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集群演化理论的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2022-02-11熊文林刘艳平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1期

熊文林 刘艳平

[摘要]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前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从创新集群概念、创新集群发展逻辑和教学创新团队构建模型三方面分析了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构建的理论逻辑,基于起步、成长、成熟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破壁垒、创模式、凝共识,构建一般教学团队;建机制、搭平台、重培养,打造能力结构化教学团队;强培训、整资源、育文化,锻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三阶实现路径。

[关键词]创新集群;演化理论;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熊文林(1971- ),女,湖北浠水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艳平(1963- ),女,湖北仙桃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高水平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GA098,项目主持人:熊文林)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1-0069-06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短短三年之内,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密集发布创新团队建设的相關文件,将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全面认识教学创新团队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如何厘清教学创新团队构建的理论逻辑,如何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一所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创新团队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价值意蕴

“专业群”概念来自于产业集群理论(Industry Cluster Theory),不仅仅是指“传统专业聚集联合的共生体,而是与新技术和新职教紧密联系、对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转型升级、由多专业融合生成的专业‘集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①。“群”不仅体现出高职专业群内容的组合与重构,也揭示出高职专业群所蕴含的育人理念和“双高”引领的战略转型,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而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前提

“逻辑自洽、科学组群是发挥高水平专业群集聚效应的前提”②。专业组群的逻辑,包括外部逻辑和内部逻辑。外部逻辑是指专业群和产业的对应关系,主要是职业联系。组群时需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资源,找准定位,形成对应的专业群。“内部逻辑是指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知识联系”③。组群时应突出核心专业的引领性,同时兼顾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共性,即所谓“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技术基础相通、专业资源共享”。“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就不会出现‘拉郎配’的现象,就会缩短组群发展磨合期,较快发挥组群集聚效应。”④组建专业群是一个复杂工程,任务量大、工作烦琐,不仅需要行业有权威的名师名匠来厘清专业组群的内外逻辑,也需要一大批教学和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来建设群内资源,教学创新团队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仅能够准确把握专业组群的内外逻辑,还能够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流程再造等专业群建设全过程,大大提高专业组群的科学性和效率,为发挥组群集聚效应提供了保障。

(二)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新时代,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使系统连通、功能集成。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更新和生产管理模式深刻变革,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增加。人才需求的变化倒逼高职院校进行深刻的变革,专业到专业群的理念变化,便是基于这种变革应运而生的。专业群的提出,旨在通过聚集专业力量、共享群内资源,利用团队优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适应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从岗位能力要求来看,岗位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工作复杂程度也提高了,要培养学生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跨技术领域的技能,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合作完成;从学情教情来看,职业教育内部的生源结构、学生素质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单纯依靠教师个体力量已难以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将为全面系统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三)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双高计划”秉承扶优扶强的理念,以周期绩效评估结果为依据,为那些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通过落实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已入围“双高计划”的院校和专业群,将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办学实力,未入围的院校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下一批入围的对象。由此可见,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教学创新团队不仅是高水平专业群遴选的重要标准,也是“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创新团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征。从科研和社会服务来看,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高职院校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实力,仅依赖教师个体力量很难达到预期成效,也不可持续。所以,在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中,选择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和优秀的企业技术骨干组建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可促进校企师资融合发展,有效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直接或者间接提升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助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二、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构建的理论逻辑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9年出版了《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研究报告,提出了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s)的思想。OECD在2021年的另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发达国家的创新集群进行了实证研究。进入21世纪,OECD创新集群思想传入中国,受到政府管理部门和学界关注。

(一)创新集群概念

创新集群是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演化来的。迈克尔·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详加论述。所谓产业集群,是指“某一行业的竞争性企业、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标准制定机构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⑤。“创新集群是指由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科研机构、大学等构成,依托产业链、知识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形成的,有利于创新的战略联盟和合作网络系统。”⑥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之间彼此交融,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新集群区别于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在于创新,具体表现为新产品的大量出现、知识的交换以及创新连接”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更高阶段”⑧。

(二)创新集群发展逻辑

低端集群(LC)向中端集群(MC)或中端集群(MC)向高端集群(HC)演化,是在一定力量作用下完成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物质资源、资本、劳动力等)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基础,要把集群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竞争优势,还需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动力机制作为推动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作用就在于将集群的要素资源转化为显性的竞争优势。动力机制的逐渐完善,促使集群可以持续获取这种竞争优势,去更新或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资源,从而不断向更高端发展。因此,“聚集要素资源特别是创新要素资源,并不断地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是产业集群也是创新集群发展的内在逻辑”⑨。创新集群理论可解决“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问题,对教学创新团队的有效构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创新团队构建模型

