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联 合CT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2022-02-10吕明星丹东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辽宁丹东118000
吕明星 丹东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辽宁 丹东 118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特点,评价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6月本院诊治的8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患者,患者知情同意配合参与,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根据影像学检查手段,8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MRI检查、CT检查、MRI+CT检查。分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征像诊断情况,与手术病理比较检出结果。结果:征像诊断情况比较,MRI、CT检查钙化(40.00%,0)、积气(50.00%,0)、椎间盘变性(0,80.00%)、硬脊膜受压(35.00%,60.00%)、脊髓变性(0,15.00%)方面占比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方法检出结果比较,MRI+CT检出率(98.75%)高于MRI(90.00%)、CT(77.50%)(P<0.05),且MRI检出率高于CT(P<0.05)。结论:MRI、CT均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影像学诊断方式,对比单一诊断,MRI联合CT提升了疾病检出率,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腰椎间盘突出症即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损伤所致的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情况,临床较为常见[1]。此类疾病患者有腰部疼痛主要症状表现,不同程度上影响日常基本生活。结合疾病类型,可分突出型、髓核游离型等,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特殊类型,有较高的漏诊、误诊风险,从而影响疾病早期治疗、治疗工作的有效性[2]。所以,为了确保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治疗的有效性,需早期有效诊断、鉴别。针对此疾病以影像学诊断为主,其中,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是最常用方法,但随着诊治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有多方位成像特点,游离髓核游走方向更为清晰,为早期治疗提供参考[4]。为了进一步提升疾病诊断准确率,本院进行影像学联合诊断,本文就此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8月~2020年6月,总计80例,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中,男50例,女30例;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37.50±6.50)岁;患者病程1个月~3年,平均(1.50±0.50)年。患者分别进行CT、MRI以及CT+MRI检查,不存在基线资料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经手术确诊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有腰腿疼痛等症状表现;②患者具有影像学检查适应证;③>18岁成人;④患者知情配合;⑤患者检查耐受、具有配合能力。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者;②凝血异常者;③拒绝配合者;④妊娠、哺乳特殊阶段患者。
1.2 方法
CT检查:检查仪器为多层螺旋CT扫描仪(飞利浦16层),设置层厚以及层间距分别为3mm、1mm,电压以及电流分别为120kV、250mA。为了确保检查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提前向患者介绍检查前注意事项、配合事项、体位等,检查中扫描患者的L1-2、L2-3等多部位椎间盘部位,各部位均进行5层扫描,了解患者椎间盘形态、病灶位置等情况。
MRI检查:检查仪器为超导MRI诊断仪,指导患者检查体位,合理设置扫描序列以及参数,T1WI TR500ms、TE16ms,T2WI TR5 100ms、TE90ms,了解受试患者椎间盘信号变化等情况。
MRI+CT检查:以上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具有检查操作同上。
检查后获得的影像图像经处理后,安排2名经验丰富专业医师共同阅片。
1.3 观察指标
分析8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征像诊断情况,依据手术病理比较检出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率的形式描述,组间行χ2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不同方法检出结果比较
依据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不同方法检出结果比较,8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CT检查、MRI检查、CT+MRI检查后的检出情况见表1。CT检查(77.50%)、MRI检查(90.00%)检出结果比较,P<0.05;CT+MRI检查(98.75%)与CT检查、MRI检查检出结果比较,P<0.05。
表1.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疾病检出情况分析 (n/%)
2.2 影像征象诊断比较
8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CT检查、MRI检查后影像征象诊断情况见表2。除神经根受压外,其余钙化、积气、椎间盘变性等指标比较,P<0.05。
表2.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征象情况分析 (n=80,n/%)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疾病类型,主因是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腰椎间盘各部分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于外力因素作用下所致的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患者有不同程度腰部疼痛、一侧下肢、双下肢麻木、四肢无力与疼痛等症状表现,对其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5]。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椎间盘突出症特殊类型,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男性,疾病发生是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垂于椎管内硬膜囊外间隙造成神经根、硬膜囊严重受压[6]。随着病情加重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7]。另外,患者早期阶段症状表现并无典型性,增加了疾病诊断难度,并影响后续治疗[8]。手术是疾病诊断金标准,但是具有创伤性特点,所以患者身心舒适度较差,并影响配合情况、安全状况[9]。传统多依据影像学方式、患者临床症状综合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准确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广泛用于此类疾病诊断中,其中,CT、MRI广泛应用[10]。
本研究结果提示,入组患者经手术取病理明确诊断,最终CT检查确诊62例,同手术取病理结果相比,符合率为77.5%;MRI检查患者最终确诊为72例,与手术取病理结果相比,符合率为90%;CT与MRI联合检查时,确诊为79例,与手术取病理结果相比,符合率可达98.75%(P<0.05),进一步证明CT与MRI联合检测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症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和手段。CT是临床筛查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诊断方式,通过CT扫描能够明确患者腰椎间隙病情与病灶具体解剖位置,同时CT扫描还具有无创、诊断率较高、费用适中、操作简便以及基层医院可以普及等优势,诊断技术较为成熟。另外,CT在椎间盘积气、钙化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是,CT诊断也有局限性,诊断中未扫到患者的游离椎间盘块或仅发现游离移位髓核少部分,无法有效明确患者病变处信号情况,造成漏诊,影响患者早期治疗工作。MRI能够自由切换任何断面成像,同其他断层成像技术相比MRI具有一定共同点,即都能显示某种物理量在空间内的分布规律,以得到不同方向的断层图像信息。MRI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优势:①可以任意体位、多角度调整断层图像,可以有效降低伪影的干扰,能够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②图像更清晰更直观,可以完整扫描并形成完成图像,尤其对髓核游离患者,MRI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游离髓核的实际解剖位置、所处状态,让图像更完整、更全面,帮助临床医生完成诊断和进一步对症治疗。③MRI能够清晰显示患者是否合并许莫氏结节,同时能够显示具体结节数量,帮助临床更好诊断和治疗。④不过如患者合并有先天性腰椎畸形等疾病,则可能影响MRI的最终诊断结果。
本研究结果提示,MRI及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否有神经根受压情况,并无显著差异(P>0.05);MRI对钙化、积气检出率显著低于CT检查;MRI对椎间盘变性、硬脊膜受压及脊髓变性等检查的阳性率则显著高于CT(P<0.05),提示MRI与CT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时因扫描原理不同,结果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有研究报道指出[11]:CT无法确定患者病变信号但可以快速完成扫描,且价格相对较低,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医疗支出。并且,CT也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显示患者病变部位;但MRI显然临床检出率更高,对软组织也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可以明确病灶区域信号情况。不过,MRI检查确实也有诸多限制,价格偏高,对一些合并心肺衰竭及其他病变患者而言,多无法耐受。孙俊[12]报道指出,通过绘制CT及MRI对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的ROC曲线,最终发现MRI与CT联合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MRI或CT单一检查。由此可见,对于初步考虑不除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给予CT平扫做筛查,初步明确患者病灶区域,若CT无法确诊,可进一步完善MRI检查,以充分发挥不同检查手段的优势,帮助临床医生明确诊断。纪丙军等[13]研究指出,MRI联合CT用于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提高了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的基础上为疾病早期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影响患者基本生活,需尽早诊断、治疗。对比单一诊断形式,行MRI联合CT诊断提高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在提高疾病检出率的基础上利于早期治疗,预后效果好,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