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休闲旅游课程思政创建思想与实践探索

2022-02-10张星海

茶叶 2022年4期
关键词:茶文化维度育人

张星海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针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谋划和战略布局[1]。课程思政不是特定的一门课程,它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有机融入每门课程,体现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是当前及未来高校课程教育教学的必要“主战场”,而不是可选可不选的育人模式。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调研考察,战略性地提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被业界称为“新茶经”。2021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加强旅游商品创意工作的通知,作出“加快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商品创意人才培养”部署。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联合三部委出台了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文件,确定茶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发展政策。近年来树大国际茶文化学院以《茶文化休闲旅游》等茶文化课程为对象,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

1 课程思政历史演变分析

1.1 课程思政萌发“德育”期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里只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不受重视,自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文件,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方教育部门响应国家号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上海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起到了带头作用。2005年,上海推出“两纲教育”,实施“学科德育”课程改革,打破思政只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模式,把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入其它课程。2010年上海试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项目,在“两纲教育”及深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着眼“各学段”纵向衔接、统筹“三个课堂”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综合体。2014年开始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探索,逐步形成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核心,“立德树人”为宗旨的“课程思政”理念。

1.2 课程思政“育人”提升期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精辟阐述了“主渠道”和“一段渠”的辩证关系,强调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始终要贯穿于思政课和专业课,两者有共同的责任。教育部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总书记思政会议精神,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自2017年以来相继出台思政育人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到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怎么实施,再到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再后成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课程思政规范建设提供了一个“研究、咨询、指导、评价和服务”工作保障机制,为课程思政发展迈入2022年开启的“高质量发展期”奠定了坚实基础,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逐渐完善。

2 课程思政创建思想分析

2.1 课程思政内涵理解

1.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课程观,是育人与育才的共同体。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核心渠道,将所教课程中有机融入的思政元素教育资源授予每一位学生。上课教师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使每门课程的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叠加效应[3]。

2.课程思政不是对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或课程结构的调整,而是一种方法论。大学生学习的重点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在于洞察事实真相的能力,即思辨的能力,思辨力是现代大学生最为关键的个人能力。从教学实践方面来看,建设课程思政,不是新增加一门课或多开展一项活动,更不是对一门具体课程“去知识化”,而是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教学设计的完善、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能知识教育的协调统一[4]。

3.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每个人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只有融入新时代的潮流中,老师和学生也一样。课程思政能够提高高校教师的时代责任感,激发教师课程改革意识,使教师正确把握课程知识的实践方向,提高知识创新和教学教育的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帮助教师拓展思维方法、提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2.2 课程思政创建主要原则

1.“三方三圆”理论原则[5-6]。课程思政框架建构上,“思政”应以知识传授为内核,“思政”需以能力培养为路径,“思政”重要的是要体现价值塑造的涵义;课程思政内容开发上,“政理阐释”中彰显教学的站位高度,“学理解释”中凸显教学的理论深度,“事理诠释”中体现教学的实践温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上,沿着“评价→反思→改进”评价路线,一是要强调教师教化的效率,二是要强调学生内化的效果,三是要强调学生外化的效益。

2.融入路径隐显自然[7]。发掘教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正确的理想信仰,结合哲学思想,使学生学到正确的思考方法,加深学生学习体验;从知识点中发掘“自带”的思政元素,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多角度思考、理解并践行课程思政;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和针对性问题,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入耳、入脑、入心;课程思政需要设计化、制度化、常态化,在实操教学活动中,鼓励团队协作,鼓励相互学习。

3.教学方法创新引领[8]。新媒体技术和新教学模式都是教学方法创新、多环节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呈现必不可少的手段措施。教师的引导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环节,阐述个人发展必须与国家需要一脉相承,同心同向;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程思政实现育人的重点环节;把多种思政元素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理论和知识融合是思政育人的核心环节;树立“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课程建构模式,更是一种育人的思维方式理念,在已经成熟的“教学模式”融入思政相关问题也很有意义。

