对宇宙、自然、社会、历史及人生的深刻观察,概括并浓缩成短小精辟的格言警句,以此昭告当世,警示后人。从文献所载《仲虺之志》《史佚之志》来看,商周史官应该有格言著作流传于春秋之世,可惜的是这些早期格言著作后来都亡佚了。迟任是商代前期的一位贤人,他的政治格言见于《尚书·盘庚上》:“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迟任以器物衬托人才,强调用人不同于用器,用器求新,而用人从旧。仲虺是商汤时期的一代名臣,如《左传》中所载:“因重而抚之。”(《襄公十四年》)“乱者取之,亡者侮之。”(《襄公三十年》)“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僖公十五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公四年》)“非羁,何忌?”(《昭公元年》)等等,这些格言被人们奉为言行准则。周任的格言大多是从政智慧的结晶,例如:“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隐公六年》)“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昭公五年》)这些史官格言代表了商周哲人对宇宙、社会、自然、历史、人生观察思考的思想成果。

《老子》采用了商周史官所开创的史官格言体,这是先秦时期格言创作的一次最成功也是规模最大的尝试,堪称先秦时期史官格言创作的集大成者。与商周史官格言相比,《老子》格言呈现出明显的进展。商周史官格言只有片言只语。《老子》有些格言会作一些简单的论证,例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者先用三个排比句,从车、器、室三个方面列举了“无”和“用”的关系,最后从中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商周史官格言往往只用简单的比喻手法,《老子》格言的修辞手法则丰富得多。例如,“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作者用橐籥(即风箱)来比喻天地。“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这是老子用设问的手法来解释什么叫宠辱若惊。“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是作者对“善为士者”所作的形象描写。“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一连用五个结构相同的句子排比而下,说明什么是善。《老子》格言有时运用顶针的手法,如“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里运用的是对偶手法。

《老子》格言往往具有诗歌韵律,可以看作是老子对格言这一文体形式的发展。例如:“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中在“门”“根”“存”“勤”字押韵(文部),正因为《老子》格言音韵谐美,所以被人称为哲理诗。《老子》格言的篇幅要比上古格言大得多,它的一章由多句格言组成,分开来每句格言可以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如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本章可以划分为五个格言,前两个格言是从人类、草木生死现象中概括出来;第三个格言是从前两个格言推理得出,可以视为本章的核心观点;第四个格言又再次以兵器、树木作为论据;第五个格言是对中心观点的回应。全章五个格言,每一个都可以拆分开来独立使用,但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彼此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老子》以后,由于简短的格言无法适应百家争鸣的需要,史官格言因后继无人而走向终结。

《老子》在思想上吸收了《周易》的某些智慧。这里所说的《周易》,主要是指《易经》(包括卦象和卦爻辞),这是因为老子生活时代,《易经》还没有问世。《周易》对《老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阴阳思想。谈及《周易》阴阳思想对《老子》的影响,论者经常列举《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论述。所谓“两仪”,一说指阴阳,一说指天地。部分论者以为老子的阴阳思想就是取自《系辞》。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在《老子》时代,《系辞》上下篇还没有问世,怎么可能对《老子》产生影响呢?《周易》阴阳思想对《老子》的影响,应该从卦象中去寻找。《周易》卦象是由爻象组成的,爻象分为阳爻“—”和阴爻“--”,阴阳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一卦之间,上爻与下爻、上卦与下卦交互感应,由此而产生各种变化。《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思想即由此而来。

