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工业支撑
2022-02-10苗长虹
苗长虹
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与黄河流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内需与外需取决于人口规模和结构、收入水平和结构以及贸易的便利程度。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入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和分工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向外资的开放为战略和政策导向,利用农业国数量巨大且供给充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优势和东部沿海的地缘优势,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经济大国。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创新型国家和以能源、矿产及农产品出口为主导的资源型国家相比,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产业分工中恰恰处在产业链的中间位置,所以在中美贸易冲突、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化进入更加复杂和动荡的新国际环境下,中国提出在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不仅对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重大区域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协同实施下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与东南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相比,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能力和水平不足。但是近年来,随着内陆地区扩大开放,黄河流域利用外资的水平不断提升,对外贸易的增长很快,同时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产业基础较好,特别是资源型经济、劳动密集型经济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对发达,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则严重滞后。在全国产业分工格局中(见表1),黄河流域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基础的传统采掘和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和优势非常明显;而在以电子信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面,黄河流域北方八省(区)与处于南方的四川相比,差距也非常明显。
表1 黄河流域九省(区)工业行业在全国的专业化水平
续表
除了四川之外的黄河流域八省(区)的工业规模和长三角四省(市)基本相当,可以进行很好的比较(见表2)。根据2018年经济普查数据,工业从业人数占全国的比重,黄河流域八省(区)是21.21%,长三角四省(市)是19.44%;从营业收入来看,黄河流域是20.95%,长三角是21.50%。可以看出,就业总体规模二者不相上下,但黄河流域人均生产效率明显要比长三角低。从产业构成来看,黄河流域八省(区)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煤炭开采,有色金属采掘及冶炼,石油、煤炭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等产业发展方面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煤炭开采和洗选、有色金属矿采选的营业收入更占全国的50%以上,但先进制造业发展存在明显短板。
表2 黄河流域八省(区)与长三角四省(市)工业行业占全国的比重 单位:%
续表
黄河流域由于缺乏类似长江的黄金水道,各省(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中间产品投入联系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利用2015年各省(区、市)之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各省(区、市)之间的主要联系,发现河南和江苏、广东、浙江联系很紧密,恰恰和最临近的山东联系并不紧密(见图1)。这体现出黄河流域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内经济循环过程中,如何增强各个省(区)包括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在黄河流域八省(区)内部,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之间的联系相对比较紧密(见图2)。
图1 我国各省(区)之间中间产品投入产出联系
图2 黄河流域八省(区)之间中间产品投入产出联系
黄河流域在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中的地位独特,作用非常突出。现在进入海陆文明统筹的新全球化时代,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对接RECP和中欧投资协定,黄河流域会有更大的作为。黄河流域贯通东西,有利于畅通国际大循环;联结南北,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特别是黄河流域在“平衡南北方、协同东中西”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枢纽地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能源革命、陆海统筹发展和辐射大西北、贯通中亚、联结欧盟方面,其区位和交通纽带的作用非常突出。
二、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重要地位
根据方创琳主编的《中国城市群地图集》对全国城市群有关指标的统计,目前黄河流域形成了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平原3个区域级城市群和兰西、晋中、呼包鄂榆、宁夏沿黄4个引导培育地区级城市群的发展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面积占全国城市群的29.1%,2016年底总人口2.51亿人,占全国城市群的24.15%;城镇人口1.21亿人,占全国城市群的21.20%;GDP 14.51万亿元,占全国城市群的21.45%;实际利用外资418.89亿美元,占全国城市群的15.64%;粮食总产量1.34亿吨,占全国城市群的28.11%;财政总收入1.31万亿元,占全国的16.49%。总体上看,黄河流域形成了一批以省会城市和港口城市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并初步形成了3个区域性城市群和4个地方性城市群,但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以其为核心所形成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其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全国发展格局中还都比较弱,特别是开放水平和财政能力,成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最显著的短板。