3 茶文化休闲旅游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3.1 思政教育的课程目标设置

“休”在辞典中是“吉庆、欢乐”的意思,“闲”被解释为“范围”,一般指的是“道德、法度”;人倚木而休,大德不逾闲。休闲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心灵的体验。一种好的休闲方式,不仅能修身养性,可有效地提升人体的适应能力,保持身心健康。“旅”字原本含有行走之意;“游”字义是浮行于水中,像鱼一样“泳之游之”。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活动形式,是人们通过娱乐、健身、消遣等活动,以达到放松心情、消除疲劳、发展自我一种旅游方式。茶文化,以茶习俗为文化地基,以茶制度为文化框架,以茶美学为文化呈现,以茶知识为文化灵魂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休闲旅游就是以茶文化为主旨内涵的休闲旅游。

课程以“时间历史、空间地理、心灵点燃、综合进阶”等四个维度将茶文化休闲旅游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茶文化休闲旅游课程思政建设。按照“农学类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特点为主线,适当兼顾“实践类课程”和“文史哲类通识课”的特色,推进思政教育的课程目标制定。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专项技能培训过程中指引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加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结合两山理念,使学生深刻领悟“大国三农”精神,提升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祖国大地,了解新时代的国情民情,从理论到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多角度深刻领悟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加民族自信,自觉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

3.2 茶文化休闲旅游课程思政元素发掘

1.《茶文化休闲旅游》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七个篇章,其中时间历史维度为“邀约古人去远行、寻访茶路去远行”两章,空间地理维度为“名山名泉名寺名茶、茶博馆茶艺馆茶乡小镇”两章,心灵点燃维度为“茶事体验研学茶修、互联网+茶旅游创新”两章,综合进阶维度为“茶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一章。每章包含“四节理实一体课、一节实践活动课”,七个实践活动课分别为:绘制《邀约古人去远行》线路图、设计《寻着茶路去远行》计划,组织品鉴水对茶品质影响沙龙、体验并汇报一次茶事活动,组织策划一场研学茶修活动、剪辑制作5分钟茶旅游视频,创新设计一条茶旅精品线路。

2.时间历史维度篇思政主要融入点。在时间历史维度框架下,设置茶文化中典型的茶人和茶路两个篇章,以贯穿其中的茶事为主线,以茶旅为载体,开展优秀的中华传统茶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充满中国味的爱国情怀。在茶人篇中以“邀约古人去远行”的形式,精选了“诵读《茶经》去旅行、卢仝领唱《七碗茶歌》、跟宋徽宗赵佶学点茶、陪乾隆爷下江南品龙井”四个最具代表性的茶人茶事,让学生们学会在悠久灿烂的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摘取最璀璨的文化瑰宝,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休闲茶旅素材;在茶路篇中以“寻访茶路去远行”的形式,挑选了古今中国最具影响的四条路“重走一回万里茶道、与君相约茶马古道、跟着大运河去淘茶、沿一带一路走天下”,让学生们了解道路选择的重要性,无论是古代茶叶商贾运输之路,还是如今讲述中国故事之路,道路的正确选择重要,不畏艰难“坚守创新”地走下去更有价值。

3.空间地理维度篇思政主要融入点。在空间地理维度框架下,设置茶产业中典型的茶山和茶馆两个篇章,以贯穿其中的茶生产与茶消费为主线,以茶旅为载体,开展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富有“大国三农”情怀、服务振兴乡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茶山篇中以“名山名泉名寺名茶”的形式,挑选了“黄山武夷山蒙顶山、谷帘泉中泠泉金沙泉、法门寺栖霞寺径山寺、普洱茶福鼎白茶都匀毛尖”四个源于“青山绿水”名茶生产生态环境,让学生们明白“高山产名茶”“好茶需好水”绿色发展现代茶产业的重要性,乡村振兴、茶旅融合是高质量发展茶产业有效路径;在茶馆篇中以“茶博馆茶艺馆茶乡小镇”的形式,筛选了茶消费经典性场所“中国茶叶博物馆、最具特色茶艺馆、少数民族特色茶艺、茶空间茶园综合体”,让学生们知晓,茶消费不仅仅是茶叶消费,更包括茶文化消费,懂得茶文化和茶产业融合发展,是茶叶未来发展必由之路。因此,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何等重要。

