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出版人才培养 服务出版强国建设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人才篇”
2022-02-10方卿
方 卿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题专门论述了人才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提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人才理念,部署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发展战略。这一人才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深刻揭示了人才竞争的极端重要性,系统阐明了人才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事业进步间的内在关联,为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出版,属创意产业范畴,人才对出版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就一直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就曾强调,要“筹划建立出版专科学校,以培养出版干部。”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无一不将出版队伍建设或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予以强调或进行部署。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党和政府对出版人才的高度重视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出版供给严重不足到发展成为世界出版大国的重要保障。
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总结我国出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就与经验,并发表了多篇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应该说,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都是我们在建设出版强国征程中理应坚守和发扬光大的。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强国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检讨出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缺失或不足,牢固树立人才强业的出版发展理念,积极谋划进一步做好新时代迈向“出版强国”征程中出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之举。
笔者在学习二十大报告之“人才篇”和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的基础上,仅就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议题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第一,出版学科建设是出版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这是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无论是“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文科”人才培养,还是所谓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事实上,都离不开学科,都是在特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当今社会,没有学科也就没有所谓人才培养。出版人才培养,也必须建立在出版学科建设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高校就陆续开设出版学相关课程或设置相关专业以培养出版人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就开设有“书籍装帧”和“出版印刷”等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也短暂设置出版方向。1978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1983年武汉大学设立图书发行学本科专业。1984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试办编辑学本科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本科专业名称统一为“编辑出版学”,高峰时期全国有百余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所高校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新闻传播学、文学等一级学科下开展出版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出版硕士首次进入专业学位目录,首批14所高校开始培养出版专硕。2022年出版博士又将进入专业学位目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出版人才培养,经历了一个从“寄生”于其他相关学科到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学科自主性的发展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就正是与出版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直接相关的。应该说,我国的出版人才培养业已形成了较好的学科基础。既有相对独立的出版学本科建制和完备的出版专业学位体系,又有建立在“备案”制度基础上的出版科学学位教育积累。可以说,出版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业已初步形成。在建设出版强国征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出版学科体系优势,进一步强化出版学本科人才培养,完善出版专业学位教育,更好地以现有学科基础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笔者相信,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出版学科建设还将取得新的突破,科学学位进目录也必将水到渠成,出版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将更为厚实。
第二,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出版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要成为“大先生”的要求。大家所熟知的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先生”“大师”正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我国出版学教育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出版人才培养的需要。出版师资不仅规模不足,大多数高校出版学科专业教师都只有个位数,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出版学专任教师,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绝大部分教师缺乏出版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训练,对出版规律的认知不足。因此,要满足高层次出版人才培养的需要,关键是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出版学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靠高校自身的努力,又要有出版行业的支持。出版行业既可以为出版师资建设提供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又可以“旋转门”机制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让一些优秀出版人以专职、挂职或兼职等形式充实到出版师资队伍中来。
第三,“政产学研用”联动是出版人才培养的保障。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人才培养却不是高校能够单独胜任的,它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与协同。出版学属应用文科范畴,出版人才培养单靠高校出版学专业更是难以胜任的,它需要出版“政产学研用”多方的协同联动才能完成。其中,“政”主要是指出版和教育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出版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产”与“用”是指出版业界,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创造出版人才需要,提供出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境,检验与评价出版人才培养效果;“学”当然是指出版人才培养单位,它的主要职责是定位出版人才培养目标,建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组织和配置教学资源,具体负责出版人才培养活动;“研”则是指出版科研相关单位,它们是出版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可以为出版人才培养提供创新理念、理论和技术支持。从我国出版人才培养实践看,以上各方虽然均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温差”,各自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不相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各方的协同存在明显不足。正是这一协同的不足,导致出版人才培养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协同单位参与制度缺失、教学单位资源匮乏、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不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不高等。要解决出版人才培养中这些问题,必须不断强化出版“政产学研用”多方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提升各方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近些年来,中宣部出版局在协同“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和尝试,并得到了相关方面的积极响应。相信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改变各方协同不足的局面,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态势。