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开创第一书记工作新局面
2022-02-10张新广
□ 张新广
党的二十大,掀开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新的一页。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第一书记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不辱使命、尽显担当,起笔新篇章、迈向新征程。
更有温度地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的重点在基层治理、难点在基层治理,走好群众路线是完善基层治理的“总开关”。第一书记是党投放在基层的先进力量,同时也是党走好群众路线的“侦察兵”“探路者”,更应担当起新时代的“播种机”“宣传队”任务,以诚心诚意与人民相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执政底气。要了解更多情况。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沉下心来搞调研,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干。第一书记了解情况,不是简单的人口普查、数据摸排,而要在调研上投入大功夫、花费大精力,不能蜻蜓点水、浮皮潦草,而要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深度交流,在一朝一夕、一言一语挖掘民意,既要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又要清楚群众的致富潜能,真正做到村情民意心中有数、帮扶路子成竹在胸。要考虑更多因素。国家政策给什么、村中资源有什么、群众希望得什么、市场到底要什么……第一书记要学会解剖麻雀、抽丝剥茧,不要怕麻烦、不要想当然,努力计算出“多元方程”的最优解、探寻出集体个人的共识点,争取小成本撬动大收获、小付出解决大问题。要熟悉更多领域。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模糊了以往“三农”的界限,第一书记要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扩大知识面、增大储备量,提高面对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纾民困、解民忧、惠民生的过程中有备无患、有的放矢。
更为主动地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这就要求第一书记既不能把眼光放窄,更不能把精力分散;既要有想干事的热情,更要有干成事的理性;既要甘当振兴的绿叶,又要勇当振兴的先锋。要做基本国策的维护者,严格执行国家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保护制度,绝不能利用耕地搞“特色”、牺牲环境搞政绩。要做现代农业的试验者,仔细寻找村庄的各类闲置资源,在充分尊重人民意愿、严谨进行可行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等现代农业形式,让现代农业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致富途径。要做新型农民的倡导者,注重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针对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较重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回流农村、帮助农民实现转型,激发广大农民内生动力、重燃广大农民种田欲望。要做到与人民群众常沟通、勤联系、深交流,切实找准群众增收致富的需求点,通过拉资源、聘专家、找路子,解决群众扩大农业规模、提升农业品质过程中的资金难题、技术难题、市场难题,切实提高农业比较收益,吸引更多在外务工人员、进城安家人员回乡创业。要做雁阵工程的搭建者,把抓党建作为主责主业,切实练好“基本功”、当好“列车长”、读好“定场诗”。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增强雁阵的齐整度、飞行力,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壮大雁阵规模。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把支部的精气神提起来、把“堡垒”的战斗力激出来,为派驻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更加鲜明地彰显第一书记本色。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书记到村工作,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基层农民生活不易,一粥一饭都饱含汗水、一针一线都视若家珍,要对群众的“锱铢必较”表示理解、对群众的反复追问存有耐心,在与群众的和谐相处中彰显第一书记本色。要当好民生代办员,对群众的所急、所需要常听、常访、常记、常思,及时回应、尽快解决,在“赠民玫瑰,手有余香”中彰显第一书记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