4.心灵点燃维度篇思政主要融入点。在心灵点燃维度框架下,设置茶科技中典型的茶研习和互联网两个篇章,以贯穿其中的茶四季与新媒体为主线,以茶旅为载体,开展探索未知与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起学生科技兴国的情怀和使命担当。在茶研习篇中以“茶事体验研学茶修”的形式,整合了一年四季茶研修的经典茶事“春季茶山制茶研学、夏季名茶品鉴研学、秋季茶事体验研修、冬季庆典茶宴研修”,让学生们熟悉优良茶品种资源、茶叶精深加工先进技术的可贵,科技创新是茶叶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法宝,制茶大师的工匠精神,是高品质手工茶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篇中以“互联网+茶旅游创新”的形式,梳理了现代信息技术助力茶旅的新模式“智慧茶旅游技术体验、茶旅游数字资源梳理、跟着茶记录片去游学、互联网+茶旅游体验”,让学生们学会主动拥抱新媒体(5G、VR等)技术,大胆创新应用到茶旅融合产业,呈现茶产业与茶科技的统筹发展之态,敢于尝试以此创业。

5.综合进阶维度篇思政主要融入点。在综合进阶综合维度架下,设置了茶旅产品一个篇章,以茶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为主要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现代茶产业发展大战略思想。坚持不懈用其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创造活力。以“茶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形式,围绕茶旅游产品的经典形态“茶旅游精品线路开设、茶事体验活动创新设计、茶非物质文化技艺挖掘、向老外说好中国茶故事”,将“时间历史、空间地理、心灵点燃”等三个方面维度进行综合提升进阶,以此让学生们逐步掌握从茶文化休闲旅游的路径平台,尝试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者统筹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简称“泛茶业”,示范探索是否能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3.3 茶文化休闲旅游课程实践成效

《茶文化休闲旅游》课程组以产教融合方式带领学生为武夷山一个茶文化企业开发设计“武夷山智荟茶旅游学路线(简称‘智荟茶旅’)”,该茶旅线路在2020年5月21日,首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被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评选为“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线路主要由“武夷山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体验→万里茶道起点下梅古村游览→桐木关正山小种古法制作观摩→印象大红袍室外情景剧观赏→武夷山三坑两涧景区浏览→(建阳)建盏茶具制作技艺体验”。“智荟茶旅”在社会上深受到武夷山茶研学习茶人士喜爱,不仅丰富了武夷山茶文化传播内容,还为茶企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在课堂教学上,“智荟茶旅”已经成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经典案例。

《茶文化休闲旅游》形成了一定的文旅融合课程思政特色。在课程目标上,将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和茶文化现代发展思想,同“以文化人、以茶育德”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交融互鉴,实现“立德树人→文旅融合→文化传创”有机统一,丰富农林文化类专业教育“三全育人”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梳理了“时间历史→空间地理→心灵点燃→综合进阶”四维度茶旅融合课程内容,将习近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新茶经”发展思想作为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主线,将“茶文化休闲旅游”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服务茶文化创意产业链教学体系[9-10]。在教学设计上,通过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机制,构筑“茶旅课程思政→茶文化党建品牌→丽心居茶社→一棵茶树工作室”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教学组织模式。

在《茶文化休闲旅游》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党建品牌、“丽沁居”茶社及“一棵茶树”工作室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杭为茶都”的金字名片,组织学生参加并解说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建党百年茶业成就展,在“丽沁居”茶社微信公众号上推出建党百年红色茶文化宣讲,带领学生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和“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原发地参观研学,在杭州龙坞茶镇、茶都运河广场、学校青懋书院等场所举行“县长说茶邀请赛、中华茶奥会调饮赛、宋韵文化沙龙”系列活动,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身份,将茶文化作为经济与民生福祉学院教工第一支部党建品牌特色,该支部于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和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猜你喜欢

茶文化维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茶文化的“办案经”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