“创新集群的形成,是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相互关联,在一定的区域社会、文化、经济、制度环境之中,形成健全的创新网络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全球价值链上表现为从低端向高端不断攀升的过程”⑩。创新集群是自主管理、和谐共生、高效开放集群式发展的典型代表。教学创新团队是为了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需要,由专业群内核心专业骨干教师为主形成的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教学科研与创新并重、具备人才梯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团队。教学创新团队与创新集群有着相同的内在发展逻辑,在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中,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协同创新、高效发展。打破专业壁垒,构建一般团队是其起步阶段;通过分层培养,优化团队能力结构,培养结构化教学团队是其成长阶段;整合资源要素,推进团队协同创新,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其成熟阶段。

三、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实现路径

(一)破壁垒、创模式、凝共识,构建一流教学团队

在起步阶段,主要是基于职业逻辑,打破专业壁垒进行教师重组,构建一般教学团队,重点关注团队人员的组成结构和建设模式,凝聚教师发展共识,推动团队分工协作。

1.打破专业教师壁垒,规范团队人员结构。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应超过一半,重点从专业、来源、年龄、职称四个方面来关注组成结构,做到四个覆盖。一是校企覆盖,既有校内专任教师,又有企业兼职教师,专兼结合。二是多专业覆盖,既包含专业群内的所有专业和公共基础课专业,也包含专业群创新发展所需要的计算机类、管理类等专业。三是年龄覆盖,既要有年龄稍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要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的年轻教师和中年教师。四是职称覆盖,不仅要具备较强专业素养的高级职称教师和行业带头人(占比30%、40%以上),还要有具备上升潜力的中低级职称教师。

2.强化校企双元主体,创新团队建设模式。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六共模式”如下:校企共建,在团队构建过程中,强化校企双元主体共同建设团队;目标共构,团队发展目标由成员共同确立,强化内部治理;资源共享,所有教学、科研及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包括设施设备、信息资源、发展平台、成果、创新政策等,有效消除创新体制机制壁垒;能力共培,培养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责任共担,团队成员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创新共赢,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3.凝聚教师发展共识,推动团队分工协作。“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能促使知识、技能、信息和人才的整合,促生发展增长点”11。其一,树立共同愿景。传统的教学模式里,一节课或一门课程的教学,大多由一位教师完成,由此形成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相对独立的工作关系。由于竞争因素存在,教师并不太愿意将其所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与他人分享,团队成员之间也缺少有效的信任与互动,易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应树立团队共同发展的目标愿景,将愿景与所有成员关联,让每个成员都有其成长目标和发展计划,以此激励和指引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其二,凝聚共识。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关爱、信任、共享和协同的组织环境,营造团队分工协作、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加大团队内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提高学校专任教师对企业兼职教师的认可度,增加兼职教师对教学团队的归属感。这种“由内而外自主生成的柔性认同感和归属感,比由外向内强制形成的刚性规制对集体效率发挥具有更高影响力”12。通过在团队成员之间凝聚共识,着力打造自主管理、高效開放的教学创新团队发展生态环境,达到1+1>2的合作效果。

(二)建机制、搭平台、重培养,打造能力结构化教学团队

在成长阶段,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主要是加强团队工作机制、服务平台、结构能力建设,推动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团队建设体系。一是健全投入机制。确保稳定充足的团队建设专项经费投入。二是建立有效的校企共建共育机制。探索实施“双岗互聘”模式,健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双向人员“身份互认、角色互换”,优化团队专兼结构。三是完善培养机制。一方面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工作,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行业专家—行业领军人才”的成长通道,夯实人才梯队建设。同时,也要鼓励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和技能水平。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对教师参与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付出的劳动给予肯定,予以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实施奖励绩效改革,适度拉开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制度改革激励和激发大部分教师的潜力和活力。五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学校、校内同行、行业企业、学生和第三方机构多元主体参与,从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等多个维度去考核评价。六是建立考核评价反馈及结果运用机制。利用团队考核评价结果数据分析,科学诊断团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团队发展目标。加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团队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搭建高效服务平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以共享信息为重点,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不定期地组织团队成员讨论,校企相互交流信息,创造高效、流畅的知识共享环境。二是以提升教师教改能力为重点,搭建专业发展项目平台,开展基于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和“三教”改革等项目的创新改革实践,促进教学模式、课程、教法、评价方式改革等。三是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重点,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建设实验室、实训室等,全方面支持团队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双师培育培训基地,培养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四是以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成立或迭代升级科研平台,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推进产业技术革命。