二是持盈戒满思想。《周易》强调应时而动,主张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藏器待时,在条件成熟时大展身手,在鸿运高照时要注意戒盈持满,防止盛极而衰。兹以《周易·乾卦》为例:“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初九条件不成熟,故龙象潜藏不出;九二条件稍微改善,故龙象开始显露;九三条件继续向好,龙象虽然活动但仍需谨慎小心;九四接近成功,龙象跃出深渊;九五正位处中,故而龙象飞黄腾达;上九盛极而衰,故龙象有悔咎之事。《乾卦》六爻之辞告诉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做不同的事情。由于反对盈满,所以《周易》强调谦虚。《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的卦,《彖辞》解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卦》初六爻辞曰:“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吉。”《老子》关于贵柔、守雌、处下、功成身退等思想,应该吸取了《周易》反对自满、倡导谦逊的智慧。

三是循环往复思想。《周易》虽然讲变化,但《周易》的变化观不是直线的,而是呈现循环往复的情形。《周易·泰卦》九三爻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复卦》卦辞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些卦爻辞讲的都是循环往复思想。《老子》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等论述,所表达的正是循环往复思想。老子虽然吸取了《周易》的某些智慧,但他自己的思想创新是主要的。

《老子》的思想创新

《老子》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有非常深刻、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其中最大的思想创新是抛弃了商周以来的天命鬼神观,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本体的全新世界观。从殷商文献来看,殷商人认为天命鬼神决定了人间社会的一切,从王朝的兴衰存亡,到年成的丰歉、灾害的发生、天气的阴晴,乃至商王身体疾病、田猎、出征、王妃的分娩,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帝、祖宗神、山川神等神灵决定的。西周统治者虽然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强调“保民”的重要性,同时反对祖宗神降祸子孙,但他们同样将政权的来源归于天命鬼神,这一点,只要看《尚书》《诗经》以及西周金文中关于文王受命的文字,就自然清楚了。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天命鬼神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怀疑。西周末年,周人关于祖宗神赐福的信念开始动摇。当时周人遭遇大旱,却不见祖宗神出来施救。《诗经·大雅·云汉》抱怨说:“后稷不克,上帝不临。”“父母先祖,胡宁忍予!”诗人悲愤地发问:祖宗神怎能忍心看着子孙受苦受难?进入春秋以后,天命鬼神地位持续下降,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发表了“夫民,神之主也”“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天道远,人道迩”的言论。就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成就了老子这位大思想家。

老子认为决定宇宙所有事物的最终力量不是天命鬼神,而是“道”:“道”“象帝之先”,它“先天地生”,“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一”“二”“三”分别指的是什么?历代注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关于“一”,有人说是指“太极”,有人说是指“元气”;关于“二”,有人说是“阴阳”,有人说是“天地”;关于“三”,有人说是“多数”,有人说是指“冲气”。无论老子心目中的“一”“二”“三”指的是什么,都无碍于他的伟大的理论贡献。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候,一个前无古人的新的世界观诞生了。这个世界观以“道”来代替统治人们大脑几千年的天命鬼神,它的理论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

老子不仅提出了以“道”为本体的世界观,更精彩的是他发现了“道”的运行规律:“反者道之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的运动规则是向对立面转化。事物不断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就构成了循环往复。“反者道之动”这一思想使老子获得了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这就是打破常规,从事物的对立面去观察问题。就是从这个独特视角,老子提出了诸多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新思想观点。例如,老子发现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往往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认为,无论是立身处事,还是治国理政,都应该从事物的对立面来采取正确的立场态度和方式方法:“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故贵而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些深刻、睿智的格言都概括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浓缩了丰富而深刻的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给后人以无穷的启迪。

注释: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文中《史记》引文皆出自该版本。

[2][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 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文中《左传》引文皆出自此版本。

[4]关于《老子》韵律,参见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关于《周易》作者,《汉书·艺文志》有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后人对此说提出诸多质疑。《周易》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易经》可能出于西周早期巫史祝卜之手,《易传》的作者可能是战国秦汉时代的儒家学者。

[6][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第1196—1199页。

猜你喜欢

太史公史官格言
格言·语录
“太史公牛马走”
格言·语录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秦汉时期史官制度与文化分析
用生命去写历史
阅读理解练与析
《史记》的书名是司马迁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