从省份来看,黄河流域中下游鲁豫陕三省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2018年三省常住人口合计占全国的16.85%,GDP占16.54%,粮食产量、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20%左右,但财政收入只占全国的7.96%,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26%(见表3)。这意味着黄河流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增长质量比较低,财政收入的来源有限。从变化趋势看,山东、河南和陕西的情况各不相同,GDP占全国的比重陕西在稳步增长,但山东下降很明显(见图3)。
表3 2018年鲁豫陕三省经济发展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单位:%
图3 2000~2018年鲁豫陕三省经济发展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及其变化
从黄河流域北方八省(区)来看,2018年鲁豫陕三省经济发展指标占黄河流域八省(区)的比重,人口、GDP、粮食等指标都在70%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等在80%以上,进出口指标在90%以上(见表4)。这三个省份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支撑和引领整个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4 2018年鲁豫陕三省经济发展指标占黄河流域八省(区)的比重 单位:%
从三省的变化趋势看,河南的发展态势相对较好,财政收入占比在持续增长,而山东、陕西的占比近年在下降(见图4)。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地位非常重要,工业追赶山东的速度也非常快(见图4和图5)。在进出口指标上河南与山东相比还有差距,但是近些年增长非常快(见图4)。
图4 2000~2018年鲁豫陕三省经济发展指标占黄河流域八省(区)的比重及其变化
图5 2000~2018年鲁豫陕粮食产量占全国和黄河流域八省(区)的比重及其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总体来讲,黄河流域工业调整在加速,但是调整成效可以说有喜有忧。污染密集型产业如煤炭、纺织、造纸业的占比在减少,但是各个中心城市优势产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例如,青岛在文体用品方面表现突出,但是过去有优势的电子、电气产业的比例则锐减;济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21世纪前10年表现非常优异,但在“十二五”时期下降却非常明显,没有像西安那样巩固其发展优势;郑州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仍然比较高,但是煤炭去产能成效非常突出,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举足轻重的主导产业;洛阳石油加工业的地位锐减,但资源深加工和机械工业优势较为明显;西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地位大幅提升,但医药制造业的地位下降明显(见表5)。
表5 2000~2015年黄河流域主要中心城市工业结构变化 单位:%
续表
从工业结构来看,各城市优势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如表6所示,青岛、济南、郑州、洛阳和西安营业收入占比超过10%集中在2~3个行业,但青岛、济南优势产业集中度还不高,而郑州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31.04%。但从专业化分工水平来看,青岛、西安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分别达到4.87、6.77,郑州电子信息的区位商达到3.20。特别是深圳的工业结构,其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56.62%,区位商达到5.83。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在参与全球分工和国内大分工的过程中,呈现出优势专业化产业进一步集聚的态势。
表6 2018年黄河流域主要中心城市工业结构及其与深圳和全国的对比 单位:%
三、构建黄河中下游先进制造业走廊和高质量发展轴带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引领,城市群的发展主要是网络一体化,都市圈要从实体地域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建设。在迈向空间一体化的时代,由于山东、河南、陕西在黄河流域的重要战略地位,它们之间的一体化,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山东半岛、中原、关中三大城市群一体化,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是重中之重。
从历史和现实看,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比较紧密,构建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良好的交通与科教支撑条件。但是河南和山东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在迈向流域空间一体化的时代,要构建具有国际影响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和黄河文化旅游带,既需要强化“西安—洛阳—郑州”高质量发展和科创走廊建设,也需要将其向东延伸至济南和胶济沿线。要构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离不开青岛这个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也离不开山东、河南两个人口和经济大省的密切合作。
要以黄河中下游鲁豫陕五大中心城市为核心,持续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着力培育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强化其融入国家和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持续提升其在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能级。从营业收入看,青岛和郑州的工业规模均超过1万亿元,济南、洛阳、西安基本在6000亿~8000亿元,这些城市需继续加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深圳相比,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平衡好行业专业化和多样性的关系,以制度和技术创新突破优势行业专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所面临的天花板,着力培育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将拓展产业链同改善营商环境并重,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参与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能力。同时,要立足黄河流域的特色优势,着力围绕农产品、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产业化多样化水平。最后,要强化黄河流域工业结构调整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约束,这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要通过硬约束来倒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