3.分层推进培养计划,优化团队能力结构。能力结构化是结构化教学团队最主要的特征,是指对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科研素质进行合理配置,使其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平衡和互补,共同承担不同类型课程或不同能力模块的教学,适应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对接的教学能力要求。能力结构化教学团队一般包含四个层面的人员:团队负责人、核心骨干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团队负责人引领团队的成长和发展,推进专业对接产业,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和教学改革动向;核心骨干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品质、实训效果和科研成效上发挥核心主导作用;学校专任教师要全面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一样,要全程参与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承担实训课程教学、顶岗实习指导等。在制订团队成员培养计划时,可从四个层面人员的核心能力入手,不同身份的成员能力建设的侧重点不同。团队负责人重点关注教学理念、学术成就、改革意识、组织能力和领导力等方面的培养,一般从教学名师中遴选并进行培养;核心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教学改革、课程优化、实训条件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一般从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或具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产业导师)中遴选和培养;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職教师重点培养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课程开发、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一般从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结构的专任教师和企业一线岗位能手中遴选和培养。对团队成员进行分阶段全生涯培养,优化团队能力结构,发挥团队合作效应。

(三)强培训、整资源、育文化,锻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在成熟阶段,通过团队的创新能力建设、优质资源聚集和整合、团队文化培育,促使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和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强化团队优势,协同创新,逐步成长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1.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团队创新能力。“高等院校不仅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生产、贮存和传递,而且通过创新和转化,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13结构化教学团队成长为教学创新团队,学习、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逐步提升团队创新能力。其一,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及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技术、专业教学法、信息技术应用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其二,利用校外资源,加强国家级团队与省级、校级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做到经验互鉴资源共享。其三,利用境外资源,制订境外培训计划,分批选派教师及团队负责人去境外培训学习,积极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合作交流。其四,利用企业资源,有计划地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挂职或顶岗,落实教师每五年到企业挂职锻炼的规定,学习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其五,利用教科研资源,加大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一方面将有特色的教研成果应用于专业(群)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专业(群)特色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有效方案,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标准。

2.整合优质资源要素,强化团队核心优势。团队合作可以汇聚大家的智慧,取长补短,节约时间和精力,带来更多更好的资源。好的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内外资源、凝聚群体力量、增进合作交流、引领团队发展,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学创新团队持续发展的逻辑。教学创新团队全体成员,利用学习交流积累的能量进行资源聚集和整合,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同时利用这种竞争优势,持续去更新和获取更有价值的专业知识、行业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资源,从而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逐步形成专业(行业)高端人才引领,由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和一线教学能手、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3.培育团队创新文化,增强团队内生动力。凝练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是教学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融合校企文化。学校与企业性质不同,目标追求与价值取向不同。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共建,需要整合学校、企业的各种资源,其中不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教学团队创新文化。通过团队文化建设,拉近学校和企业、教学与生产、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距离。其二,融入质量文化。将“精益求精、力争极致”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质量文化,融入团队建设,推进各项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不断提升团队建设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标准,将质量观内化为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激发团队成员的担当精神,形成团队发展的内生动力。

教学创新团队是一项多元合作的系统工程,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有力支撑,应加强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按照创新集群演化理论,当教学创新团队成员达到一定的规模,团队主体多元化和丰富化,团队的学习、创新、制度、文化日趋成熟,人才、资本、成果等创新核心要素在团队内自由流动和配置,团队内形成稳定的知识联系、价值联系和创新联系,教学创新团队才基本建成。

[注释]

①张磊,张弛.集群化逻辑下高职专业群概念框架的层次化解构与秩序化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5):42.

②④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6,6.

③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設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92.

⑤(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6.

⑥钟书华.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8(1):180.

⑦丁魁礼,钟书华.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及其与产业集群的区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46.

⑧⑩王孝斌,王学军.创新集群的演化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3,130.

⑨刘恒江,陈继祥.要素、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逻辑[J].中国软科学,2005(2):126.

1112马君,张玉凤.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构建及治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39,141.

13孙君辉,吴雪萍.知识管理视角下“双高”学校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