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进涂层技术”研究生课程思政实践与思考

2022-02-10张超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课程思政实践

摘    要:在高校大思政格局背景下,文章倡导教师主导性与师生互为主体有机结合,立足课程教学,从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双视角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针对“先进涂层技术”课程思政实践,基于研究生一年级学情基础,坚持“低门槛、高质量”的授课原则,将教学理念、教案设计、课程环节设计、考评机制与思政元素融合,实现课上课下双向并行、点—线—面多维覆盖。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改革;研究生课程;先进涂层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39-03

一、“先进涂层技术”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教学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設以“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为大前提,对教师应循之本进行深入探讨,对“教书育人”工作实质追本溯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师生为参与主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和生命活力,健全学生学习成效的综合考评机制。根植育人元素,挖掘课程实际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教学应以学科专业特点为落脚点,根据课程实际分类推进。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育人关键,思政教育元素成为理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多以“科学理性”或“工具理性”为主。其中,固化、机械化思维较为普遍。又由于长期地重理偏文,思政课“孤岛化”“扁平化”“边缘化”现象较为严峻,专业课“一言堂”“满堂灌”情况时有发生。这影响到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课程改革陷入将思政“因子”机械化楔入专业课的实践误区,形成只需嵌入式重构就可以产生“1+1>2”的整体效应的思想藩篱。因此,立足专业教学角度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

根据机械和材料学科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先进涂层技术”课程基于系统思维,在教学体系构建全过程注入思政基因,突破学科间知识壁垒,突出师生互主体性,实现课上课下同步齐动,推动课程的知识性、理论性与思政教育的引领性、时代性双向互济、交互支撑。课程体系设计过程曲中求直,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不脱节、专业教学与思政建设不偏废,确保思政教育在“先进涂层技术”课程中落地生根。

二、“先进涂层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

课程思政需要专业学科从教学结构和内容设计上精细打磨,避免简单机械的价值输出和对“绝对客观”的偏执坚持,正确理解课程与思政“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内在关系,结合浸润式、广覆盖的教学思路为课程厚植思政底色。基于研究生群体特点,坚持理性研究、研学同步与反思实践相统一,围绕“先进涂层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授课环节设计和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对课堂各阶段进行细致划分,深入开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精准把握思政育人脉搏,实现知识认同到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内在升华,探索课程思政行之有效的最优解。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据和运行方向,也是课程设计的总路标。其重点在于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对新时代课程建设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实现固化思想的破冰。教学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灵魂工程,应该以教学理念作为授课全程的根本遵循,在此引导下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终效果,将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作为课堂教学基点,针对研究生学情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教学理念中强调容纳个性、允许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发展规律,要把教师的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过程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完成情感的抵达。坚持思想教育是科研之基,引导研究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在指导科研的过程中帮助研究生树立“知难而进,善始善终”的科研精神,培养研究生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理论基础进行检验,让研究生思想教育更具现实意义。基于“先进涂层技术”课程专业性、交叉性、基础性的特点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全过程“践行师生互为主体、线上线下并行、课堂内外联动”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其在“先进涂层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二)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和厘清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的实在依据,其本身具有导向性和引领性,教学内容横向融合,教育框架纵向衔接,在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同时强调编写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灵动性和差异性。根据教师个人教学特点和课程特色,结合课题与学时安排,强调培养单元全局意识,对教案进行个性化加工,从而对课堂的各阶段进行细致划分,实现课程常备常新、常讲常新,切实提高学生抬头率。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先进涂层技术”课程的教案设计。

1.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目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以第二章等离子喷涂为例,该章节的教学目的及目标除了使学生了解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掌握喷涂过程中参数设置对涂层结合力、孔隙度、导电性等特性的影响,还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规矩与底线意识、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等重要举措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和硬性目标写入教案。

2.结合专业和研究生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中自然融入育人元素。在讲授等离子喷涂材料时,加入对我国矿产原料资源优势的介绍,如氧化铝、二氧化钛等原料储量丰富,为高性能功能涂层材料的制备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介绍喷涂环境引申到当前制造业生产发展过程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噪声污染,引发学生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如何平衡兼顾法律法规和企业生产效益提出看法;将先进涂层技术发展与科技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3.建立跨时空多维度评价体系,打造长效育人机制。合理有效的学生学习反馈是检验课程思政实际效果的关键途径,从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双角度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将量化考核、教师主观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在可持续性的评价体系中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进行反思与改进,最终达到课程育人效果的升华。

(三)授课环节设计

“先进涂层技术”课程在授课环节上采取教师牵头抓总,师生互为主体。从而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讨论式和交互式的课程环节设置。

