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 戏剧艺术之花常新常艳

2022-02-10何庆云

黄梅戏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岳西高腔大别山

□ 何庆云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及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独特艺术形式。它以其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经过了上千年的磨砺,将无数个经典故事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呈现给广大观众的舞台视听艺术。

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这片沃土先后孕育出黄梅戏、徽剧、庐剧、岳西高腔、青阳腔、泗州戏等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剧种。其中黄梅戏更是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一批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更是标志着黄梅戏艺术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艺术大师在这些剧目的演绎上,无论是声腔、表演、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感染力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毫不夸张地说,此后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均遵从这一时期较为成熟的表演模式。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其承载着戏曲艺术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经典剧目,是黄梅戏成熟过程中经过不断打磨而形成的艺术精品。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些经典剧目的有序传承,将黄梅戏艺术一代代传至当下。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历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与发展,改革与创新,才有了今天黄梅戏艺术推陈出新,佳作频出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专业的戏曲演员,我深切体会到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既要重视经典剧目的传承传播,戏曲表现技法的代际传承,也要致力于符合艺术规律的新剧目创作。我们的舞台表演应当不断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经典剧目中找出新的戏剧创作契合点,但绝不能囿于已有的表现形式,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和广大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守正创新,使艺术之花常开常新,常新常艳。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提到的这十八个字,已成为当今戏曲行业发展遵循的重要精神。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愿景和目标。“守正创新”就是为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这举世瞩目的日子里,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大别山优良革命传统,我们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以岳西红色革命历史为蓝本,创编了大型现代黄梅戏《大别山上红旗飘》。这部戏作为我们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对总书记“守正创新”四个字的践行成果,现收录于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学习强国”网站。

《大别山上红旗飘》剧目创作伊始,我们本着“守正创新”的创作原则,从剧本的初稿到定稿,我们和剧作者一同深入大别山红色革命根据地实地走访采风,最终确定以岳西请水寨农民武装暴动为历史背景,结合岳西这方红色热土上革命战争时期众多先烈的英雄事迹,本着既尊重历史事实,又适当艺术升华的原则,以多角度,多情感线索为载体,塑造了以方启文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以革命大义高于一切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让母子情、兄妹情、爱情以及战友情和阶级情在残酷的武装斗争洗礼下得到了真善美的升华。

《大别山上红旗飘》的音乐创作与声腔设计,同样贯穿了“守正创新”的原则。我们采用了交响乐伴奏,意在突出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我们借鉴影视剧音乐创作手法,以婉转深情的主题曲“映山花儿红”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叙事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表现了大别山儿女热爱生活,不畏强权的质朴精神风貌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唱腔设计上,遵循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声腔体系,并将流传已久的岳西红歌《踩不断的石板桥》《打草鞋》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其中。通过剧情设计,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拜月》融入其中,既传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使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对于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时代意义。

在舞台和场景的设计上,我们既有传统的平面舞台和布景的运用,更是首次尝试使用了旋转舞台,便于多场景的快速切换,移步换景,更加立体化地展现了大别山地区山高林密,道路险阻的自然风貌,从而更直观地呈现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风雨如晦的历史现实,衬托出方启文等共产党人无惧艰难险阻,立身革命的崇高意志品质。

以群舞形式展现农民武装暴动的进程。按照既往的表演程式,武装暴动一般有打斗等武戏的场景呈现,但我们在创作《大别山上红旗飘》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用舞蹈的肢体语言诠释武装暴动,达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作为《大别山上红旗飘》的主演,我在对革命者方启文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在我从艺近四十年来塑造的人物形象库中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我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基调,“守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遵循和把握黄梅戏表演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特点,“创新”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塑造出一个唯我所有的“方启文”。

首先我反复研读剧本,分析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剧本所描绘的戏剧情境和人物周围的环境,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用自身的体会去接近角色的心灵。在分析角色的过程中,我逐渐融入到方启文所生活并斗争的那个年代中去,脑海中有了方启文这个艺术形象的雏形,创作的灵感和激情纷至沓来。

从脑海中角色的雏形到具体舞台艺术形象的产生,靠的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那就是唱、念、做、表。《大别山上红旗飘》是现代戏,在表演上,没有古装戏的抛水袖、转折扇等程式化动作可运用,完全靠演员的内心活动来表达,内心活动的舞台外化形式就是唱腔、道白。我在唱腔和道白的运用上,尽量还原黄梅戏的原汁原味,但在一些核心唱段中,也会借鉴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在表演过程中,既注重人物外在的形象塑造,更着重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让人物在舞台上栩栩如生。不仅自己与角色共情共鸣,还要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观众与剧情的进展,人物的命运共情共鸣。

方启文接受上级指示,带着儿子回乡组织武装暴动时,她对家乡的热爱,对乡亲们遭受压迫的同情以及对消灭反动派的坚定决心,我通过眼神的变化,以层层递进的表演方式,将方启文的情感轨迹呈现给观众;她号召乡亲们武装斗争,憧憬革命理想时,我运用激昂的声腔和铿锵有力的道白,来表现她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果敢决断,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在作为武装暴动指挥员的爱子被俘且生死未卜之际,她的内心有慈母的百转柔肠,这时我给她设计的唱腔是婉转低吟,娓娓道来,说不尽的担忧,道不完的思念;爱子壮烈牺牲,一贯以坚定自若面目示人的方老师顿时也失了方寸,我在她的形体中表现了颤抖,在她的眼神中添加了悲怆,在她的声音里呈现了呜咽,母子从此天人永隔,何其悲哉!然而武装暴动在即,残酷的革命斗争现实不容她有半点疏忽,面对乡亲们,她背转身去,擦干眼泪,回眸的瞬间,是异常坚毅的神情,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超然和豁达。她镇定自若地部署武装暴动工作。她的这一转身,留给观众的虽然只是个背影,但我要让观众从这个背影中看出:这副看似柔弱的肩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却担起了革命斗争的千斤重担……正是对方老师这些性格特征一点一滴的演绎,才有了舞台上鲜活的人物——革命者方启文。我常想,一个好的演员,她的眼睛里必须有故事,甚至连背影都应该有戏。

《大别山上红旗飘》作为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向建党百年的献礼剧目,先后被市、县两级作为艺术党课连续公演,得到了专家、同行们的一致好评,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这是全体主创人员、演职人员辛勤耕耘的结果,更是黄梅戏艺苑中用“守正创新”理念浇灌出的璀璨之花。

作为一名从艺近四十年的老演员,同时也是岳西高腔传承人,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艺术和岳西高腔,是使命使然,更是责任担当。“守正创新”是传承和发展黄梅戏及岳西高腔艺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守正”就是必须深刻认识并坚守住黄梅戏和岳西高腔的艺术形式之特色,通过人才培养,代际传承,经典传唱,加强表演艺术基本功训练,彰显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基于“守正”是为了实现“创新”,不仅需要按照当代的审美要求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演绎,更需要通过创作新的剧目,运用新颖的舞台表现手法,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等来丰富和发展黄梅戏和岳西高腔艺术。

戏曲艺术只有与时俱进,契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需求,才会葆有持久的生命力。“守正”绝不是因循守旧,“创新”更不是失之偏颇。只有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创新,才具有推动戏曲艺术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只有“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兼而有之的戏剧艺术之花,才能立足文艺百花园,常开常新,常新常艳。

猜你喜欢

岳西高腔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一道大学生数学竞赛题的另证、推广、类比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再见了,大别山
岳西炒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