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2-11张金陆
张金陆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服务的职能单位,肩负着将上级政府或财政部门拨付资金用于专项工程建设项目或者完成特定工作等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有的公共财政体系也日趋健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监督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研究意义,其次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
[关键詞]行政事业单位 财政专项资金 审计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研究意义
(一)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运行管理,保障资金使用合法合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用途主要是包括水利、应急、环保等众多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而审计活动致力于加强行政单位资金使用监督,对行政单位经营活动形成有效约束。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发挥审计工作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评价作用,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为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奠定坚实基础。
(二)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经济效益,保证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过去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实践重点专注于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即是否按照相关制度标准要求将预算资金花完,而较少关注资金使用效益。这种审计导向客观上会使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上造成资源浪费,出现为花钱而花钱的现象。新发展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需同时关注专项资金花费的效率和效果,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当前,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研究,使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审计监督,不仅能有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还能够让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避免资金流向不规范、效率低的项目,进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保证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现状
(一)资金分配缺乏科学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部门,通过合理科学的预算编制,可以利用事前预测和过程分析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然而,在资金实际分配过程中,资金预算的编制常常在过往年度预算基础上简单计算加成,而未充分根据项目实际目标进行详尽评估,从而导致资金分配没有科学的标准,这可能在客观上导致专项资金使用脱离实际需要,资金使用效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在资金分配时,存在“撒胡椒面”现象,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存在“小、散”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
(二)资金使用过程管理缺乏审计监督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制定了一系列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很好执行,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较多资金使用不规范甚至故意虚假列支费用情况。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主要侧重于事后审计,缺乏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这使得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过程管理较为混乱。一方面,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范围要求不明确,相关制度只是规定资金使用的大原则,并没有对具体操作流程及方法进行规定,部分单位未采取专款独立账目核算,而是与日常经费或者其他专项经费账务混合核算,即使专项核算,也较难区分专项资金与自筹资金。这使得专项资金账目不清晰,存在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虚假配套的风险。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只承担财务核算和资金支付的职能,而对于资金使用缺乏实质性管控,对工程建设中使用的材料价格等专业领域,无法给出合理的评价和意见,造成可能存在采购单价虚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足的情况。
(三)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不匹配
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容易出现实际使用与预算编制不匹配的情况,具体表现为预算资金支出进度和项目实际进度不一致的问题,部分项目收到拨付资金较晚,且项目较紧急,因此前期经费都在经常性经费中列支。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经费使用未按照原预算执行,特别是部分跨2—3年的项目,预算编制较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经费使用计划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如原计划采购的设备已满足不了项目实施的新要求,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业务人员会按照实际需要直接购买新设备,但不按照相关制度进行预算变更流程。同时,由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没有与相关人员的绩效直接挂钩,这导致相关人员对专项资金预算使用的主动控制意识欠缺,没有成本管控意识,这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工作中,专项资金支出经常出现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不匹配,存在为了预算而突击花钱的情况,当项目真正急需资金时却出现预算不足的情况,给项目的正常推进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过程审计,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
审计部门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要推动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管理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过程审计,对于重大的专项资金项目,可采取定期抽查、中期审计等方式,将审计行为前置,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和对被审计项目情况的了解程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抓早抓小”,及时向被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要求,这样大部分单位能将不规范的行为及时整改,不至于发展到违规违纪的程度。
其次,要加大对项目决算审计的力度。国家每年对于民生和基础设施的行政事业经费投入巨大,专项资金的使用事关亿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审计监督工作对于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用的重大意义,要克服畏难情况,勇于承担责任,在遵循公平、合理、公开的原则下,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根据项目资金使用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积极配合有关执法部门办案。
最后,审计工作是对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进度、项目建设实施情况、项目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一次全方位的复盘工作,审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从项目的可行性方案、预算管理、人员管理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提出相关合理化管理建议,客观、严谨、公正地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提升提供参考。
(二) 促进预算管理优化,加强专项资金管控
科学的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合理使用的前提,因此,应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提升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质量。在预算编制时,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确保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预算编制要本着“立足当下、适度超前、依据充分”的原则,在遵守相关制度执行编制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预算一经确定,就要认真对待,作为后续资金使用的重要依据,严格按照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规范对专项资金在预算范围内进行使用管理。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以項目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专项预算为基础,以现金流量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手段,推进项目预算与项目推进进度的深度融合,建立定期动态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对于二者进度不匹配情况要及时了解并分析是否存在不合理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实现预算引领项目发展的作用。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要增强预算的刚性,每笔预算内经费支出都需要按照相关制度,经过相应层级审批后方可使用。严格控制预算变更,对于预算变更要有充分的变更依据,要建立动态的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从严进行预算变更评审,对于预算变更过多的项目要从绩效考核角度予以扣分处理,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审计人员要关注专项资金使用是否符合“专款专用、专人管理”的要求。在对资金支出进行专项检查时,要识别资金支出与项目使用目标的相关性,辨别每一笔支出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防止出现弄虚作假、张冠李戴的情况。对于审计发现的每一个与规定不相符的疑点,都要刨根问底,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通过观察、检查、询问、函证等方式,获取客观证据,分析问题背后的实质性原因。
(三)推动建立权责匹配的监督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因此,如何发挥人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权责匹配、科学合理的监督激励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在考核制度中,将资金使用情况与相关人员绩效进行一定程度的挂钩,强化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避免资源的无效浪费。其次,不应把资金使用进度作为考核的唯一指标,要注重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资金使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最后,必须对资金使用做到奖罚分明,对于成绩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项目,要给予相关工作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铺张浪费、效益低下的项目,要对单位或个人做出相应惩罚。
四、总结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面临着缺乏科学性资金分配和过程监督、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不匹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审计工作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审计部门需要直面问题,强化过程审计,利用更先进的审计手段和方法提高审计质量,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合理高效。同时,加大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确保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还要加强对专项资金审计评价管理工作,推动建立权责匹配、科学合理的监督激励机制,使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提升财政专项项目的效益,进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邮政编码:650106,电子邮箱:zjl233319@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1]罗蜡梅.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现状与对策[J].财经界, 2019(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