首先创设情境,采用问题牵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比如由航空航天、军事侦查等领域使用的特殊机械设备举例引出,引导学生思考在此类特殊的服役环境下如何提高材料的耐磨、耐腐蚀、耐高温高压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和主动探究、建构性学习的空间环境。其次,发挥线上线下双线并行授课优势。结合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形式,采用板书梳理课程脉络,结合视频、幻灯片等增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参与感和临场感。安排隔堂讨论、实例讨论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专题演讲等,让年轻人给年轻人讲课,开展PPT路演,使教学形式场景化、信息化、互动化。此外,以科研工作与生产实践相融合为指导,采用社会实践与产学研协同育人,挖掘第二课堂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思想引领中践行初心。开设课外实践环节,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课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带领学生到大中型企业学习调研,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切身感受现代企业对大量高科技人才的需要,制造业发展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和踏实进取精神的要求,坚定科技报国的信心与决心。

(四)考核机制

杜绝唯分数化、唯数量化的考核标准,使学生学习由他律转向自律。将评价机制中的主观描述、客观量化、长期跟踪三者联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实现考核评价细腻、全面、无形,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确保思政与专业知识入耳、入脑、入心。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激励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参与学”“参与教”“参与评”,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自我积累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三、“先进涂层技术”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先进涂层技术”课程任课教师坚持守正创新,带领学科建设开新局,将新鲜感转化为新常态,在传统割裂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模式中主动求变,努力打造一门具有前沿性和引领性的专业课程。并且在二次开发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服务功能,不忘教育初心,始终以关爱的姿态面对学生。在“先进涂层技术”课程开展过程中,综合考虑理工类学科、研究生学习阶段、机械和材料专业授课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融入课程做出整体性变革和生态型重构。

在践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度开发,保持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实现思政与专业课的无缝连接,整合并总结课程思政开展的翔实措施,在专业课程领域内构建可复制推广的授课模板。“先进涂层技术”课程以学时和课题为单位总结出通用的教学过程,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正确塑造,运用评价体系的长效机制实现对学生思政育人情况的长期观察和思政教育理念的持续灌输,并且针对研究生群体特点,将升学、就业指导融入课程思政过程中,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务虚性问题,实现效果共赢,在专业内打造标杆课程,推动实现学校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四、思考与展望

“先进涂层技术”作为一门理工科类研究生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上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构建政治认同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要求对理论内容进行机械背诵,以事物的自然运行机理而非思想理念作为研究对象,与思政教育具有隐性关联特點。利用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对课程中的文化要素和价值体量进行精准提炼,使专业课切实成为品德教育的有效教学载体,实现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敏锐契合。根据“先进涂层技术”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和现有成效,提出以下思考与展望。

第一,明确课程思政的落脚点。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以教师为主导力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和发展。在对课程思政基因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将工程伦理、科学、哲学等元素自然融入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认清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互补关系,提高思想教育的连贯性,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信仰和完善的价值体系,从而树立坚实的科研自信和文化自觉。

第二,对教学形式进行多元化设计。打破传统说教式教学的窠臼,从一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架构勘探、重难点冶炼、教案内容二次加工和专业元素思政化四个方面打造,强调课程设计的过程性、授课群体的特殊性和授课目标规划分布的系统性,从而形成一套将专业课的主动性发挥作为课程思政原动力的行之有效的可复制化授课模板,打造课程思政先行课、典型课和模范课,为课程思政的全面贯彻营造有利氛围。

第三,抓好课程思政主体上层设计,发挥教师的关键性作用。课程思政成效除了体现于学生的思政考核评价情况,还应聚焦于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关注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问题,重视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的发挥,打破专业教师的认识困境,坚持学习学科领域中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时刻保持与时俱进,根本上解决教师对思政元素理解泛化的问题。教师应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随着科技发展和学习需求的变化,助力教育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此外,教师应该将自身形象的树立建立在学生肯定认可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课堂上是进行学术探讨的师生关系,生活中是密切交流的朋友关系。课程思政是一项灵魂工程,理工科类教师应该将德育工作和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同步推进、协同联动,使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融盐入汤、有味无痕,打造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怀珍,武俐.理工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助推协同育人体系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2020(2).

[2]赵小丽,蔡国春.试论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以“解放兴趣”为旨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8).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4]陈舜蓬.关于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0(4).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收稿日期:2021-03-08

作者简介:张超(1981—),男,江苏射阳人,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进涂层技术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课程思政”先进教学团队典型——材料表面加工技术教学团队的研究成果(0715-5/2020)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课程思政实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云计算环境下研究生课程信息化体系的重塑与优化
加强和规范研究生专业课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策略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英国电子信息类课程观摩与思考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研究生扫描电镜课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